“股神”和“首富”的情谊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交上一个指引人生的朋友,比交一个能给你带来财富的朋友更可贵
  
  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整整比尔·盖茨大25岁,应该说是两代人。虽然,他们都是美国名人,又同在纽约掘金,但一开始他们只是互闻其名,未见其人,甚至还有相互排斥和轻视的倾向。直到1991夏天,两人才坐到了一张会议桌上。谁料一交谈就有相见恨晚之感——无论是性格、志趣,还是成长过程和对待财富的看法,他们都有惊人的相同之处。从此以后,两个人便成了忘年交。
  不久,巴菲特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做《你应该把所有的财富都留给孩子吗?》的文章,恰巧被盖茨读到了。巴菲特说:“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回馈给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女。我深信遗产对子女只能弊大于利,巨大的财富不仅会使他们好逸恶劳,成为纨绔子弟,而且并不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巴菲特的文章在盖茨心头引起了强烈震动,觉得他说得太好了,激动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急切地拜访了巴菲特,一见面就说:“巴菲特先生,你的文章写得太棒了,令我顿开茅塞。是的,我们的财富来源于社会,如果让它以良性的方式回馈社会,应该是财富的最好归宿。”当巴菲特得知盖茨是专为自己的文章来与自己探讨的,激动得一把将他抱紧,热泪盈眶地说:“谢谢你,盖茨,只有你才懂我,才是我的知音。很多人读了我的文章,都说我在作秀,是故作姿态。好了,有了你这个知音,我就不孤独了。”
  20世纪末,盖茨的事业突飞猛进,财富超过了巴菲特,一跃成为世界首富。但是,他却陷入了一场危机当中,“垄断案”官司折腾得他筋疲力尽,夫妻感情也出了问题。盖茨忍不住经常把自己的苦恼向巴菲特倾诉,巴菲特除了安慰他,盡其所能地帮助他,还反复告诫他,一个成功的男人,不但要知道创造财富,还要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和所有家庭成员,乐于为他们付出。
  1993年6月,一年一度的高层CEO聚会在埃及开罗举行,盖茨打电话给巴菲特,希望和他一起去参加会议。而一向爽快的巴菲特却表现出了一些犹豫。盖茨感到困惑,便派人去了解情况,原来是巴菲特的妻子苏珊的高血压病犯了,他想请假在家陪伴妻子,但是,盛情难却,巴菲特还是决定安排好妻子,去参加会议。盖茨得知了真相,万分感动起来。在启程的时候耍了个小“花招”,悄悄地把苏珊接到机场,让她到开罗去休养。当巴菲特在机场突然见到自己妻子的时候,一下子愣住了。盖茨在一边幽默地说:“她是我邀请的正式代表。”巴菲特又一次抱住盖茨,激动得热泪盈眶……
  盖茨的妻子梅林达生下了三个孩子,家庭生活占用了盖茨不少时间,他感到很头痛。一次,在巴菲特家做客时,盖茨向老人发牢骚说:“养孩子比赚钱还不容易,这些讨厌的小家伙,占用了我多少宝贵的时间。”巴菲特听罢笑了笑,从书房里抱出了一大摞日记本,给盖茨看。盖茨翻了几本,惊讶地抬头看着巴菲特,原来,这是他记的“孩子成长日记”。巴菲特说:“不错,这是我记的孩子成长手记。哪怕再忙,我也要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记录下来。盖茨,我可以向你保证,爱家庭爱孩子吧,保证你从中获取的比付出的要多得多。孩子不是负担,而是大人的良师益友,孩子的可爱绝对能促进大人的成长。不会享受家庭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创造财富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盖茨又一次被巴菲特的现身说法震动了。从那之后,他开始关注家庭和妻子儿女了。一面全力支持妻子的慈善事业,夫妻两共同创建了150亿美元的“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救助了无数的贫困人们;一面努力改善家庭关系,哪怕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妻子儿女们去玩。家庭和谐融洽了,使工作更富有了激情,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2004年7月,苏珊不幸去世,年逾古稀的巴菲特非常悲伤,长时间闭门谢客.拒绝参加一切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盖茨非常焦急,经常去宽慰他,2005年夏天,硬把老人拉到了中国三峡度假旅游。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和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改变了老人的心境,开始走出心理阴影。在即将回国的前一夜,他约盖茨彻夜长谈,推心置腹地说:“盖茨,我本来是希望等自己去世后,让苏珊把我的财产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的,可是,这个理想永远实现不了了,只能由我们合作来实现这个理想了。”
  2006年6月,美国连续发生了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先是盖茨在15日公开向全世界宣布:“我会逐步退出微软的日常管理工作,于2008年正式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慈善事业中去。”盖茨的话音才落,巴菲特又于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宣称:“我将陆续将自己价值370亿美元的股票无偿捐献给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用于社会慈善事业。因为比尔·盖茨是我最知心最信赖的朋友。”比尔·盖茨感慨不已地说:“巴菲特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其他文献
一    卫小利,简单开朗,大眼睛美女,大学毕业成绩单上一片明媚,一进公司,就被销售部抢先录用。没过多久,大家便发现,卫小利不擅言辞。别人说什么,她总是诺诺地回答“好”或者“是”,一副听话好用的小女兵模样。这下那几个早来公司几年的女孩天天跟过年似地开心,无关紧要的琐事都扔给小利去做,卫小利案头的东西越垒越高,搞得她整日疲惫不堪。    卫小利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可这天,她发现前一晚停在楼下的自行
公元一世纪时期的罗马,作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在大众中传播,会在礼堂里面对听众高声朗读自己的作品,这是构成古罗马文化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让大众了解自己作品的一个主要途径。当时,有文化的罗马人都成了写作狂,他们非常乐于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称赞。对于一些文化修养欠缺的罗马人来说,要得到赞扬可能不太容易,他们就花钱从市场上雇人来鼓掌,告诉他们文章的妙语在哪里,并且在鼓掌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手势。对穷作家来说,
再过两年我就要八十岁了。人生的旅途快走到尽头了。这几年我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是人生的意义何在?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了几年。答案慢慢地浮现。越来越清楚了。我很后悔,到老才认真地想这个问题。年轻时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如果我早几年想,早几年找到答案。我的人生会少犯许多错误,自己也会过得更顺利些。  现在我把这个思考了好几年的答案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答案很简单,复杂了就没用了。它必
想变大,就做一条首尾相连的直线。    中道原则    作家玉蒙在谈到自己的处世准则时,提出了“中道原则”:这好比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思路是既不走短边。也不走长边,而是走对角线。  好一个“中道原则”: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既可以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又可以避免认识的绝对性。让自己始终走在正道上。  科学史上有个实例。对子光的认识,科学家们一直有两种对立观点:一是17世纪牛顿提出的“微粒说”,一是19
漫画——戒烟
朋友张毅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奔波了半年多,才应聘到南方的一所中学。  这是一所重点中学,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仅在校生就达5000多人。因为该校一位特级教师突然调离,空出一个岗位,而张毅恰好在此时上门求职,专业又对口,学校就聘用了他,讲好试用期一年,干得好即可转正。  张毅家境贫寒,是靠借贷读完大学的。他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丁作,很努力地备课和上课,很快就站稳了讲台,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同事的认可
人生如戏,导演是自己  对人生,我有两种对待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比如
“飙车”夺命案暴露生命权意识缺失    2009年5月7日晚,年仅25岁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在过斑马线时。不幸被一辆狂飙的三菱跑车撞飞。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目击者称,谭卓被撞起5米高,飞出20多米远。警方认定,肇事车辆当时在超速行驶。走在斑马线上竟然被撞飞,这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声讨。  其实,行人惨死在斑马线上已不是偶然事件。就在几天前。浙江瑞安两个五年级女生搀扶一位九旬老太过斑马线时,突遭“抢时间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中华最古老的典籍《尚书》中的名言,什么意思?八大开幕式上,毛泽东一语道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不过,我以为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含义。没有那一种发自终极的自信和底气,一个人不太可能真正虚下心来,或早或迟,他会急起来,会浮起来,会躁起来。说到底,真正的虚心就是真正的自信,乃认真寻思后的从容淡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虚心使人进步,而是进步方能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仇富”和“笑贫”的话题日渐增多起来。各大媒体不惜篇幅,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好像这两种心态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如果单纯地看这两个词,好像有点矛盾:“仇富”的人不应该“笑贫”,“笑贫”的人不应该“仇富”。但在我国目前社会,这两种心理却是同时存在着的。  先说“仇富”。国人有没有“仇富心理”?回答是肯定的。原因有二: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富人的钱来得不那么光明正大:二是贫富分化带来的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