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lin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形势下教育环境的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中引进并实施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该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包括案例准备、案例讨论、教师评价总结三个环节。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新形势下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教育环境和教育客体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的逐利本质和物化倾向,使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片面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长期以来国家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主流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人们开始怀疑或者是背离这些主流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交织,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要求该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现象,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单纯的理论灌输与概念、原理的分析讲解将会显得枯燥无味并且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适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针对案例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教授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逐渐引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1.准备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编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前提。课前教师要整理时事和事实,选择并整合那些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撰写教学案例并在课前发放给学生预习准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案例素材来源广泛,既包含国内国际时事、社会热点问题,也包含发生在学生周边的日常事实。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应注意保证案例的真实性、相关性、时代性、案例的生活性。
  2.组织案例讨论。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案例讨论的方式是多样的,通常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依次推荐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表该小组的观点。在各小组代表交流观点的同时,教师自始至终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积极地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从而强化所学理论。
  3.对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与总结。及时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和落脚点。教师要对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讨论内容、讨论方案给予评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及时归纳总结学生讨论的重、难点,重点总结讨论中争议较大的问题和涉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以及争论热点给予回应,切忌避重就轻或者不予回答。教师要通过点评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案例到理论的、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最终落脚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上,通过案例分析达到强化课程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三、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政治经济学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做到心目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在案例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案例。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仅仅关注知识及其结构的获得,忽视智力技能获得和认知态度的学习,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呈双向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学会全面地、辯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肖良.浅谈案例教学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杨庆红(1987.4-),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李智(1989.3-),女,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其他文献
教育测量的误差严重影响着教育质量的评价和人才的选拔。因此,分析测量误差之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来自考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考生的心理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