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党群关系维度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e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否取得胜利,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主权安全、政权安全和人民利益.当前,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分化党群关系的手段来干涉内政、分裂国家、颠覆政权的图谋有增无减.我们必须明确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维护党群关系、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党和人民双向脱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和谐稳定的党群关系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引导机制、网络沟通机制、网络法治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重要保障.党群关系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在联系,为巩固党群关系、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制度维度维护好、运用好党群关系,真正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其他文献
本文从政策过程视角出发,讨论人民政协在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推动政策有效落实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以此为窗口来观察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独特作用.在议程设置阶段,人民政协的代表人士吸纳机制有助于推动前瞻性议题进入党和政府的政策议程;在政策选项的准备阶段,人民政协的群体代表机制有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阶段,人民政协的直通车优势可以保障协商和决策的有效衔接;在政策的执行阶段,协商式监督有助于推动高效的政策执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优势的四条政策建议,即提前介入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而将政治协商与多党合作一起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是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后不断完善和逐步成熟的重要结果.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政治协商适应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在理念、制度、运作三个层面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本文着重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中共十八大之间中国政治协商发展的脉络,并从理念动因、制度保障、运行模式等方面分析其内在机理.
催化系统原理中“反应物”到“产物”的转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依赖于“催化物”的活性能力.从人民政协制度优势到国家治理效能转化也具有同样逻辑,作为“反应物”的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产物”的国家治理效能的程度,依赖于作为“催化物”的各级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组织的“催化活性”能力的强弱.因此,如何提高各级政协组织的催化能力成为一个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对协商主体、协商平台、协商内容、运行机制及协商质量等要素系统的优化管理能力.本文通过对S省区县政协工作的调查问卷分析,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