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好的文章有若干标准,如语言出彩、结构新颖等。但这些毕竟是形式上的东西,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目前,学生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现象,整篇文章读来乏味无比。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心态浮躁。我们的学生目前学习压力很大,眼里只有“分数”和“排名”,根本不会观察生活或者说根本没有心情去观察生活,又何谈寻得人间真情呢?
  第二,阅读面偏窄。现在,大多数学生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专注于那些所谓的“实用”书籍,他们哪里还会有工夫关注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呢?写起文章来,自然空洞乏味、乏善可陈,就更谈不上真情实感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试着提出如下破解思路:
  首先,要关注生活。写作只能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多在文章外下工夫,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久而久之,即可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论;师长、亲朋、同学,人人可写;亲情、友情、爱情,件件可抒。
  其次,要感悟生活。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生活的动人之处。其实,生活中真情无处不在,如不注意及时捕捉,往往会稍纵即逝。比如:看电视抢自己喜爱的节目看,是家庭生活中的常事、小事。许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可写,但如果你是位有心人,你就可以从这件小事中发现家人的不同喜好,不同的性格特点,并感悟到其中浓浓的亲情。长此以往,生活中碰到类似的小事,你便会感悟顿生,体味到: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情;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
  再次,要多读经典。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让学生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感受美,从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中想象美,从巧妙完整的结构安排中体味美,从而拨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而自觉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灵感。
  最后,抒情贵在“真”。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笑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真实,无疑文章也就闪烁出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文章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例如:面对困难挫折并非人人都精神抖擞,勇气百倍。有同学在遭遇父亲病故的家庭不幸时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的:“我的心已释放不了一丝勇气,我站立着接受你那安详的脸上凝固的冰冷的笑,我拥倒在妈妈的怀中,借妈妈的心跳和力量来抵挡袭来的恐惧和绝望。此时,我感到,天上的每滴雨,都是我飘下的泪;外面的每一丝声响,都是我内心发出的哭泣。失去父爱支撑的心,如何去承载生活给我的重压?我在为你哭,也在为自己哭……”你看,这种来自心灵的震颤是多么的美丽和感人!
  诚然,文章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就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多读经典,抒发真情实感。■
其他文献
诗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的精华和沉淀。它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怀,并且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把诗歌作为精神娱乐最高瑰宝,一直传唱至今。然而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诗歌创作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以至于几千年的艺术精髓,就要变主为次了吗?中华民族凝聚的精华和沉淀就要抛去吗?难道就没有诗歌创作走出困境的出路了吗?带着种种的疑问,带着未知的秘密让我来解析一下“当下诗歌创作的困境与
语文素质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好语文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怎样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鉴赏水平,锻炼表达、交际能力以及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呢?    一、教出课文的“个性”    “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胡应麟
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这种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在变革中求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尽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创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重视。    一、教学观
邓小平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和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现行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水一潭,不应该再用填鸭式教法,而应该是动态的活泼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生成了宽松的氛围,睿智的辩论,微笑的领悟等一道道美丽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基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建设新型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的基本框
凯勒说:“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学生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内外互补。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吸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如同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阅读一本好书,也犹如与生活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
近年来,“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活动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变化。然而,“语文活动课”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它更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系统的体现,因此,探索一套既科学又切实的方法和规律,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最优化,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