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好的文章有若干标准,如语言出彩、结构新颖等。但这些毕竟是形式上的东西,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目前,学生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现象,整篇文章读来乏味无比。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心态浮躁。我们的学生目前学习压力很大,眼里只有“分数”和“排名”,根本不会观察生活或者说根本没有心情去观察生活,又何谈寻得人间真情呢?
第二,阅读面偏窄。现在,大多数学生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专注于那些所谓的“实用”书籍,他们哪里还会有工夫关注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呢?写起文章来,自然空洞乏味、乏善可陈,就更谈不上真情实感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试着提出如下破解思路:
首先,要关注生活。写作只能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多在文章外下工夫,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久而久之,即可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论;师长、亲朋、同学,人人可写;亲情、友情、爱情,件件可抒。
其次,要感悟生活。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生活的动人之处。其实,生活中真情无处不在,如不注意及时捕捉,往往会稍纵即逝。比如:看电视抢自己喜爱的节目看,是家庭生活中的常事、小事。许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可写,但如果你是位有心人,你就可以从这件小事中发现家人的不同喜好,不同的性格特点,并感悟到其中浓浓的亲情。长此以往,生活中碰到类似的小事,你便会感悟顿生,体味到: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情;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
再次,要多读经典。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让学生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感受美,从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中想象美,从巧妙完整的结构安排中体味美,从而拨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而自觉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灵感。
最后,抒情贵在“真”。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笑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真实,无疑文章也就闪烁出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文章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例如:面对困难挫折并非人人都精神抖擞,勇气百倍。有同学在遭遇父亲病故的家庭不幸时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的:“我的心已释放不了一丝勇气,我站立着接受你那安详的脸上凝固的冰冷的笑,我拥倒在妈妈的怀中,借妈妈的心跳和力量来抵挡袭来的恐惧和绝望。此时,我感到,天上的每滴雨,都是我飘下的泪;外面的每一丝声响,都是我内心发出的哭泣。失去父爱支撑的心,如何去承载生活给我的重压?我在为你哭,也在为自己哭……”你看,这种来自心灵的震颤是多么的美丽和感人!
诚然,文章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就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多读经典,抒发真情实感。■
目前,学生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现象,整篇文章读来乏味无比。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心态浮躁。我们的学生目前学习压力很大,眼里只有“分数”和“排名”,根本不会观察生活或者说根本没有心情去观察生活,又何谈寻得人间真情呢?
第二,阅读面偏窄。现在,大多数学生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专注于那些所谓的“实用”书籍,他们哪里还会有工夫关注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呢?写起文章来,自然空洞乏味、乏善可陈,就更谈不上真情实感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试着提出如下破解思路:
首先,要关注生活。写作只能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多在文章外下工夫,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久而久之,即可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论;师长、亲朋、同学,人人可写;亲情、友情、爱情,件件可抒。
其次,要感悟生活。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生活的动人之处。其实,生活中真情无处不在,如不注意及时捕捉,往往会稍纵即逝。比如:看电视抢自己喜爱的节目看,是家庭生活中的常事、小事。许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可写,但如果你是位有心人,你就可以从这件小事中发现家人的不同喜好,不同的性格特点,并感悟到其中浓浓的亲情。长此以往,生活中碰到类似的小事,你便会感悟顿生,体味到: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情;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
再次,要多读经典。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让学生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感受美,从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中想象美,从巧妙完整的结构安排中体味美,从而拨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而自觉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灵感。
最后,抒情贵在“真”。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笑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真实,无疑文章也就闪烁出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文章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例如:面对困难挫折并非人人都精神抖擞,勇气百倍。有同学在遭遇父亲病故的家庭不幸时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的:“我的心已释放不了一丝勇气,我站立着接受你那安详的脸上凝固的冰冷的笑,我拥倒在妈妈的怀中,借妈妈的心跳和力量来抵挡袭来的恐惧和绝望。此时,我感到,天上的每滴雨,都是我飘下的泪;外面的每一丝声响,都是我内心发出的哭泣。失去父爱支撑的心,如何去承载生活给我的重压?我在为你哭,也在为自己哭……”你看,这种来自心灵的震颤是多么的美丽和感人!
诚然,文章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就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多读经典,抒发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