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之内涵、特点、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教育治理日益成为公共政策话语,引发研究发酵。由于所处环境特殊,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较之于国内其他省市区,有着区域特色性、环境复杂性、发展滞后性等独特治理特性,并有着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支撑国家安全战略等独特价值取向。为实现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要以“管办评分离”为中心,完善组织机制,理顺各方关系,增强自我管理,健全制度保障,协调多方参与。
  [关键词] 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0-0132-06
  一、 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关于“治理”的内涵,全球治理委员会如此界定:“治理就是公共的或者是私人的个人和部门管理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总和,它既可以包括用行政法律规定的制度和规则去解决涉及共同利益的事情,也可以包括当事人坐在一起用非正式的方法来协调解决共同的利益关系。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1] 23据此,我们可将教育治理定义如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或非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与传统的自上而下、一元单向的“管理”相比,“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协商共治[1]。褚宏启教授认为,教育治理具有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优越性,具有显著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特征[1]。
  伴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教育治理及其现代化日益成为公共政策话语,引发研究发酵。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大基本内容。有学者认为,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围绕治理这个中心,构建起确保各治理主体依法履行角色职能的现代化制度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要求以治理为中心,提升和保障治理主体的履职能力。因此,教育治理现代化就是建立、健全治理制度为核心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改进、完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由于所处环境特殊,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较之于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有着独特的治理特性和价值取向。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指出:“教育治理现代化要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把握好办学方向,要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1]结合袁贵仁同志的指示,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应是:紧密结合西藏教育治理特点,坚定服务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战略的价值取向,以深化“管办评分离”为核心,走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教育治理现代化之路。
  二、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特点
  西藏教育治理既有内地教育治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又有自己的特点。共性方面如完善学校内部治理、增强自我管理、落实办学自主权等内容,与众不同之处则有区域特色性、环境复杂性、发展滞后性等等。
  (一)区域特色性
  恶劣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理环境,藏族为主体但30多个民族杂居的社会环境,目前发展水平较低但潜力巨大的经济环境,藏文化为中心多元文化交织的文化环境,是对西藏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生动写照。在此基础上的西藏教育治理便成为了相应的区域特色。
  (二)环境复杂性
  由于历史等因素,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交织等特点。置身于这种环境中,西藏教育治理工作任重道远、艰巨复杂。
  (三)发展滞后性
  同内地一样,西藏积极响应中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决策部署要求,认真思考对策,狠抓贯彻落实,治理改革工作初见成效。然而受限于自然、历史、文化等因素制约,西藏教育治理改革工作较之于中东部地区,表现出起步晚、步伐慢、力度小、效果不明显等滞后性特点,这无疑影响了西藏教育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西藏教育治理不仅有提高教育效能、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自由、增强教育活力,调高教育效率、形成教育新秩序[2]的一般价值追求,而且有着服务民族及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特殊价值取向。
  (一)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种人才,提供智能保障。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安全维稳任务较繁重。因而在西藏工作,不仅需要有娴熟的业务能力,更需要有可靠的政治素养。党中央针对民族干部教育提出了“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的品格要求,这种要求同样适用于一般人才标准。因此,立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便成为西藏教育治理应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一起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藏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弘扬西藏民族优秀文化,不仅能助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还能创造“民族文化生产力”和重塑中国“西藏话语权”应然要求。一方面,传承、发展藏民族文化不但可以发展大中华民族文化生产力,壮大大中华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大中华文化经济增长极,最大程度激发大中华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传承、发展藏民族文化,让藏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西藏,如此,十四世达赖集团捏造的所谓“文化灭绝论” 将可不攻自破,其分裂行径亦将不战而溃。因此,发挥智源优势推动藏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是西藏教育治理应该坚持的重要价值取向。
  (三)支撑国家安全发展战略
  中央明确指出:做好西藏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中华民族长远生存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环境[1]。西藏教育治理及其现代化,既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补充,既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枢纽,更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点。西藏教育治理工作事关西藏工作大局,进而影响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这一工作,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果敢决断的战略魄力和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自觉将自身改革置于国家战略全局中,始终把支撑国家安全发展战略作为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路径也是方法。实现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要以“管办评分离”为中心,完善组织机制,理顺各方关系,增强自我管理,健全制度保障,协调多方参与。
  (一)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政府是教育治理的主体之一,政府管理改革是“管办评分离”的前提和基础。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宏观管理,是创新教育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放而不乱的保证。
  1.转变政府职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扮演着“管理员”角色,管理的触角几乎覆盖到教育生活的每个方面。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单向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羁绊。转变政府理念、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多种治理手段并举成为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首要工作之一。因而政府部门要加快管理改革,切实树立起服务意识,切实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关系,自觉从“管理员”变为“服务员”,加快形成精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为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扩大简政放权力度,管好该管的、放下该放的、简化该简的,即严格按照国家行政审批改革要求,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充分保障和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在单一行政管理模式中逐渐融入法律法规、规划、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管理手段,善取政策和法律管理之长,发挥多元管理效力。
  2. 强化宏观管理。政府肩负着确定教育发展方向、目标和标准的重任,为社会多方参与管理提供共同的行动目标和行为规则[3]。从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大中小学,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尚弱、自我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市场和相关中介组织发育相对不成熟,多元主体利益分歧、目标分化,治理活动碎片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充分发挥政府治理宏观管理作用不可或缺。政府宏观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教育重大问题原则上。政府应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制订好教育政策及配套管理措施,实现对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宏观监督,对教育改革的统筹推进。做好宏观管理,政府要处理好“分权”和“集权”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将属于学校和社会的权利事项,不打折扣地“移交”给学校和社会;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好“指挥棒”作用,加强督政、督学、检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建设,强化教育相关组织运营的事前指导、事中监督和事后验收。
  (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是教育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管办评分离”的重要载体。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推进依法办学,是政府放权的基础,也是形成学校自我管理能力的保障。
  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袁贵仁同志曾指出:“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有效自我管理能力,是政府放权的前提。”[4]对公办学校,要完善和发展党委领导下的决策制度、治学制度和监督制度。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高校决策制度,充分发挥校党委的思想路线方针的决策权与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的行政事务决策权;建立健全教授治学为核心的高校治学制度,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保障专家和学者教学、治学的权威学术权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为核心的高校监督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育工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师生员工组织行使对学校各项治理活动的参与权与监督权[8]。中小学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行好校长负责制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制度,确保决策公开、民主有道、结果公平。对民办学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推动学校理事机构改革,推动学校决策规范化、制度化。
  2.推进依法办学。法制是教育组织权利运营的有效保障,建立健全的学校法制体系是增强学校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保障,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对学校治理改革的要求之一。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央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关于依法治校的指示、部署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出符合区域特点的依法治校指标体系,形成考核办法、考核标准,为多元主体参与督教、评教提供依据。同时,加大对学校依法治校决策落实、依法治校能力及效果的督查力度,推动依法治校决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授权范围内,结合学校实际,尽快构建起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法制体系,切实保障教师、学生合法权益,为学校依法行政、合法履职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三)引导社会评教
  社会评教是教育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管办评分离”的重要环节。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和公众监督,是政府进行有效决策和学校工作改进的有益参考,对教育治理现代化有重要导向作用。
  1.重视社会评价。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温床”,也是教育质量的“验金石”。随着教育的发展,集“运动员”“裁判员”和“解说员”三种角色于一身,有“自办自评”之嫌的官方评价模式越来越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这种评教模式不利于教育组织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不利于教育部门及教育体系发展完善,更不利于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然而一般性社会教育评价机构又难以获取官方权威教育指标及发展数据,不能做出权威教育监测评价,所以教育监测评价也就失去了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因此,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发挥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教育评价作用成为了时代的呼唤和必然的趋势。有鉴于此,启动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协作,政府为中立性、专业性及非营利性社会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提供教育发展权威数据,委托其进行教育监测评价活动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同时,政府与学校或单独或联合组建层级教育检测评价机构,与社会第三方进行比对、互动和监督,亦当可以实现检测评价最优化。
  2.发挥公众监督。受教育者源自于普通大众,又服务于社会公众,因此,公众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教育影响的承受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颠扑不破的公理。预防腐败的最好方法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社会监督和公众监督便是“阳光”。教育组织要积极广开言路,拓宽多方参与教育治理的渠道,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大胆批评、正确评教提供门道,做好保障。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建立起定期、不定期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起权力清单制度,及时把涉及相关方利益的教育信息依法、全面、准确、完整地公之于众,不断提高政务和校务公开水平,进一步加强职能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公开,让教育组织运营过程全程式杨光华、透明化、公开化。对于社会评价意见和公众回声应高度重视,及时查漏补缺,及时向社会反馈采纳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各方监督质疑、批评指正。
  西藏教育治理现代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团结带领作用,把握好政治原则,坚守住价值取向,创新出有效措施,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持续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2]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
  [3]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
  [4]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5]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
  [6]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1-23.
  [7]魏海苓,孙远雷.论治理视野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 辽宁教育研究,2006,(6).
  [8]顾海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责任编辑:马昌运]
其他文献
据美国《网络世界》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的轨道碎片项目办公室表示,自太空时代以来,全世界共有4700次太空行动,在地球轨道上制造大量太空垃圾,其中1/3的垃圾是由10次太空行动产生的。美国、前苏联的太空垃圾占了绝大多数。  这10大太空垃圾包括:1996年美国飞马座火箭爆炸,产生713块碎片;2009年美国“Iridium 33”产生521块碎片;1965年美国OV2-1/LCS卫星火箭产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植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传承中国外交源流,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并随着多次出访在外交实践中展示了这些新的外交思想,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早在上世纪初,革命理论家和实践家列宁就提出了和平共处理论,即“和平共处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不以武力征服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互相干涉内政,不进行侵略和征服,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较为正常的关系,这是从广义而言的;从狭义上而
我国医学检查胸透使用率高达61%,是英国的300倍。为追求赢利而过度使用胸透,不仅加重患者负担,其放射性还有害健康。
阎雷是活跃于上世纪的法国人文地理摄影师,曾经被台湾“摄影教父”阮义忠收入其具有启蒙价值的摄影书籍《当代摄影大师》之中。他是继马克·吕布和刘香成等摄影大师之后,专注拍摄中国时间最长的外籍摄影师。  春节前,52岁的阎雷出现在北京纳福胡同,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10岁,曾经的英俊少年如今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位富态有余的“法国老头”。  他平时跟家人住在离巴黎250公里的法国南部乡下。上个月,为宣传新近出
济南市委市政府所在的龙奥大厦是全国最大政府大楼,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造价高达40亿元。
在十月革命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重温列宁分别于1921年10月和11月所写的两篇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文章《十月革命四周年》和《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头脑里不禁涌现出这样的时代之问:如若列宁在世,该如何书写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的文章?这位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导师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想冲击和心灵震撼?  众所周知,列宁在上述两篇纪念文章中,从俄国社会主
[本刊讯] 2016年4月24日,这个春天的最后一个周末。掩映在万木丛林中的华中师范大学校园,被一场夜雨淋洗得格外清新。逸夫国际会议中心,群贤咸集,满堂春晖。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信息化背景下的大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此隆重举行。  8点30分,开幕式准时开始。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何小红女士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先生首先代表学校致辞。他深情地回顾了学校在不同时期
一 个英雄的死——项羽自刎,一个帝王的崛起——刘邦称帝,都缘于公元前202年发生的那场垓下之战。  意外战场  起初,项羽和刘邦都没有想到他们会在垓下一决雌雄。就在公元前203年,他们还在广武达成鸿沟议和,决定平分天下,各自罢兵。为表诚意,项羽特地将之前战役中俘虏来的刘邦家人交还给汉军,然后向东撤走。  刘邦本也计划西撤,可在谋士张良、陈平的劝说下,遂改变计划,对正走在回家路上的楚军发动进攻。无奈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突发环境事件的日渐频繁,微信公众平台在环境传播中的作用日趋凸显。以环境传播为主的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关于突发性环境议题的文章,会从传播广度、认同度、参与度三个维度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环境NGO组织发布的文章倾向于获得更高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讯”类文章往往能获得较高的传播广度、认同度和参与度;综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新闻图片形式对微信公众平台中突发性环境议
2011年是苏东剧变、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周年。2010年4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率代表团访问俄罗斯。4月28日,代表团在俄罗斯国家杜马与俄罗斯共产党代表座谈苏共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参加座谈的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现俄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席卢基扬诺夫向代表团扼要介绍了他最近在莫斯科大学讲学讲稿的主要内容。在谈到苏联解体过程中苏共领导层的责任与西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