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更是促进学校英语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英语课堂是每位英语教师都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本课题旨在优化英语课堂,构建高效生态英语课堂,寻求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学、导、思、练”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 学
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实际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呈现形式为:独学、小组合作以及师生互动方式。
1.1 独学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的说就是课前布置预习提纲,上课时进行短时间的预习检测。具体实施中,要注意①提纲简洁、有针对性,不宜过繁过重,以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②落实预习检测。
优点: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帮助,以便明确学习目标,课前思考上课需要探究问题的核心,能极大程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打下良好基础。模式如下:
①提出问题
教师给学生创设出提问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和情景。在实践中,通常采用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对学生提问两种方式。
②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课堂上,学生以教材为依托,以问题为纽带,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自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展开小组探讨。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切磋,人人参与,这种深层参与既能扫除独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又能切实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小组展示、解疑破障
此环节包括个人独学、小组交流互动的延伸与检测。学生在展示、聆听过程中实现有效互动,更深、更快、更清楚地理解、体会、掌握所学知识。在聆听中“品”知识、在成果展示中“做”、在聆听和反思中“悟”知识。
2. 导
课堂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要定位教师在高效课堂中的角色地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是导演,是学生行为的评价者。因此,如何组织和引导是教师个人素养和基本功的实际体现,更是课堂能否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判断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教师的引导体现在:
①导兴趣——使学生乐学;
②导學法——使学生会学;
③导教法——以便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④导设问——以更高效地启迪学生思维;
⑤导小结——以梳理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具体操作中,最关注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和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引导。
①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常见的导入法有:史话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实践导入法等。
②探究中问题情境的引导
设置一个适宜的情境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易引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极大好处。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勾起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强烈欲望,而且还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外部诱因。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融合在一起,促使所建立的情境问题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在认知层面上产生不平衡感,从而唤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科学性;要实用;保证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要有趣味性;更要具有浓厚的“学科味”。
3. 思
教学活动所关注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而思维训练和培养是课堂的核心。首先要给学生时间思考,其次还要注意两个细节:
①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特别要关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②多种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深度。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通过倾听别人发言,与别人的答案相对比,从而反思自我思维误区与亮点;要培养学生及时练习的习惯,通过当堂练习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培养学生重视知识点的小结与反思的习惯,从而领悟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4. 练
知识的强化离不开及时练习。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在实践中发现,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宜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关注思维的发散,变单一练习为多元化练习,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展开,加强学生对诸多知识和多种方法的理解、应用及变通,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充分发挥潜能,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课堂练习的设计还要有针对性,才可能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教无定法,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导、思、练”模式的操作实践我们还在摸索中,争取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和揣摩,找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自身的教师专业化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河塘中学)
1. 学
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实际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呈现形式为:独学、小组合作以及师生互动方式。
1.1 独学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的说就是课前布置预习提纲,上课时进行短时间的预习检测。具体实施中,要注意①提纲简洁、有针对性,不宜过繁过重,以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②落实预习检测。
优点: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帮助,以便明确学习目标,课前思考上课需要探究问题的核心,能极大程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打下良好基础。模式如下:
①提出问题
教师给学生创设出提问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和情景。在实践中,通常采用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对学生提问两种方式。
②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课堂上,学生以教材为依托,以问题为纽带,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自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展开小组探讨。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切磋,人人参与,这种深层参与既能扫除独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又能切实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小组展示、解疑破障
此环节包括个人独学、小组交流互动的延伸与检测。学生在展示、聆听过程中实现有效互动,更深、更快、更清楚地理解、体会、掌握所学知识。在聆听中“品”知识、在成果展示中“做”、在聆听和反思中“悟”知识。
2. 导
课堂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要定位教师在高效课堂中的角色地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是导演,是学生行为的评价者。因此,如何组织和引导是教师个人素养和基本功的实际体现,更是课堂能否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判断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教师的引导体现在:
①导兴趣——使学生乐学;
②导學法——使学生会学;
③导教法——以便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④导设问——以更高效地启迪学生思维;
⑤导小结——以梳理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具体操作中,最关注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和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引导。
①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常见的导入法有:史话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实践导入法等。
②探究中问题情境的引导
设置一个适宜的情境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易引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极大好处。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勾起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强烈欲望,而且还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外部诱因。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融合在一起,促使所建立的情境问题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在认知层面上产生不平衡感,从而唤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科学性;要实用;保证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要有趣味性;更要具有浓厚的“学科味”。
3. 思
教学活动所关注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而思维训练和培养是课堂的核心。首先要给学生时间思考,其次还要注意两个细节:
①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特别要关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②多种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深度。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通过倾听别人发言,与别人的答案相对比,从而反思自我思维误区与亮点;要培养学生及时练习的习惯,通过当堂练习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培养学生重视知识点的小结与反思的习惯,从而领悟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4. 练
知识的强化离不开及时练习。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在实践中发现,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宜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关注思维的发散,变单一练习为多元化练习,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展开,加强学生对诸多知识和多种方法的理解、应用及变通,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充分发挥潜能,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课堂练习的设计还要有针对性,才可能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教无定法,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导、思、练”模式的操作实践我们还在摸索中,争取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和揣摩,找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自身的教师专业化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河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