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支架治疗自发性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Gore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自发性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的方法,评估其治疗效果。

方法

本组共6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术前规范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及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日,共服用3 d。术中采用同轴技术泥鳅导丝引导Neuro导管通过颈内动脉颅外段至动脉瘤远端,Amplatz交换导丝由Neuro导引导管送至颈内动脉动脉瘤以远作为支架输送支撑导丝,撤出导引导管后将Gorge覆膜支架经由Amplatz交换导丝送至动脉瘤远端,释放支架行动脉瘤段颈内动脉成型术,术后3个月复查造影。

结果

本组共6例患者共8枚动脉瘤,治疗7例次,颅内缺血起病4例,颅内出血起病1例,1例查体发现,其中左侧病变3例,右侧病变2例,双侧病变1例。本组患者5例支架到位满意,支架释放后血管成型好,无动脉瘤显影,复查病例无复发及管腔狭窄;1例因局部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改行手术治疗。

结论

Gore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疗效肯定的优点,尤其适合于长节段动脉瘤及近颅底段病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显微技术与整体切除(En-bloc)理念相结合在中低位骶部脊索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仅累及S3以下(包括S3)的脊索瘤称之为中低位骶部脊索瘤,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中低位骶部脊索瘤11例。术中以En-bloc整体切除理念为指导原则,在具体切除过程中应用神经外科显微技术进行截骨、神经解剖及肿瘤分离,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在保持包膜完整的情况下肿瘤均全切,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中心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连续收治的35例(37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的儿童颅内动脉瘤患者(≤18岁)的临床资料,对35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式和即刻栓塞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35例患者均行血管内治疗。37个动脉瘤中,13个(35%)行单纯弹簧圈治疗,8个(22%)行支架
期刊
目的探讨向后颅窝伸展的巨大囊性颅咽管瘤(GPFCCPs)的临床特点和间质内放疗的疗效。方法对海军总医院近13年收治的26例GPFCCPs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有关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复习。共有男14例,女12例,年龄3个月至14岁(平均7.2岁)。临床表现为身体发育迟缓6例,颅内高压症状21例;视力下降22例,其他脑神经受损19例和多饮多尿3例。肿瘤体积65~215 ml,平均137.3 ml。均接受囊液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垂体催乳素(PRL)腺瘤患者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差异及其与PRL水平、肿瘤大小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垂体PRL腺瘤患者26例,其中男7例,女19例。收集患者术前的PRL水平、肿瘤大小等临床资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ERα和ERβ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术前的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联合利用脑磁图(MEG)、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和神经导航技术,在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切除中神经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对40例涉及中央区的Ⅱ级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神经导航定位肿瘤行手术切除;试验组将脑磁图、DTI与神经导航序列影像融合进行术中导航,术中可视下定位脑皮质功能区及皮质下传导束,来实现精确切除病灶。术后3 d内行MRI、DTI检查,
期刊
目的探讨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0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选用个体化的治疗方式。结果30例行间断穿刺中15例治愈(50.0%);30例行静脉留置针管引流中17例治愈(56.7%);69例行钻孔引流中治愈55例(79.7%);30例行钻孔引流+药物冲洗中19例治愈(63.3%);6例行积液囊-腹腔分流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