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篇文章首先对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作用进行阐述,从财力紧张、刚性支出、政策缺陷、管理粗放四个方面入手,对新型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新型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所面临任务为依据,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政策支撑
在党的十八全会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注重小城镇建设工作,同时指出促进中国特色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2014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发布了新型城镇规划机制,并明确指出注重构建小城镇,实现城市和乡村功能的融合”。现阶段,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放置在小城镇建设中,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肩负的职责比较重大,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将重点对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进行阐述和探索。
一.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一)聚集人口
2016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5%,但是真正实现户籍城镇化的仅仅为40%左右。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农村居民户口转移,新型城镇建设可以给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优势。由于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区域性民俗习惯没有发生太大转变,并且消费标准和农村相似,因而给农村人口聚集提供了条件。
(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一,采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减少人口流动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第二,在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时,主要秉持以人为本原则,起到公共消费均衡化的效果,提高人口素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快产业发展
运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给城镇建设起到招商引资的效果,进而提升我国投资发展增长效率。首先,小城镇建设可以引导农村建设,提升农村投资水平。当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整个产业发展也就得到了保证。其次,在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开展公共投资工作,其中包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医疗投资以及教育投资等[1]。
(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式依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并且我国农业和规范性以及规模性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采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同时还能实现农村管理体系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改革。
二.新型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所面临任务
(一)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一般运用到城镇道路、交通等基本设施建设的投资。基本设施投资和小城镇建设规模以及承载性能有着直接的关联。
(二)公共服务保障
所谓的公共服务保障主要是指运用在医疗、教学等领域的资金。这是乡镇财政投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秉持着“以人为”的原则将小城镇建设整体情况进行体现。
(三)扶持产业发展
主要应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财政补助、人才引进费用以及服务保证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不仅与小城镇的今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同时还可以对财政以及经济问题进行全面处理[2]。
(四)带动三农发展
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必将满足三农多项要求,进而促进三农稳定发展。但是如果小城镇建设效率高于三农发展效率的话,就无法落实小城镇建设标准。因此,乡镇财政部门在支持乡镇道路规划、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新型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
(一)财力紧张
首先,乡镇经济基础比较淡薄,大多数乡镇工业发展效率偏低,运营规模相对较小,并且税源缺少充足性,财力紧张。其次,当前非税收入受到限制,过去的土地财政已经结束,乡镇原有收费项目基本取消。最后,在落实“营改增”政策之后,乡镇财政收入普遍偏低。
(二)刚性支出
第一,保证饭碗的压力。针对当前乡镇部门工作人员来说,其工资和一般企业进行比较,存在较大的缠距,财政部门担具的刚性压力普遍偏高。第二,乡镇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的落后行,维修、重建等工作内容比较繁多,乡镇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建设需求。第三,公共服务支出需求逐渐加大,财政保障水平偏低,进而无法保障公共服务支出。
(三)政策缺陷
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土地财政红利基本也开始受到大城市的单独享受的影响,土地财政已经是当前城市财政具备的主要特性,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也主要以占用乡镇非农业用地为主,再加上相关政策的缺陷,使得土地非税收入自身优势无法在小城镇建设中全面体现。
(四)管理粗放
由于乡镇财政部门人员老化,知识面较窄,虽然近几年也招收了部分管理人员来巩固管理队伍,但是这些人员主要以毕业学生为主,他们虽然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但是缺少丰富的管理经验,进而影响乡镇财务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的建议
(一)加快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为了在财力方面满足小城镇建设需求,构建高效的财政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实施城镇建设分税制度的过程中,加大乡镇财政留成比值。必要时,还应该对非城镇范畴中的小城镇进行规划,将土地收入进行留存。只有采用这种方式,还能获得更多的财力,进而保障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
(二)财政部门积极参与新型小城建设规划制定
针对人口潜力高、产业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区域,应该优先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尤其是对交通便利、辐射范畴广、跨度大的县城区域来说,应该将其当作重点发展对象。在建立小城镇发展规划方案时,应该把财政部门当作主要部门进行设定,财政部门不仅要给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还要将小城镇建设把控在财政部门可承担的范畴内。
(三)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一,在确保社会保险以及教育统筹的条件下,提升乡镇社会保险、社会补助标准,实现乡村群众和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同等对待,定期发放补助资金,防止出现拖欠、占用补助资金现象。第二,实施财政专项补贴,尤其是公共设施、医疗设备、教育设备等方面,减少乡村公共服务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提升乡镇群众的生活品质。
(四)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摊机制
建立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摊制度,可以有效缓解城镇增容给乡镇基础设施构建、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财政压力。在保证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资本开放,吸引一些非农资金投放到城镇建设中,这样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进而向农民享有城市居民的待遇。
(五)加大财政对乡镇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采用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农业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具备农村特色的产业,运用规划指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财政对乡镇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财政自身具备的效力进行体现,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小城镇建设工作中,给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农村建设的稳定发展。但是在落实小城镇建设时,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会给小城镇建设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制约。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解决措施,通过采用加快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施乡镇人才引进的财政支持政策等方式,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落实,进而给我国农业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江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措施研究——以达州为例[J].价值工程,2013,(2):165-167.
[2]刘萍. 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財政体制改革探析[J].现代商业,2016,(7):178-179.
作者简介:
杨玉著,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财政所。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政策支撑
在党的十八全会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注重小城镇建设工作,同时指出促进中国特色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2014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发布了新型城镇规划机制,并明确指出注重构建小城镇,实现城市和乡村功能的融合”。现阶段,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放置在小城镇建设中,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肩负的职责比较重大,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将重点对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进行阐述和探索。
一.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一)聚集人口
2016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5%,但是真正实现户籍城镇化的仅仅为40%左右。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农村居民户口转移,新型城镇建设可以给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优势。由于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区域性民俗习惯没有发生太大转变,并且消费标准和农村相似,因而给农村人口聚集提供了条件。
(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一,采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减少人口流动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第二,在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时,主要秉持以人为本原则,起到公共消费均衡化的效果,提高人口素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快产业发展
运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给城镇建设起到招商引资的效果,进而提升我国投资发展增长效率。首先,小城镇建设可以引导农村建设,提升农村投资水平。当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整个产业发展也就得到了保证。其次,在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开展公共投资工作,其中包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医疗投资以及教育投资等[1]。
(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式依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并且我国农业和规范性以及规模性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采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同时还能实现农村管理体系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改革。
二.新型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所面临任务
(一)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一般运用到城镇道路、交通等基本设施建设的投资。基本设施投资和小城镇建设规模以及承载性能有着直接的关联。
(二)公共服务保障
所谓的公共服务保障主要是指运用在医疗、教学等领域的资金。这是乡镇财政投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秉持着“以人为”的原则将小城镇建设整体情况进行体现。
(三)扶持产业发展
主要应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财政补助、人才引进费用以及服务保证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不仅与小城镇的今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同时还可以对财政以及经济问题进行全面处理[2]。
(四)带动三农发展
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必将满足三农多项要求,进而促进三农稳定发展。但是如果小城镇建设效率高于三农发展效率的话,就无法落实小城镇建设标准。因此,乡镇财政部门在支持乡镇道路规划、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新型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
(一)财力紧张
首先,乡镇经济基础比较淡薄,大多数乡镇工业发展效率偏低,运营规模相对较小,并且税源缺少充足性,财力紧张。其次,当前非税收入受到限制,过去的土地财政已经结束,乡镇原有收费项目基本取消。最后,在落实“营改增”政策之后,乡镇财政收入普遍偏低。
(二)刚性支出
第一,保证饭碗的压力。针对当前乡镇部门工作人员来说,其工资和一般企业进行比较,存在较大的缠距,财政部门担具的刚性压力普遍偏高。第二,乡镇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的落后行,维修、重建等工作内容比较繁多,乡镇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建设需求。第三,公共服务支出需求逐渐加大,财政保障水平偏低,进而无法保障公共服务支出。
(三)政策缺陷
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土地财政红利基本也开始受到大城市的单独享受的影响,土地财政已经是当前城市财政具备的主要特性,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也主要以占用乡镇非农业用地为主,再加上相关政策的缺陷,使得土地非税收入自身优势无法在小城镇建设中全面体现。
(四)管理粗放
由于乡镇财政部门人员老化,知识面较窄,虽然近几年也招收了部分管理人员来巩固管理队伍,但是这些人员主要以毕业学生为主,他们虽然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但是缺少丰富的管理经验,进而影响乡镇财务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的建议
(一)加快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为了在财力方面满足小城镇建设需求,构建高效的财政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实施城镇建设分税制度的过程中,加大乡镇财政留成比值。必要时,还应该对非城镇范畴中的小城镇进行规划,将土地收入进行留存。只有采用这种方式,还能获得更多的财力,进而保障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
(二)财政部门积极参与新型小城建设规划制定
针对人口潜力高、产业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区域,应该优先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尤其是对交通便利、辐射范畴广、跨度大的县城区域来说,应该将其当作重点发展对象。在建立小城镇发展规划方案时,应该把财政部门当作主要部门进行设定,财政部门不仅要给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还要将小城镇建设把控在财政部门可承担的范畴内。
(三)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一,在确保社会保险以及教育统筹的条件下,提升乡镇社会保险、社会补助标准,实现乡村群众和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同等对待,定期发放补助资金,防止出现拖欠、占用补助资金现象。第二,实施财政专项补贴,尤其是公共设施、医疗设备、教育设备等方面,减少乡村公共服务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提升乡镇群众的生活品质。
(四)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摊机制
建立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摊制度,可以有效缓解城镇增容给乡镇基础设施构建、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财政压力。在保证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资本开放,吸引一些非农资金投放到城镇建设中,这样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进而向农民享有城市居民的待遇。
(五)加大财政对乡镇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采用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农业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具备农村特色的产业,运用规划指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财政对乡镇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财政自身具备的效力进行体现,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小城镇建设工作中,给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农村建设的稳定发展。但是在落实小城镇建设时,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会给小城镇建设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制约。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解决措施,通过采用加快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施乡镇人才引进的财政支持政策等方式,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落实,进而给我国农业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江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措施研究——以达州为例[J].价值工程,2013,(2):165-167.
[2]刘萍. 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財政体制改革探析[J].现代商业,2016,(7):178-179.
作者简介:
杨玉著,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财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