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份。
  学具:写有自然数1~7的方格纸条1张;在方格纸中能框2个、3个数的方格框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上海世博园吗?
  生:(略)
  师:老师想问问去过的同学,你是在什么时间,和谁一起去的?
  生自由说一说。
  师:“十一”黄金周的时候,老师也带着女儿去了一趟上海世博园。最初,我们选择的是 “上海世博两日游”活动,(课件出示日历)猜猜看,老师会在哪两天去呢?
  生自由猜测。
  师:那么,老师在行程安排上,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呢?
  (评析:教师创设了“世博两日游,猜猜老师会在哪两天去”的教学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地引入新课,同时也是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探究规律
  1.第一次探索
  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1~7号的日期排成一行,制成表格。(出示数表)在同学们的桌上,就有这样的表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张表格,想办法帮老师分析一下,选择“两日游”,在行程安排上,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出示问题:
  选择“两日游”,在行程安排上,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自主活动。
  汇报交流。
  生:一共有6种情况。可以选择1号和2号;2号和3号;3号和4号;4号和5号;5号和6号;6号和7号。
  师:但是老师更想知道的是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出这6种情况的?
  学生回答:写一写,圈一圈,连一连,框一框等。
  师:在这些方法中,框一框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方法,(课件演示)先框住最左端的1号和2号,然后向右依次平移方框,一直移到最右端。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在自己的方格条上框一框,在框的同时数一数:方框从左到右一共平移了几次?(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再次动手操作。
  引导发现:
  师:方框从左到右一共平移了几次?
  生:5次。(板书:5)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生:6种(板书:6)
  追问:为什么平移了5次,却有6种不同情况?
  生:方框一开始就框住了1和2两个数,1、2是一种情况,但没有平移。
  师:由于老师选择的是“两日游”,所以,每次就框几个数呀?
  生:2个。(板书:2)
  板书如下:
  每次框的个数 2
  平移的次数 5
  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6
  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选择“两日游”就相当于每次框2个数,方框从左到右要平移5次,一共有6种不同的情况。
  (评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重点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
  2.第二次探索
  师:出发前,我们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两日游”太匆忙了,于是,我们决定参加“三日游”活动。(课件出示问题)
  师:选择“三日游”,在行程安排上,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呢?请同学们用框一框的方法继续研究。
  学生独立研究。
  汇报:
  生:有5种不同情况。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三日游”每次要框3个数,方框要平移4次,一共有5种不同的情况。
  师总结:说得非常好,选择 “三日游”每次就要框3个数,方框从左到右要平移4次,一共有5种不同的情况。(根据课件演示,适时板书)
  补充板书如下:
  每次框的个数 23
  平移的次数 54
  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65
  (评析: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用平移方框的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在操作中初步感悟平移次数与剩下个数有关。)
  3.分析比较,概括规律
  师:这里面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组内交流。
  汇报: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如下:
  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次数
  平移次数 1=一共有多少种情况
  师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关键是要求出平移的次数,而怎样求出平移的次数呢?只要用总个数减去每次框的个数。
  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
  (评析:经过两次探索活动,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不够全面。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后,学生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同时教师加以提炼、概括,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三、应用规律
  1.海宝图片
  师:世博园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要数吉祥物海宝了。
  课件出示海宝图片(12个),同时出示下面的问题:
  (1)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海宝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2)如果给紧邻的3个海宝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海宝呢?
  指名解答,说说想的过程。
  2.观看演出
  师:晚上,我们准时来到了文化中心。
  课件出示:文化中心某一区域一排有10个座位。王老师要和女儿坐在一起,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在同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指名回答。
  变式1:
  师:如果不考虑老师和女儿坐的顺序呢?(删除“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这句话)在同一排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变式2:
  师:当我们来到会场时发现第一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现在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课件出示问题)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如果这个小朋友不是坐在第一张座位,而是坐在最后一张座位上呢?
  生:还是8种坐法。
  师小结:也就是说,只要这个小朋友坐的是两端的位置,那么都会有8种不同的坐法。
  变式3:
  师:如果这个小朋友坐在中间这个位置呢,你还能解决吗?(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这个小朋友坐在中间其他的位置呢?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现在,请同学们帮这个小朋友任选一个中间的其他位置,再算一算,老师和女儿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汇报:仍是7种不同的坐法。
  师小结:看来,只要这个小朋友坐的是中间的位置,那么不管她坐在中间的哪个位置,老师和女儿都会有7种不同的坐法。
  (评析: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练习,并能进行深度挖掘,做到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3.餐厅就餐(机动题,也可留作课后延伸题)
  师:我们来到餐厅,(课件出示)发现每张圆形餐桌有10个座位。其中1号座位是餐厅特别为导游安排的,如果王老师要和女儿坐在一起,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生:9-2 1=8(种)
  变式:
  师:后来,导游因为有事情,没能参加我们的晚餐。现在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
  生:10-2 1=9(种)
  师:先别急于下结论,老师再给你一点帮助。我们用大圆表示圆形餐桌,用1~10号表示有10个座位。(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先看图仔细地想一想,如果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就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汇报:现在,你们还认为有9种不同的坐法吗?
  生回答10种坐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课件演示,师生一起数,到第9种坐法处停下来。)
  师:还有不同的坐法吗?
  生:坐在10号和1号位置。(演示第10种坐法)
  师:为什么会多出一种坐法呢?
  引导总结:10张座位围成一圈,第10张座位和第1张座位形成了相邻的座位,所以就多了一种坐法。而沿着直线排列时第10张座位和第1张座位不是相邻的座位,所以就少了一种坐法。(课件将两种坐法进行对比)
  如果3个人连坐在一起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如果4个人连坐呢?5个人呢?
  学生继续研究。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总结:只要是沿着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排列座位,不管是几个人,只要是按顺序连坐,那么,有多少个座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评析: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环节的设计,已不再满足于研究直线排列的规律,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由于练习题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数学现象和规律,只要同学们能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总评: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能与时俱进,抓住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整节课始终围绕“看世博”这一主线,安排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世博园中又重新游览了一次。
  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本课教师创设了“游世博”的学习情境,并贯穿始终,巧妙地将例题与练习串联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可以说,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设计的,没有追求表面的“有趣、热闹”,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解决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获得智慧;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还要让学生感悟。本课首先通过研究“两日游”、“三日游”在行程安排上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然后根据板书形成的表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借助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发现规律,最后全班交流,总结规律,这样就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3.对教材的深度挖掘
  本节课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大胆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尤其值得称道的,“一个小朋友坐在两端的位置”有多少种坐法,“有一个小朋友坐在中间任意一个位置”有多少种坐法,这已经不再是规律的简单应用了,但又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足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深度挖掘。再如 “餐厅就餐”问题,将沿直线排列的规律延伸到探究沿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排列的规律,足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功底。
  4.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
  教学中,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在探索“两日游”、“三日游”行程安排上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时,学生可以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获得感性的认识。本课还多次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如探索规律时,让学生先观察表格,然后把自己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再如沿圆形餐桌排列座位,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让学生先看图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想法。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5.体现生活化数学的特点
  教师把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进课堂,表现出教者的智慧。从参加 “上海世博两日游”活动引入新课,到“观看演出”,最后到“餐厅就餐”,这些都是学生所经历过的,生活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其他文献
回归是研究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的一种统计学分析方法。而Logistic回归是概率非线性回归模型,是研究分类观察结果与一些影响
描述了一种软、硬件结合的实验型雷达干扰信号自动识别系统。该系统由高速大容量数据采集器在非相干雷达视频端实时录取数据,由微处理器完成干扰信号特征抽取、模式库建立以及
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这其
人教版物理选修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在理论上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进行了探究;3—5“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介绍了α粒子散射实验,但没有演示实验,使学生缺
<正>结核病或者肺结核(TB)是世界十大死因之一;·2016年,全球1 040万人患结核病,死亡170万(包括40万艾滋病患者)。95%以上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7个国家结核病病
【正】一、终身学习的提出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说一个中国校长和一个美国校长在一起讨论怎样才算是最好的中学校长。中国校长认为尽量多地把学生送进名牌大学,把学校升学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和母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