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份。
学具:写有自然数1~7的方格纸条1张;在方格纸中能框2个、3个数的方格框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上海世博园吗?
生:(略)
师:老师想问问去过的同学,你是在什么时间,和谁一起去的?
生自由说一说。
师:“十一”黄金周的时候,老师也带着女儿去了一趟上海世博园。最初,我们选择的是 “上海世博两日游”活动,(课件出示日历)猜猜看,老师会在哪两天去呢?
生自由猜测。
师:那么,老师在行程安排上,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呢?
(评析:教师创设了“世博两日游,猜猜老师会在哪两天去”的教学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地引入新课,同时也是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探究规律
1.第一次探索
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1~7号的日期排成一行,制成表格。(出示数表)在同学们的桌上,就有这样的表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张表格,想办法帮老师分析一下,选择“两日游”,在行程安排上,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出示问题:
选择“两日游”,在行程安排上,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自主活动。
汇报交流。
生:一共有6种情况。可以选择1号和2号;2号和3号;3号和4号;4号和5号;5号和6号;6号和7号。
师:但是老师更想知道的是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出这6种情况的?
学生回答:写一写,圈一圈,连一连,框一框等。
师:在这些方法中,框一框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方法,(课件演示)先框住最左端的1号和2号,然后向右依次平移方框,一直移到最右端。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在自己的方格条上框一框,在框的同时数一数:方框从左到右一共平移了几次?(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再次动手操作。
引导发现:
师:方框从左到右一共平移了几次?
生:5次。(板书:5)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生:6种(板书:6)
追问:为什么平移了5次,却有6种不同情况?
生:方框一开始就框住了1和2两个数,1、2是一种情况,但没有平移。
师:由于老师选择的是“两日游”,所以,每次就框几个数呀?
生:2个。(板书:2)
板书如下:
每次框的个数 2
平移的次数 5
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6
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选择“两日游”就相当于每次框2个数,方框从左到右要平移5次,一共有6种不同的情况。
(评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重点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
2.第二次探索
师:出发前,我们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两日游”太匆忙了,于是,我们决定参加“三日游”活动。(课件出示问题)
师:选择“三日游”,在行程安排上,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呢?请同学们用框一框的方法继续研究。
学生独立研究。
汇报:
生:有5种不同情况。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三日游”每次要框3个数,方框要平移4次,一共有5种不同的情况。
师总结:说得非常好,选择 “三日游”每次就要框3个数,方框从左到右要平移4次,一共有5种不同的情况。(根据课件演示,适时板书)
补充板书如下:
每次框的个数 23
平移的次数 54
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65
(评析: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用平移方框的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在操作中初步感悟平移次数与剩下个数有关。)
3.分析比较,概括规律
师:这里面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组内交流。
汇报: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如下:
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次数
平移次数 1=一共有多少种情况
师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关键是要求出平移的次数,而怎样求出平移的次数呢?只要用总个数减去每次框的个数。
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
(评析:经过两次探索活动,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不够全面。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后,学生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同时教师加以提炼、概括,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三、应用规律
1.海宝图片
师:世博园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要数吉祥物海宝了。
课件出示海宝图片(12个),同时出示下面的问题:
(1)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海宝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2)如果给紧邻的3个海宝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海宝呢?
指名解答,说说想的过程。
2.观看演出
师:晚上,我们准时来到了文化中心。
课件出示:文化中心某一区域一排有10个座位。王老师要和女儿坐在一起,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在同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指名回答。
变式1:
师:如果不考虑老师和女儿坐的顺序呢?(删除“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这句话)在同一排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变式2:
师:当我们来到会场时发现第一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现在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课件出示问题)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如果这个小朋友不是坐在第一张座位,而是坐在最后一张座位上呢?
生:还是8种坐法。
师小结:也就是说,只要这个小朋友坐的是两端的位置,那么都会有8种不同的坐法。
变式3:
师:如果这个小朋友坐在中间这个位置呢,你还能解决吗?(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这个小朋友坐在中间其他的位置呢?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现在,请同学们帮这个小朋友任选一个中间的其他位置,再算一算,老师和女儿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汇报:仍是7种不同的坐法。
师小结:看来,只要这个小朋友坐的是中间的位置,那么不管她坐在中间的哪个位置,老师和女儿都会有7种不同的坐法。
(评析: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练习,并能进行深度挖掘,做到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3.餐厅就餐(机动题,也可留作课后延伸题)
师:我们来到餐厅,(课件出示)发现每张圆形餐桌有10个座位。其中1号座位是餐厅特别为导游安排的,如果王老师要和女儿坐在一起,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生:9-2 1=8(种)
变式:
师:后来,导游因为有事情,没能参加我们的晚餐。现在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
生:10-2 1=9(种)
师:先别急于下结论,老师再给你一点帮助。我们用大圆表示圆形餐桌,用1~10号表示有10个座位。(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先看图仔细地想一想,如果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就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汇报:现在,你们还认为有9种不同的坐法吗?
生回答10种坐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课件演示,师生一起数,到第9种坐法处停下来。)
师:还有不同的坐法吗?
生:坐在10号和1号位置。(演示第10种坐法)
师:为什么会多出一种坐法呢?
引导总结:10张座位围成一圈,第10张座位和第1张座位形成了相邻的座位,所以就多了一种坐法。而沿着直线排列时第10张座位和第1张座位不是相邻的座位,所以就少了一种坐法。(课件将两种坐法进行对比)
如果3个人连坐在一起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如果4个人连坐呢?5个人呢?
学生继续研究。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总结:只要是沿着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排列座位,不管是几个人,只要是按顺序连坐,那么,有多少个座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评析: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环节的设计,已不再满足于研究直线排列的规律,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由于练习题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数学现象和规律,只要同学们能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总评: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能与时俱进,抓住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整节课始终围绕“看世博”这一主线,安排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世博园中又重新游览了一次。
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本课教师创设了“游世博”的学习情境,并贯穿始终,巧妙地将例题与练习串联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可以说,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设计的,没有追求表面的“有趣、热闹”,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解决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获得智慧;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还要让学生感悟。本课首先通过研究“两日游”、“三日游”在行程安排上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然后根据板书形成的表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借助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发现规律,最后全班交流,总结规律,这样就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3.对教材的深度挖掘
本节课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大胆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尤其值得称道的,“一个小朋友坐在两端的位置”有多少种坐法,“有一个小朋友坐在中间任意一个位置”有多少种坐法,这已经不再是规律的简单应用了,但又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足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深度挖掘。再如 “餐厅就餐”问题,将沿直线排列的规律延伸到探究沿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排列的规律,足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功底。
4.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
教学中,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在探索“两日游”、“三日游”行程安排上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时,学生可以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获得感性的认识。本课还多次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如探索规律时,让学生先观察表格,然后把自己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再如沿圆形餐桌排列座位,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让学生先看图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想法。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5.体现生活化数学的特点
教师把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进课堂,表现出教者的智慧。从参加 “上海世博两日游”活动引入新课,到“观看演出”,最后到“餐厅就餐”,这些都是学生所经历过的,生活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份。
学具:写有自然数1~7的方格纸条1张;在方格纸中能框2个、3个数的方格框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上海世博园吗?
生:(略)
师:老师想问问去过的同学,你是在什么时间,和谁一起去的?
生自由说一说。
师:“十一”黄金周的时候,老师也带着女儿去了一趟上海世博园。最初,我们选择的是 “上海世博两日游”活动,(课件出示日历)猜猜看,老师会在哪两天去呢?
生自由猜测。
师:那么,老师在行程安排上,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呢?
(评析:教师创设了“世博两日游,猜猜老师会在哪两天去”的教学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地引入新课,同时也是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探究规律
1.第一次探索
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1~7号的日期排成一行,制成表格。(出示数表)在同学们的桌上,就有这样的表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张表格,想办法帮老师分析一下,选择“两日游”,在行程安排上,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出示问题:
选择“两日游”,在行程安排上,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自主活动。
汇报交流。
生:一共有6种情况。可以选择1号和2号;2号和3号;3号和4号;4号和5号;5号和6号;6号和7号。
师:但是老师更想知道的是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出这6种情况的?
学生回答:写一写,圈一圈,连一连,框一框等。
师:在这些方法中,框一框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方法,(课件演示)先框住最左端的1号和2号,然后向右依次平移方框,一直移到最右端。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在自己的方格条上框一框,在框的同时数一数:方框从左到右一共平移了几次?(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再次动手操作。
引导发现:
师:方框从左到右一共平移了几次?
生:5次。(板书:5)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生:6种(板书:6)
追问:为什么平移了5次,却有6种不同情况?
生:方框一开始就框住了1和2两个数,1、2是一种情况,但没有平移。
师:由于老师选择的是“两日游”,所以,每次就框几个数呀?
生:2个。(板书:2)
板书如下:
每次框的个数 2
平移的次数 5
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6
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选择“两日游”就相当于每次框2个数,方框从左到右要平移5次,一共有6种不同的情况。
(评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重点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
2.第二次探索
师:出发前,我们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两日游”太匆忙了,于是,我们决定参加“三日游”活动。(课件出示问题)
师:选择“三日游”,在行程安排上,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呢?请同学们用框一框的方法继续研究。
学生独立研究。
汇报:
生:有5种不同情况。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三日游”每次要框3个数,方框要平移4次,一共有5种不同的情况。
师总结:说得非常好,选择 “三日游”每次就要框3个数,方框从左到右要平移4次,一共有5种不同的情况。(根据课件演示,适时板书)
补充板书如下:
每次框的个数 23
平移的次数 54
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65
(评析: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用平移方框的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在操作中初步感悟平移次数与剩下个数有关。)
3.分析比较,概括规律
师:这里面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组内交流。
汇报: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如下:
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次数
平移次数 1=一共有多少种情况
师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关键是要求出平移的次数,而怎样求出平移的次数呢?只要用总个数减去每次框的个数。
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
(评析:经过两次探索活动,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不够全面。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后,学生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同时教师加以提炼、概括,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三、应用规律
1.海宝图片
师:世博园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要数吉祥物海宝了。
课件出示海宝图片(12个),同时出示下面的问题:
(1)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海宝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2)如果给紧邻的3个海宝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海宝呢?
指名解答,说说想的过程。
2.观看演出
师:晚上,我们准时来到了文化中心。
课件出示:文化中心某一区域一排有10个座位。王老师要和女儿坐在一起,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在同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指名回答。
变式1:
师:如果不考虑老师和女儿坐的顺序呢?(删除“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这句话)在同一排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变式2:
师:当我们来到会场时发现第一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现在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课件出示问题)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如果这个小朋友不是坐在第一张座位,而是坐在最后一张座位上呢?
生:还是8种坐法。
师小结:也就是说,只要这个小朋友坐的是两端的位置,那么都会有8种不同的坐法。
变式3:
师:如果这个小朋友坐在中间这个位置呢,你还能解决吗?(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这个小朋友坐在中间其他的位置呢?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现在,请同学们帮这个小朋友任选一个中间的其他位置,再算一算,老师和女儿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汇报:仍是7种不同的坐法。
师小结:看来,只要这个小朋友坐的是中间的位置,那么不管她坐在中间的哪个位置,老师和女儿都会有7种不同的坐法。
(评析: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练习,并能进行深度挖掘,做到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3.餐厅就餐(机动题,也可留作课后延伸题)
师:我们来到餐厅,(课件出示)发现每张圆形餐桌有10个座位。其中1号座位是餐厅特别为导游安排的,如果王老师要和女儿坐在一起,并且女儿坐在王老师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生:9-2 1=8(种)
变式:
师:后来,导游因为有事情,没能参加我们的晚餐。现在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
生:10-2 1=9(种)
师:先别急于下结论,老师再给你一点帮助。我们用大圆表示圆形餐桌,用1~10号表示有10个座位。(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先看图仔细地想一想,如果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就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汇报:现在,你们还认为有9种不同的坐法吗?
生回答10种坐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课件演示,师生一起数,到第9种坐法处停下来。)
师:还有不同的坐法吗?
生:坐在10号和1号位置。(演示第10种坐法)
师:为什么会多出一种坐法呢?
引导总结:10张座位围成一圈,第10张座位和第1张座位形成了相邻的座位,所以就多了一种坐法。而沿着直线排列时第10张座位和第1张座位不是相邻的座位,所以就少了一种坐法。(课件将两种坐法进行对比)
如果3个人连坐在一起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如果4个人连坐呢?5个人呢?
学生继续研究。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总结:只要是沿着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排列座位,不管是几个人,只要是按顺序连坐,那么,有多少个座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评析: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环节的设计,已不再满足于研究直线排列的规律,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由于练习题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所以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数学现象和规律,只要同学们能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总评: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能与时俱进,抓住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整节课始终围绕“看世博”这一主线,安排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世博园中又重新游览了一次。
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本课教师创设了“游世博”的学习情境,并贯穿始终,巧妙地将例题与练习串联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可以说,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设计的,没有追求表面的“有趣、热闹”,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解决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获得智慧;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还要让学生感悟。本课首先通过研究“两日游”、“三日游”在行程安排上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然后根据板书形成的表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借助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发现规律,最后全班交流,总结规律,这样就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3.对教材的深度挖掘
本节课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大胆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尤其值得称道的,“一个小朋友坐在两端的位置”有多少种坐法,“有一个小朋友坐在中间任意一个位置”有多少种坐法,这已经不再是规律的简单应用了,但又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足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深度挖掘。再如 “餐厅就餐”问题,将沿直线排列的规律延伸到探究沿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排列的规律,足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功底。
4.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
教学中,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在探索“两日游”、“三日游”行程安排上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时,学生可以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获得感性的认识。本课还多次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如探索规律时,让学生先观察表格,然后把自己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再如沿圆形餐桌排列座位,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让学生先看图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想法。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5.体现生活化数学的特点
教师把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进课堂,表现出教者的智慧。从参加 “上海世博两日游”活动引入新课,到“观看演出”,最后到“餐厅就餐”,这些都是学生所经历过的,生活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