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的利用、不断的挖掘教材资源,才能更好的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探究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实践证明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分层教学、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思维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
当我们翻开一年级数学课本,就如翻开了一本“画册”,图文并茂,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形象、直观的图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只有充分的利用、不断的挖掘教材资源,才能更好的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探究数学知识、形成能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分层教学、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思维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对于新入学儿童,我采用“分层教学法”——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特征,又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首先是分层编排座位,按“优、良、加油”三个层次编排座位。当然,这个编排方法不能告知学生也不能让学生家知道只是老师们心中有数。不能因为座位的编排而让孩子们一进学校大门心灵就受到伤害。这样编排座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堂教学,能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练习和分层评价等。这种分层编排座位的做法不能太久,当学生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时就按常规的方法重新编排座位,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组织、引导他们在各自小组中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
其次,让他们在探究中求新知,在练习中求巩固,在练习中求提高。例如,我在新授课和练习课中让成绩优秀的同学当学习小组长,让他带领其它的同学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在知识简单、不复杂的复习课上,我让中等生或后进生当学习小组长,让他们学得有干劲,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堂课,我除了精心备教材、还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了“提高题”和“思维训练题”。鼓励学生完成了教材上的内容后,努力完成老师带来的“提高题”和“思维训练题”。这样,既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又充分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各有所得,让他们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采用发展性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经常性的采用表扬性评价,从他们平时的学习中寻找其閃光点,当他们完成学科中一些简易的问题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适时的指出他们的不足,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对他们高标准的要求,让他们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不断的超越自我。
二、示范作用,终身受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对新老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老师就是学习的榜样。
那么,老师在言行举止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做好表率。例如在课堂之外,平时说话也要讲普通话,平时举止要有礼貌、文明;行为方面要得体,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尤其在上课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在给学生板书时,要写规范字,千万不要因为长期的书写习惯而写连笔字,板书要排列的美观大方、有序;在画图时,要用直尺或者三角板画规范图形,不能给刚入学的学生画草图;在批改作业时,评语和日期要按格范书写。这样学生才会把作业写规范,写整齐。
有好多教师很少注意到这些,其实这一点很重要。我曾经看过小学一年级的作业,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业非常整洁,为了找到原因,我听了那个老师的课,我发现这位老师在书写数字时很规范,板书也很整齐,数学总体成绩也比其它班级好。这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深远的,书写规范、整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思维训练,开启智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语言训练,让思维在语言下优化。因此,我在每一堂课中都坚持训练让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有条有理的话”,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在教《认识上下和前后》这节课时,出示了南京长江大桥这幅主题图后,立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我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说火车在上面,有些同学说火车在下面呢?”带着这个问题小组间又一次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渐渐弄清了“火车在卡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说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
其次,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都是在动作中思维。因此,教学中的直观演示和操作就显得尤为得要,它又是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例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第56页思考题(平平和芳芳都在集邮,平平给了芳芳3枚后,两个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平平的邮票比芳芳多几枚?)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想象平平给芳芳邮票的具体情景,最后让学生探讨解题方法。由于该题叙述的事理情节比较复杂,大部分同学都想不出解题方法,得不出正确答案,错误的认为平平比芳芳多3张。这时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表示平比芳芳多3张,那么平平那边也就多摆三根小棒。学生摆好后,我问“平平给芳芳3张后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给出3张后芳芳反而比平平多了3张。这时我又接着追问:“平平给几张芳芳她们俩的张数才会同样多呢?”通过操作,最后学生明白了:平平只有把比芳芳的部分分成同样多的两份,一份给芳芳,另一份留给自己,这样两人的邮票才会同样多。通过这样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后,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来平平比芳芳多6张邮票。教学中,只有经常性的让学生的外部学具操作与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贯通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加深理解抽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综合运用分层教学、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思维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
当我们翻开一年级数学课本,就如翻开了一本“画册”,图文并茂,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形象、直观的图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只有充分的利用、不断的挖掘教材资源,才能更好的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探究数学知识、形成能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分层教学、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思维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对于新入学儿童,我采用“分层教学法”——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特征,又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首先是分层编排座位,按“优、良、加油”三个层次编排座位。当然,这个编排方法不能告知学生也不能让学生家知道只是老师们心中有数。不能因为座位的编排而让孩子们一进学校大门心灵就受到伤害。这样编排座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堂教学,能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练习和分层评价等。这种分层编排座位的做法不能太久,当学生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时就按常规的方法重新编排座位,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组织、引导他们在各自小组中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
其次,让他们在探究中求新知,在练习中求巩固,在练习中求提高。例如,我在新授课和练习课中让成绩优秀的同学当学习小组长,让他带领其它的同学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在知识简单、不复杂的复习课上,我让中等生或后进生当学习小组长,让他们学得有干劲,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堂课,我除了精心备教材、还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了“提高题”和“思维训练题”。鼓励学生完成了教材上的内容后,努力完成老师带来的“提高题”和“思维训练题”。这样,既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又充分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各有所得,让他们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采用发展性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经常性的采用表扬性评价,从他们平时的学习中寻找其閃光点,当他们完成学科中一些简易的问题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适时的指出他们的不足,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对他们高标准的要求,让他们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不断的超越自我。
二、示范作用,终身受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对新老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老师就是学习的榜样。
那么,老师在言行举止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做好表率。例如在课堂之外,平时说话也要讲普通话,平时举止要有礼貌、文明;行为方面要得体,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尤其在上课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在给学生板书时,要写规范字,千万不要因为长期的书写习惯而写连笔字,板书要排列的美观大方、有序;在画图时,要用直尺或者三角板画规范图形,不能给刚入学的学生画草图;在批改作业时,评语和日期要按格范书写。这样学生才会把作业写规范,写整齐。
有好多教师很少注意到这些,其实这一点很重要。我曾经看过小学一年级的作业,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业非常整洁,为了找到原因,我听了那个老师的课,我发现这位老师在书写数字时很规范,板书也很整齐,数学总体成绩也比其它班级好。这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深远的,书写规范、整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思维训练,开启智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语言训练,让思维在语言下优化。因此,我在每一堂课中都坚持训练让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有条有理的话”,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在教《认识上下和前后》这节课时,出示了南京长江大桥这幅主题图后,立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我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说火车在上面,有些同学说火车在下面呢?”带着这个问题小组间又一次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渐渐弄清了“火车在卡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说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同。
其次,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都是在动作中思维。因此,教学中的直观演示和操作就显得尤为得要,它又是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例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第56页思考题(平平和芳芳都在集邮,平平给了芳芳3枚后,两个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平平的邮票比芳芳多几枚?)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想象平平给芳芳邮票的具体情景,最后让学生探讨解题方法。由于该题叙述的事理情节比较复杂,大部分同学都想不出解题方法,得不出正确答案,错误的认为平平比芳芳多3张。这时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表示平比芳芳多3张,那么平平那边也就多摆三根小棒。学生摆好后,我问“平平给芳芳3张后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给出3张后芳芳反而比平平多了3张。这时我又接着追问:“平平给几张芳芳她们俩的张数才会同样多呢?”通过操作,最后学生明白了:平平只有把比芳芳的部分分成同样多的两份,一份给芳芳,另一份留给自己,这样两人的邮票才会同样多。通过这样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后,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来平平比芳芳多6张邮票。教学中,只有经常性的让学生的外部学具操作与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贯通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加深理解抽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综合运用分层教学、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思维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