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融入全球化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凭什么都要学英语?”于我,是因为从小大家都在學。于是从小学一路学到了大学毕业,还考出了一张英语专业八级的证书。但要问我英语学得到底有多好?说来惭愧,因为工作中不经常用到,自觉英语水平在直线下降中。当然,现在出个国,旅个游,倒也足够应付。
   也难怪,这次的报告就得出了“中国成人英语水平最高的时段是从18岁到大学毕业这个年龄段,到了24岁后就走下坡路,英语水平逐渐退化”这样一个结论。
   但若认真地思考“人人都要学英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家的经济利益变得相互影响,移民和外来文化正在涌入每个国家。语言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对人们来说,想要仅依靠自己的母语过轻松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难。不仅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将英语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即便是在语言上抱着感优心态的欧洲人,如果英语不好,也会在很多国际交流的重要场合“吃亏”。一项调查就发现,在欧洲法国人是继意大利人之后第二大对英语感到不安的人。据欧洲数据机构欧盟统计局调查显示,仅有13%的法国受访者认为他们可以熟练运用英语。
   对不说法语的人更大的包容和接受反映了法国如今的现实,不论愿不愿意,法国已经开始更加自如地接受全球化了。比如,当你在巴黎街上用英语问路的时候,路人的表情不会再跟15年前那样。尽管法国人仍然挣扎于对英语的不安全感、英美文化的入侵,以及法语国际影响力的逐渐衰退。这一挣扎也同样存在于中国:高考中降低英语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提高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这一举措一开始就在中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但是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英语仍然是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语言,有一些职业也要求必须说英语。学习英语,不是要抛弃自己的语言,而是让自己更从容地融入到全球化的世界中去。
其他文献
一次引人注目的人事更替: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接替周生贤,出任中共环保部党委书记。周生贤目前仍然是环保部部长,但已年届65岁,到了正部级官员退休年龄,因此,陈吉宁很可能是下一任环保部部长。   陈吉宁履职于危难之际。中国目前正处于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中,无论是环境承载能力还是民众心理承受能力,都已经濒临极限。对环境问题的不满,正转化成环境问题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诉求。与西方国家历史上出现的情况类似,
2014年的上半年,救护车是我最恐惧的车。那时我正在急诊科轮转,因为资历尚浅,我上的班是小医生们最常上的班——救护车班。国外曾拍过一部连续剧——《急诊室的故事》,很受欢迎,但是行内人都知道那只是急诊室作为背景的爱情故事而已。   本院急诊抢救室设计据说得了“鲁班奖”,但布局常常被待在里面的医生护士们诟病。所有的危重病人都挤在一个玻璃围墙的大厅里,一旦病人人数超出设计容量,整个大厅到处都是担架,几
从叙利亚发来的电子邮件中,带着一个链接。我马上把它点开,画面中出现的是头戴墨镜、身穿黑色衬衫的自由记者——后藤健二(47岁)。他正在叙利亚进行报道,并将视频发到了网上。当时,他已经由土耳其进入了叙利亚。   后藤的声音中流露着战地前线记者的兴奋之情:“我现在就在叙利亚库尔德人聚集的科巴尼郊外,看到了‘伊斯兰国’的战车。”“‘伊斯蘭国’已经包围了科巴尼,即将发起进攻。”   之后,后藤被“伊斯兰
独领风骚大半年的庞麦郎,最近遭遇了强敌——余秀华。前者是一名业余歌手,凭借“神曲”《我的滑板鞋》迅速走红网络,后者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女诗人,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引发各方媒体的关注。   特立独行的诗句,“脑瘫女诗人”的标签,让余秀华的诗和有关报道迅速点燃了新媒体平台。庞麦郎也不甘示弱,因为《人物》月刊的报道《惊惶庞麦郎》,庞麦郎与媒体打起嘴仗,他的名字随之再次成为舆论的热点。   同样是草根明星,
走进古稀之年的海上花鸟画大家龚继先先生画室“半闲草堂”,顿感满目清新。四壁张挂的是前辈大师谢稚柳、唐云等题写给他的对联,而墙上贴着刚完成的一幅幅花鸟佳作,则带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水墨清新,指墨清雅,工笔细腻,小品灵动……这些作品讲气韵、讲意境、讲章法、讲格调、讲笔墨,严谨中透着灵气,成熟中不乏洒脱,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同时,将文人气息嫁接时代精神,颇具一格。在他的大画案上,则堆满了毛笔、书籍、卷轴等,
任何重大变革出台时,总会引起一阵狂乱。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取消全运会奖牌榜和积分榜。其直接目的,是调整工作重心,弱化唯金牌论,同时打压各省市在奖牌争夺上的异化现象。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此消息公布两天之后,总局又在官网上公布了2017年全运会的计分办法:奥运成绩照常计入全运会,全运会各省市代表团的成绩榜照常公布。   这究竟是怎么了?总局不是自相矛盾吗?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1月24日,正好是个星期六。早新闻中没有听到丘吉尔的名字,稍稍有些惊讶,因为1965年九十高龄的丘吉尔在海德公园家中寿终正寝,正是这天。五十年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纪念日了,英国人怀旧,岛国心理,昔日的荣光时不时就要找个理由拿出来抖抖。狄更斯、奥斯丁、莎士比亚,逢百的纪念日,英国媒体都会大张旗鼓热热闹闹一番。丘吉尔忌日竟无人提,好像有些说不过去。到了晚新闻中,听到丘吉尔的名字了,原来那天下午三点的一场
上海的冬天,南方人说太冷,北方人也说太冷,所以套用一个句式,你爱一个人,让他冬天去上海;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冬天去上海。   入冬以来隔三差五地下着雨,那雨不大,但始终阴阴地裹着刀子和锥子,毒毒地往你脸颊、胁下、颈下、腋下、腹股沟乱刺,无论地铁、轻轨还是的士、公交,或者办公室、大卖场、卧室……到处都是湿嗒嗒、湿嗒嗒、冷森森、冷森森,一种“湿冷”,阴曹地府式的阴冷。你能直接怀疑它是个全球最冷的地方。
30年前,阿瑟·丹托预言艺术已进入到了它的终结阶段,即“一种绝对的美学熵状态”,一种信息混乱、绝对自由而缺乏方向感的时代,他将它称为艺术的“后历史”。而这30年中国艺术也刚好进入到了它的现当代时期,30年来持续书写这段历史已成为吕澎繁忙复杂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皇皇大观的那部20世纪通史外,他还以十年一部的节奏完成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部断代史。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注定是中国当代艺术重
尼克回到家里,发现了被掀翻的玻璃茶几,以及本该出现在家中的妻子却销声匿迹了。一出大卫·芬奇的悬念大戏呼之欲出。   在香港上映时,《消失的爱人》被分级为III,直接明了,未成年勿入。影片原名“Gone Girl”,港译为《失踪罪》,用一个模糊的词汇,再度挑战2014年观众的耐力兼心跳:这究竟是“失踪”之魅,还是新的“七宗罪”呢?   这当然是译名上的一种投机取巧,《消失的爱人》就比较直译,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