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2002年8月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近几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心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作者在多年政治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青春期心理健康现状做出调查,并对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意义
目的:了解在校中学生青春期有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和保健需求,为在校开展适宜的性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方法:选择广西玉林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6所中学的初中男女生共2000名,即对12-16岁的在校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意义:为了解和掌握玉林市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有的放矢地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我们于2009年秋对玉林市2000名中学生进行了青春期心理健康调查。
二、调查对象过程与结果
1.对象与过程
(1)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试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它是心理学研究中最经常应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2)对象:本次调查范围是玉林市的农村初中生,涉及面广,因此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玉林市现有中学10所,在玉林市农村的6所中学选取初中男女生2000人。
(3)过程:分初一、初二、初三三组采用不记名问卷法,学生一律独立答卷,禁止讨论,力求回答真实自然,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与可信度。共发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卷1882份,有效率94.1%。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部分数据采用x值,做男、女和年级间的比较。
2.结果
(1)统计结果
188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007人,女生875人,其中按年级计算;初一占515人(27.36%),初二占671人(35.65%),初三占696人(36.98%)。
家庭状况:完整家庭人1694人,占90.0%,离异家庭人188人,占10.0%。
(2)社会适应性与个性心理
①无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占46.1%,轻度焦虑的占51%,重度焦虑的占2.9%。
②情绪不稳,自我失控的轻度占10.7%,重度占0.9%。
③有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占18.3%。
④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轻度占60.2%,中度的23.4%,重度16.5%。
(3)学习障碍方面
偏科心理:即喜欢的学科书本翻破,不喜欢的学科是“被遗忘的角落”,以致各学科成绩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28.7%。应付心理:即为了不受批评,作业马马虎虎,随便写上几笔;回答问题随意应付几句;平时不用心,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这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48.5%。
无所谓心理:即一切都无所谓,课本丢了还说背书包省力,得0分也笑眯眯。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17.8%。
(4)青春期性心理
在结交异性愿望方面,表示经常想的占8.52%,偶尔想的占48.10%,从不想的占43.38%。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中,取长补短的占32.76%;漂亮或英俊的占27.45%;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的占18.89%;学习社交技巧及其他的占20.90%。在不想与异性交往的原因方面,表示忙于学习的占31.34%;不喜欢的占34.30%;没必要的占34.36%。
在问卷中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异性交往的可能性增高,且女生与异性交往的平均比例为65.46%,高于男生的平均比例54.07%,说明女生性心理早熟于男生,即性心理与性生理具有同步性。调查中还显示,离异家庭的学生与异性交往表现为不喜欢或不愿意的占57.6%,明显多于父母感情好的学生占的40.23%,可见父母的离异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其人格的正常发展。
对于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期待的形式是:56.7%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16.8%的学生选择讲座;16.5%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10%的学生选择网络。有高达70.9%的学生认为现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时候。
二、讨论与分析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由于学校过重的课业负担,父母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生活中学生常会与伙伴发生矛盾,会碰到挫折,面对考试会紧张、焦虑。可是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常常无人关注,家长只会训斥,学生就见而生畏,而老师忙于工作,也没空倾听学生的心声。没有了感情交流,就会产生“压抑感”、“委屈感”,这样长期积累,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他们就会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或憎恨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形成孤僻、懦弱、急躁、粗暴等人格阻碍。笔者在实际教学当中遇到相当多这样的例子。
因此,应该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建议及措施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个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于各科教学之中。另外,从现有教学体制来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一,班主任要了解学生集体。了解学生集体主要包括所带班级学生的生源方向、年龄阶段、性别比例、班级基本特点、思想倾向、发展变化情况等,这些因素会对班主任的工作产生潜在影响,会影响到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二,要了解学生个体,主要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及校外生活环境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个性特征是需要了解的重点,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则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和出发点。对于学生的家庭情况更不能忽略,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的气氛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由于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的原因,他们有很大部分家长有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不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平时,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不是袒护孩子,就是拳棒相加。对此,我们应当建议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社会的阴暗横加评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且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3.加强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我们的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
总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我们就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才彬.坝头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分析[J].2008(4).
[2]刘良材.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3).
[3]李瑞.试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兰州学刊,2007(10).
(责任编辑 黄 晓)
近几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心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作者在多年政治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青春期心理健康现状做出调查,并对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意义
目的:了解在校中学生青春期有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和保健需求,为在校开展适宜的性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方法:选择广西玉林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6所中学的初中男女生共2000名,即对12-16岁的在校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意义:为了解和掌握玉林市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有的放矢地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我们于2009年秋对玉林市2000名中学生进行了青春期心理健康调查。
二、调查对象过程与结果
1.对象与过程
(1)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试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它是心理学研究中最经常应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2)对象:本次调查范围是玉林市的农村初中生,涉及面广,因此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玉林市现有中学10所,在玉林市农村的6所中学选取初中男女生2000人。
(3)过程:分初一、初二、初三三组采用不记名问卷法,学生一律独立答卷,禁止讨论,力求回答真实自然,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与可信度。共发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卷1882份,有效率94.1%。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部分数据采用x值,做男、女和年级间的比较。
2.结果
(1)统计结果
188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007人,女生875人,其中按年级计算;初一占515人(27.36%),初二占671人(35.65%),初三占696人(36.98%)。
家庭状况:完整家庭人1694人,占90.0%,离异家庭人188人,占10.0%。
(2)社会适应性与个性心理
①无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占46.1%,轻度焦虑的占51%,重度焦虑的占2.9%。
②情绪不稳,自我失控的轻度占10.7%,重度占0.9%。
③有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占18.3%。
④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轻度占60.2%,中度的23.4%,重度16.5%。
(3)学习障碍方面
偏科心理:即喜欢的学科书本翻破,不喜欢的学科是“被遗忘的角落”,以致各学科成绩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28.7%。应付心理:即为了不受批评,作业马马虎虎,随便写上几笔;回答问题随意应付几句;平时不用心,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这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48.5%。
无所谓心理:即一切都无所谓,课本丢了还说背书包省力,得0分也笑眯眯。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17.8%。
(4)青春期性心理

在结交异性愿望方面,表示经常想的占8.52%,偶尔想的占48.10%,从不想的占43.38%。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中,取长补短的占32.76%;漂亮或英俊的占27.45%;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的占18.89%;学习社交技巧及其他的占20.90%。在不想与异性交往的原因方面,表示忙于学习的占31.34%;不喜欢的占34.30%;没必要的占34.36%。
在问卷中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异性交往的可能性增高,且女生与异性交往的平均比例为65.46%,高于男生的平均比例54.07%,说明女生性心理早熟于男生,即性心理与性生理具有同步性。调查中还显示,离异家庭的学生与异性交往表现为不喜欢或不愿意的占57.6%,明显多于父母感情好的学生占的40.23%,可见父母的离异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其人格的正常发展。
对于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期待的形式是:56.7%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16.8%的学生选择讲座;16.5%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10%的学生选择网络。有高达70.9%的学生认为现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时候。
二、讨论与分析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由于学校过重的课业负担,父母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生活中学生常会与伙伴发生矛盾,会碰到挫折,面对考试会紧张、焦虑。可是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常常无人关注,家长只会训斥,学生就见而生畏,而老师忙于工作,也没空倾听学生的心声。没有了感情交流,就会产生“压抑感”、“委屈感”,这样长期积累,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他们就会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或憎恨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形成孤僻、懦弱、急躁、粗暴等人格阻碍。笔者在实际教学当中遇到相当多这样的例子。
因此,应该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建议及措施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个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于各科教学之中。另外,从现有教学体制来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一,班主任要了解学生集体。了解学生集体主要包括所带班级学生的生源方向、年龄阶段、性别比例、班级基本特点、思想倾向、发展变化情况等,这些因素会对班主任的工作产生潜在影响,会影响到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二,要了解学生个体,主要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及校外生活环境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个性特征是需要了解的重点,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则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和出发点。对于学生的家庭情况更不能忽略,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的气氛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由于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的原因,他们有很大部分家长有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不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平时,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不是袒护孩子,就是拳棒相加。对此,我们应当建议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社会的阴暗横加评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且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3.加强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我们的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
总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我们就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才彬.坝头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分析[J].2008(4).
[2]刘良材.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3).
[3]李瑞.试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兰州学刊,2007(10).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