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积仁: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从业人员的结构转型。我们的具体策略是什么呢?我认为,转型不要放弃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要通过生产过程的创新建立更有效率的生产体系,我们的制造业要做到质量比别人好、成本比别人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生产方式的革命和创新将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生命。
在经济结构转型中,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通过IT技术的创新来提高附加价值。这样不仅会加强产品的竞争力,还会使传统企业增加更多的从事服务业的人员。
中国经济转型有特别好的基础,那就是我们有规模性的市场。一个软件产业就撑起了爱尔兰的一片天,日本有家电和汽车企业,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小电器90%都是由中国制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插座,这个规模是令人震惊的。中国的农业和零售业都存在着类似的规模空间,能解决众多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样应该是务实的、考虑国家安全的转型,人们的就业问题是安全的重要内容。如果中国经济结构中20%~30%是智力密集型,其余的是传统产业,这种结构就能保证中国的稳定和安全。
孙定: 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大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危机归根到底是国际金融体系或者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洗牌会带来痛苦,也会带来很多机会。您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IT产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刘积仁: 确实如此。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最大的打击,就是人们对安全的担心所导致的消费萎缩,并直接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这种担心包括对失业的担心、也包括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下跌导致的个人财富缩水。对此次危机,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个问题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那就是到底该怎么看待所谓资本市场的创新?一个国家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如何看待我们过去所推崇的市场经济?
因此,对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正确认识,应该是未来最大的变化。过去,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趋同,在某种意义上融合度越来越高。今天,各国都在反思,未来的金融体系用什么样的架构?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角色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每个国家会采取具有差异性的行动。从趋同到差异性,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金融危机形势下
东软苦练核心竞争力
到目前为止,东软还是充满了信心,危机对公司的影响应该说是很小的。东软要在基本功上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同样的产品,我要比竞争对手做得更便宜、更快。
孙定: 您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信息产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刘积仁: 我认为金融危机对消费类产品,比如手机、电视机、汽车、PC绝对是有影响的。手机原来是一年换一个,现在可能一年半才换一个。IT服务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受到直接冲击的金融业和保险业的IT项目实施都会向后推。未来还有更多影响将显现,并且在不同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以软件外包企业为例,如果它原来的外包主要面向金融行业,受影响肯定很大,但如果它是做嵌入式产品的,可以说没有影响,甚至还有机会。
东软主要有两大块业务和市场。第一块是中国本土的市场。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经济提振方案,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加上中国企业也需要将传统技术与IT相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中国市场的潜力依然很大。另一块业务是嵌入式的产品,这块业务对我们也是机会。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客户因为经济衰退而停产,只是在压缩费用,而制造厂商压缩研发经费对东软是很好的介入机会。东软的策略是以更大的资源更积极地开拓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市场,发挥自己的高性价比优势。
孙定: 东软今年已经完成了整体上市,目前东软今年的业务情况怎样?未来几年,东软又有怎样的业务发展规划?东软是否有并购的计划?
刘积仁: 尽管外面有金融危机,我们的经营还是正常的。我们业绩上个季度有一定的下滑,这与我们因汶川地震主动减亏有关。尽管如此,我们也按期完成了原来的计划和对股东的承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充满了信心,金融危机对东软的影响应该说很小。
未来几年,东软应该看清楚几个问题。首先,国际化的战略十分重要。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东软一定在国际市场上拿到多大份额,而是我们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竞争时,我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凸现出来,能胜出多少。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今天企业在中国市场所拥有的暂时的份额,这一次全球的经济衰落使所有公司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当他们在中国市场加大争夺力度时,你是否还能保证今天的市场份额?
今天,无论是开发中国市场还是加速国际化方面,我们都比过去更积极、主动,更愿意变革、寻找机会。我们看到,当全球企业试图走进中国的时候,有一大批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也知道,在中国市场单打独斗并不容易。因此,这也是我们与他们建立联盟的重要机会。
其次,我们要创造内部管理上的卓越。同样一个产品,我要比对于做得更便宜、速度更快、更满足客户的需求。显然,这需要我们继续提高企业内部的整体运行效率,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企业领导能力等各方面做出变革。我们要创造自己的管理模式,探索如何管理上万人的软件生产企业。
第三,面临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下一步的成长离不开创新。从现在开始,东软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一些具有潜在机会的新兴市场方向上的投入,通过商业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找到拉动东软持续高速成长的新力量。
去年我就说过,东软的发展一靠自身成长,二靠并购,所以并购肯定是我们的一项策略。当然,这个时候不能什么都买,我们要认真考虑、谨慎决定。
总裁
感悟
用全球视野做中国的企业
1月,在瑞士达沃斯参加冬季达沃斯会议; 5月,以对话嘉宾的身份参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世界科技大会WCIT2008; 8月,以主题演讲的嘉宾身份参加于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 ExpoGestion 2008大会; 9月,在中国天津参加夏季达沃斯会议; 11月,又飞赴阿联酋迪拜参加 Summit on the Global Agenda。
这份议程,只是刘积仁在2008年参加的众多国际会议中的一部分。约这次对话之前,东软的朋友就告诉我,“刘老师最近在国外出差的时间比较多”。很明显,刘积仁的目的是通过与世界顶级顶级CEO的交流与对话,帮助自己用全球化的视野看中国经济和IT企业的发展,进而找到适合东软的发展道路。
视野越来越开阔的刘积仁,对东软的国际化战略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看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日本的企业到中国来,成功的不是很多; 欧美企业到中国来,表现也不像在本国那么辉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公司跨国经营时,很难用自己在本国成功的经验去思考和驾驭,跨国经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对东软来说,这个课题同样复杂。比如在日本开设分公司后,如何找到高素质的本土化员工?如何找到适应本地文化的管理方法?分公司如何与总部进行有效率的沟通?显然,刘积仁希望东软的国际化步伐迈得更大一些,比如将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分公司的人员规模扩大到千人以上。
按照“新兴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定义,那些在本土有一定影响力、至少有一个海外的分支机构、30%以上的销售额来自海外市场的企业就可以称为跨国公司。按照这个标准,东软已经是跨国公司了。不过,要想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跨国公司,东软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文/陈淑娟)
采访手记
卖救生圈的企业题
此次对话,适逢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当全球寒风凛冽的时候,刘积仁依然表现出自己的乐观与信心。他也提出,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最需要的是救生圈,而东软就是卖救生圈的企业。
“今天,我卖奢侈品给你,你可能不会买; 但是,如果你就在水里挣扎,你一定会买救生圈。中国制造业需要的就是救生圈。当每个企业都在寻找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时,它们对信息化的主动需求力量就非常强大。”刘积仁说。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二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这也给工业控制计算机、ERP系统等带来了产业机会。刘积仁看到,企业在生死存亡关头对IT手段的需求,会给IT产业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
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既显露出IT业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帮助企业度过经济危机难关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东软与客户共生存、共成长理念的解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客户的身体强壮、能够抵御寒流了,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文/陈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