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晋时候有个叫石崇的人,出身世家大族,官居高位,也很有才华。但在民间传说里,他更为著名的是他那富可敌国的财产和与皇族斗富的故事。
据说在西晋武帝时,京城洛阳里的豪门争相斗富,石崇也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之间为此展开竞争,都竭尽全力地在各自的车辆、服饰方面穷奢极欲。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每每在私下里助王恺一臂之力。有一次,晋武帝将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那棵珊瑚树树枝扶疏,王恺认为是世间罕见的宝物,所以拿出来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看完之后,却当场用铁如意把这棵珊瑚树给打碎了。王恺大声斥责石崇。谁知石崇却不以为然地回答:“这有什么值得恼恨的?我现在就把宝物还给你。”说着就命左右侍从到库里将自己的珊瑚树都搬出来让王恺挑选。当侍从们将珊瑚树摆开来看时,只见光是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就有六七株,株株枝杆挺拔,光彩夺目,与那棵高度、成色相仿的就更加多了。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王恺自知在斗富竞赛中彻底落败,更是怅然若失。
从这個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知,珊瑚自古以来都被视为贵重的宝物,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在那些关于发现宝藏的故事里,宝藏映入发现者眼帘的时候,除了金银珠玉,一般也都少不得会有“珊瑚”这一项。在诸多的各色宝石中,珊瑚作为一种生长在海水里的生物,是唯一一种活的宝石。
产于海中的珊瑚对水质要求极高,而且生长缓慢、采摘不易,这都是它稀少而贵重的因素。一说到珊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那里有五颜六色的珊瑚礁,还有游弋其中姿态奇异的海洋鱼类。不过这样的珊瑚礁虽然美丽,却并非石崇王恺曾经用来斗富的宝石级珊瑚。
能被当做宝石看待的珊瑚质地致密,色泽红润,数量远比珊瑚礁更加稀少。数千年前的人们发现了它并立即被它的魅力所征服,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
南越王赵佗原本是秦王朝的一员将领,在秦末战乱中割据岭南一带自立为王,他进献给汉朝廷的这棵珊瑚树高达一丈二尺,有四百六十二根枝条,颜色红得仿佛是在燃烧一样,因此号称“烽火树”,堪称是有记载的珊瑚之王。
根据记载,宝石红珊瑚最早的主要产地在地中海,在地中海以外的日本以及台湾海域发现它,是近现代的事情。在《新唐书·拂菻国传》中有这样的描述:“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
“拂菻国”这一地名,早在秦汉时候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史志上,它就是古罗马帝国。这一记载也非常吻合地中海盛产珊瑚的实际情况。那么,南越王赵佗的“烽火树”是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古罗马远道而来,还是那时候的南越国已经在自己的海域里发现了红珊瑚呢?如果是后者的话,后人就只不过是再次发现罢了。
除了被认定是贵重的宝石之外,红珊瑚还有另一重特殊的身份:它被民间百姓和很多宗教一起不约而同地认定是具有趋吉避凶功能的神圣之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相信佩戴珊瑚能让孩子平安长大,出海远航的水手则认为船头挂上珊瑚枝能够远离风浪,基督教认为珊瑚是由耶稣受难时的鲜血凝结而成,意义更是格外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更是发展出了所谓“佛家七宝”,也就是被认定为可以当做供品和制作法器使用的七种宝石。这七种宝石到底是哪七种,随着时代变迁和佛教的流传而有多种说法:(汉)金、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琥珀;(曹魏)紫金、白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琥珀;(唐)黄金、白银、琉璃、珊瑚、美玉、赤珠、琥珀;(宋)黄金、白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琥珀;(藏传佛教)黄金、白银、红玉髓、蜜蜡、砗磲、珊瑚、珍珠。所谓“颇梨”,是一种类似水晶的宝石,如今看来已经很陌生了,而珊瑚,却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佛教七宝中的一席之位,被认为是具有灵气的宝物。
珊瑚既代表了财富、身份,又天生灵气,自然也就与权力密不可分。这一点在我国的清王朝时期尤为突出。在清朝时候,唯有在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的东珠朝珠上方可见红珊瑚的身影。按照规制,东珠朝珠为一百零八颗,每二十七颗东珠之间以四颗红珊瑚珠间隔。而皇帝在佩戴东珠朝珠时,还要在两肩另加两副红珊瑚结珠。这样复杂的礼仪服饰,现在看来十分麻烦,但在当时,却是彰显帝王尊严的重要部分。
其实美丽而贵重的宝石级珊瑚和普通珊瑚礁一样,都是海洋生物珊瑚虫生长过程中的产物,不过生成宝石珊瑚的珊瑚虫比较特别,它不像珊瑚礁那样带着五颜六色的鱼虾在浅海内熙熙攘攘地生活,而是无需光合作用无需藻类共生地在超过一百米的深水中静静地生长,唯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长出宝石珊瑚。
大概正是因为宝石珊瑚如此寂寞的生长,长成后又如此的贵重,所以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成语叫“珊瑚在网”,意思是指收罗到了真正有才学的人。自诗圣杜甫用“文采珊瑚钩”来形容出众的文采之后,“珊瑚文采世所贵”、“珊瑚枝下贵公子”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这也可算是珊瑚带给我们的另一项特别收获了。
编辑/姚晟
据说在西晋武帝时,京城洛阳里的豪门争相斗富,石崇也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之间为此展开竞争,都竭尽全力地在各自的车辆、服饰方面穷奢极欲。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每每在私下里助王恺一臂之力。有一次,晋武帝将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那棵珊瑚树树枝扶疏,王恺认为是世间罕见的宝物,所以拿出来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看完之后,却当场用铁如意把这棵珊瑚树给打碎了。王恺大声斥责石崇。谁知石崇却不以为然地回答:“这有什么值得恼恨的?我现在就把宝物还给你。”说着就命左右侍从到库里将自己的珊瑚树都搬出来让王恺挑选。当侍从们将珊瑚树摆开来看时,只见光是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就有六七株,株株枝杆挺拔,光彩夺目,与那棵高度、成色相仿的就更加多了。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王恺自知在斗富竞赛中彻底落败,更是怅然若失。
从这個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知,珊瑚自古以来都被视为贵重的宝物,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在那些关于发现宝藏的故事里,宝藏映入发现者眼帘的时候,除了金银珠玉,一般也都少不得会有“珊瑚”这一项。在诸多的各色宝石中,珊瑚作为一种生长在海水里的生物,是唯一一种活的宝石。
产于海中的珊瑚对水质要求极高,而且生长缓慢、采摘不易,这都是它稀少而贵重的因素。一说到珊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那里有五颜六色的珊瑚礁,还有游弋其中姿态奇异的海洋鱼类。不过这样的珊瑚礁虽然美丽,却并非石崇王恺曾经用来斗富的宝石级珊瑚。
能被当做宝石看待的珊瑚质地致密,色泽红润,数量远比珊瑚礁更加稀少。数千年前的人们发现了它并立即被它的魅力所征服,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
南越王赵佗原本是秦王朝的一员将领,在秦末战乱中割据岭南一带自立为王,他进献给汉朝廷的这棵珊瑚树高达一丈二尺,有四百六十二根枝条,颜色红得仿佛是在燃烧一样,因此号称“烽火树”,堪称是有记载的珊瑚之王。
根据记载,宝石红珊瑚最早的主要产地在地中海,在地中海以外的日本以及台湾海域发现它,是近现代的事情。在《新唐书·拂菻国传》中有这样的描述:“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
“拂菻国”这一地名,早在秦汉时候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史志上,它就是古罗马帝国。这一记载也非常吻合地中海盛产珊瑚的实际情况。那么,南越王赵佗的“烽火树”是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古罗马远道而来,还是那时候的南越国已经在自己的海域里发现了红珊瑚呢?如果是后者的话,后人就只不过是再次发现罢了。
除了被认定是贵重的宝石之外,红珊瑚还有另一重特殊的身份:它被民间百姓和很多宗教一起不约而同地认定是具有趋吉避凶功能的神圣之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相信佩戴珊瑚能让孩子平安长大,出海远航的水手则认为船头挂上珊瑚枝能够远离风浪,基督教认为珊瑚是由耶稣受难时的鲜血凝结而成,意义更是格外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更是发展出了所谓“佛家七宝”,也就是被认定为可以当做供品和制作法器使用的七种宝石。这七种宝石到底是哪七种,随着时代变迁和佛教的流传而有多种说法:(汉)金、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琥珀;(曹魏)紫金、白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琥珀;(唐)黄金、白银、琉璃、珊瑚、美玉、赤珠、琥珀;(宋)黄金、白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琥珀;(藏传佛教)黄金、白银、红玉髓、蜜蜡、砗磲、珊瑚、珍珠。所谓“颇梨”,是一种类似水晶的宝石,如今看来已经很陌生了,而珊瑚,却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佛教七宝中的一席之位,被认为是具有灵气的宝物。
珊瑚既代表了财富、身份,又天生灵气,自然也就与权力密不可分。这一点在我国的清王朝时期尤为突出。在清朝时候,唯有在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的东珠朝珠上方可见红珊瑚的身影。按照规制,东珠朝珠为一百零八颗,每二十七颗东珠之间以四颗红珊瑚珠间隔。而皇帝在佩戴东珠朝珠时,还要在两肩另加两副红珊瑚结珠。这样复杂的礼仪服饰,现在看来十分麻烦,但在当时,却是彰显帝王尊严的重要部分。
其实美丽而贵重的宝石级珊瑚和普通珊瑚礁一样,都是海洋生物珊瑚虫生长过程中的产物,不过生成宝石珊瑚的珊瑚虫比较特别,它不像珊瑚礁那样带着五颜六色的鱼虾在浅海内熙熙攘攘地生活,而是无需光合作用无需藻类共生地在超过一百米的深水中静静地生长,唯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长出宝石珊瑚。
大概正是因为宝石珊瑚如此寂寞的生长,长成后又如此的贵重,所以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成语叫“珊瑚在网”,意思是指收罗到了真正有才学的人。自诗圣杜甫用“文采珊瑚钩”来形容出众的文采之后,“珊瑚文采世所贵”、“珊瑚枝下贵公子”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这也可算是珊瑚带给我们的另一项特别收获了。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