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较多的老师会选择这种教学形式,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很大的一个弊端——无效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中,有意识地进行补救和纠正,结果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还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習的积极性
1.预习时合作,调动预习积极性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既能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又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语文教学中需要的课外知识资料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时经常会叫学生课下查找一些资料,并且每次都可以比比谁查到的多,哪个小组查到的又多又好,这样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个人查找的多,小组一交流,小组的资料当然也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充分扩展。有时鉴于小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的特点,预习前,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学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认真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练习时合作,兴趣和效益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这时就可以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组员之间轮流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词方法教给同组的其他人,看谁的方法好,推举到全班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合作练习中掌握了生字生词。
3.读议中合作,互相激活思维,提高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读”是很重要的,“读”是理解讨论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读”的重要性,老师让读了,就在那儿“休息”,等到老师问:“都读完了么?”也会随声附和“读完了”,其实根本没有读,在后边的讨论中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如果开展小组合作下的“读”,组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之间认真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讨论时也会有所见解。我在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阅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交换朗读,分别记下对方的错误,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加阅读。另外,在讨论时,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如果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最终达成共识。这样通过讨论,既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各个方面完善自我,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概括性,为以后的自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由4人或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教师依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方面的不同,让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通过长期的小组合作,取长补短,让学生整体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2.做好阶梯式学习计划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不同,思维能力不同,特别是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更加明显,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具体教学中我用得最多的是阶梯式学习法,即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兼顾能力差异,布置的作业分为层次不等的问题,有些同学只要解决基本题,有些必须完成更高层次的题目,对那些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思维拓展训练,在解题讨论时互相帮助。这样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让各层次的同学的学习都得到满足,同时也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最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①在合作学习时,让学生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②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群体认定,或者是学生自发认定。③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在组织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④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
4.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他成员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喜欢一些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编课本剧、诗文朗诵、成语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轻松自由压力小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中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能量喷洒出来,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广泛流行于全世界,就在于它能充分调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强调学生的互动,并非否认教师的存在,而是把教师重新定位。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要配合学习目标选择或自编学习的素材,而且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旧有的知识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最后要确定学生所获得的新知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建构而成的。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習的积极性
1.预习时合作,调动预习积极性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既能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又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语文教学中需要的课外知识资料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时经常会叫学生课下查找一些资料,并且每次都可以比比谁查到的多,哪个小组查到的又多又好,这样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个人查找的多,小组一交流,小组的资料当然也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充分扩展。有时鉴于小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的特点,预习前,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学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认真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练习时合作,兴趣和效益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这时就可以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组员之间轮流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词方法教给同组的其他人,看谁的方法好,推举到全班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合作练习中掌握了生字生词。
3.读议中合作,互相激活思维,提高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读”是很重要的,“读”是理解讨论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读”的重要性,老师让读了,就在那儿“休息”,等到老师问:“都读完了么?”也会随声附和“读完了”,其实根本没有读,在后边的讨论中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如果开展小组合作下的“读”,组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之间认真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讨论时也会有所见解。我在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阅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交换朗读,分别记下对方的错误,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加阅读。另外,在讨论时,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如果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最终达成共识。这样通过讨论,既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各个方面完善自我,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概括性,为以后的自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由4人或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教师依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方面的不同,让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通过长期的小组合作,取长补短,让学生整体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2.做好阶梯式学习计划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不同,思维能力不同,特别是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更加明显,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具体教学中我用得最多的是阶梯式学习法,即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兼顾能力差异,布置的作业分为层次不等的问题,有些同学只要解决基本题,有些必须完成更高层次的题目,对那些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思维拓展训练,在解题讨论时互相帮助。这样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让各层次的同学的学习都得到满足,同时也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最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①在合作学习时,让学生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②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群体认定,或者是学生自发认定。③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在组织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④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
4.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他成员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喜欢一些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编课本剧、诗文朗诵、成语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轻松自由压力小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中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能量喷洒出来,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广泛流行于全世界,就在于它能充分调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强调学生的互动,并非否认教师的存在,而是把教师重新定位。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要配合学习目标选择或自编学习的素材,而且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旧有的知识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最后要确定学生所获得的新知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建构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