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逆转血管紧张素-(1-7)在大鼠延髓尾端引起降压的机制探讨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es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电针逆转血管紧张素-(1-7)[Ang-(1-7)]在大鼠延髓尾端腹外侧区(CVLM)引起血压降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枢核团微量注射和微透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等技术观察Ang-(1-7)及其选择性受体拮抗剂(D-A1a7)-Ang-(1-7)(Ang-779)在大鼠CVLM引起血压改变时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变化以及电针对血压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在CVLM微量注射Ang-(1-7)可引起血压降低,同时伴该区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释放增多和抑制性氨基酸牛磺酸
其他文献
针灸学发展与科学技术成果紧密相连 ,其学科内容也与解剖学密不可分 ,数字化虚拟人是当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成果的集中体现。将其引入针灸学领域 ,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也使针灸学
目的 通过观察去卵巢大鼠外周血雌激素 (E2 )水平 ,肝脏和脂肪组织芳香化酶 (雌激素合成关键酶 )表达的变化 ,探讨丹参酮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 (HPOA)异常功能
近年来,我们采用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现总结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处理对此病的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作者将穴位注射配温针用于急性期,并设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组作对照,现总结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不同时间电针前后海马内MDA含量和SOD、GSH-Px活性并计数断头后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