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什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勒先生和太太居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乡村,那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低矮的房屋在辽阔的绿色原野中错落分布。田地作物茂盛,房屋整洁优雅,院中饲养的家畜在悠闲地觅食。村庄中一派祥和安宁、自得其乐的景象。但若走近这貌似平常的村庄,便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人们都穿着类似于19世纪传统欧洲农民的装束。男人们留着络腮胡子,头戴黑色宽檐礼帽,女人们都头裹素巾或戴软帽,身着朴素长裙,脚穿布鞋,不戴首饰,素面朝天,不时还会有人赶着马车“哒哒”经过。这眼前的“奇观”可不是好莱坞大片的现场,确实是真实的世界。这里的“19世纪”乡村,是美国现代化洪流中仅存的世外桃源——阿米什(Amish)社区。
  米勒夫妇是典型的阿米什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他们不用电话,不看电视,不坐汽车,不乘飞机,拒绝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他们认为,这些先进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会减少家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米勒先生说:“我们很爱看书。”
  生活中,阿米什人崇尚节俭、勤劳,一切都凭双手创造。家里的地窖,是米勒太太的大冰库,这里储藏着可以吃上一年的各种食物,有苹果酱、葡萄汁、莓子酱,还有鸡肉、牛肉和香肠等等,都由米勒太太亲手制作。烧木柴的炉子不仅可以做饭,而且还可以给整栋房子提供暖气。米勒太太的洗衣机是以罐装瓦斯为动力,家里的布艺制品全部都靠双手缝制。
  阿米什人可以使用电,但不用电力公司送来的交流电,而是用汽车电池。那汽车电池用完了,怎么办呢?米勒夫妇就选择风力来发电来充电。阿米什人外出驾四轮带黑篷的马车,孩子并不读大学,十几岁就到木工作坊中做学徒(美国联邦法律特许)。为了节俭,社区也没有独立的教堂,宗教活动是轮留在各个家庭里进行。然而,阿米什人看起来生活得相当舒适、幸福。
  
  抵御现代化技术的诱惑
  
  面对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技术诱惑,阿米什人何以不为所动,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他们?
  阿米什人是16世纪初激进宗教改革所形成的“瑞士再洗礼派教徒”的后裔,原属“门诺派教徒”一支。“阿米什(Amish)”得名于门诺派领袖雅各布·阿曼。他发现瑞士门诺派正在逐渐背离最初的教义,于是着手改革,坚持严格执行各种清规戒律。1693年,阿米什派正式分立,被视为严守教义的信徒。此后,宗教纷争不断,1720年前后,一些阿米什人迁徙到北美。在他们眼中,这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度。他们首先在宾夕法尼亚州东部安家落户,继而扩展到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爱荷华州、堪萨斯州等地,目前美国的阿米什人已达20万。
  显然,信仰是阿米什拒绝外界诱惑的最根本力量,教义时刻指引着阿米什人的生活。他们对新玩意、高技术持慎重的态度,不是越新越好,越快越好,越大越好。如米勒先生所说:“阿米什人并不反对现代科技,而是不愿意受到现代科技的控制。我们没有电脑,因为有了电脑后,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被现代科技控制住了。对现代技术的使用情况也在变化。只是十分缓慢罢了。”
  阿米什教会对技术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对一些技术会明文禁止或允许。
  比如在其禁止名单中列有:
  1910年:家庭装电话
  1915年:拥有小汽车
  1919年:从公共电网上接电
  1923年:在大田里使用拖拉机
  1940年:家庭中央空调
  1966年:发电机
  1986年:计算机
  而在其允许名单中列有:
  1930年:煤气驱动的洗衣机
  1940年:租用小汽车和卡车
  1950年:在社区电话亭打电话
  1979年:现代卫浴设施/在马车上安装安全灯/计算器
  1980年:在店铺中装电话
  通过上面的列表,可以清晰地看出,阿米什人使用技术的范围的确在发生变化,但与我们整体世界的速度相比,他们简直慢得如同蜗牛。但这样做也非常聪明。以个人电脑为例,随着技术进步,阿米什人早晚也会用上电脑,而且由于用得较晚,确实可以节省很多费用。而我们却为了给电脑升级,不知给相关机构付了多少钱。这些升级大多数情况下是被迫的,看似在享受高技术的便利,其实无形中背负了沉重的技术枷锁。聪明的阿米什人却是“技术的真正主人”,他们使用的都是成熟的技术,因为比我们延迟一定的时间,阿米什人能够享受被我们不断检验过的,相对可靠的技术。
  
  阿米什的传统技术
  
  人类是一种技术化的生存者,人类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拥有几乎是现成的生存功能,而必须通过学会某些技术来得到生存能力。使用什么技术就决定它有什么样的生存世界。
  阿米什人并非不使用技术,而是他们的主流技术与现代化高技术有本质的不同。其技术具有“传统技术”的特点:1,身心一体。它是人的身心的直接延伸和扩大,是人伸入环境的触角、四肢和思想。2,生发人生意义。通过使用这种技术,人不仅获得某种生存能力,而且获得和领会生存的意义。传统意义上的劳作造就了人终身认同并且可能从中悟道的生存方式。3,地方自然性和个性。这种技术基本上取材于地方环境,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无法逆转地恶化环境。而且,这种技术的高深化,会导致技术境界的个性化、独特化,而不是简单的标准化、高效化。
  缝制床罩是阿米什女子最重要的一门手艺,这项技艺本身充分体现了以上三个特点。传统床罩是由碎布片缝制而成,这种简陋的材料,经过阿米什人“身心一体”的加工创造成价值几千美元的艺术精品。在美国,这个价钱足可以买一辆不错的汽车了。在漫长的冬夜,缝制床罩占用了阿米什女子大部分时间。缝制床罩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由家人朋友共同完成。每一个床罩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出阿米什女子的创造性和艺术眼光。在缝制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协作,成为寒冷冬季一项温暖而惬意的社会活动。因此,阿米什人的劳作是愉快的,具有创造性的,充分体现“地方自然性和个性”。据说,所有阿米什床罩都包含一个故意制作的瑕疵,这样做是因为某件事做得完美是对上帝的挑衅。可见,在阿米什人的心中“物质世界”是具有神性的,劳作本身就可以“生发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以现代西方高技术为代表的主流技术,则与以阿米什为代表的传统技术背道而驰。它是身心分离的,就像发明现代科技原理和材料的科学家、设计工厂和机器的工程师,与在工厂中操纵机器干活的工人,是完全分离的。高技术本身不生发人生的意义,工人与他使用的机器、加工的产品之间是孤独主体与冷漠客体的关系,即便是科学家、工程师这样的职业也不能带来人生意义的真实满足。
  
  传统延续至今的秘密
  
  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 难”,阿米什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为何能够延续至今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掌握了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的权力,从而可以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建构下一代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他们的孩子在当地自建的学校念小学,14岁以上的孩子不再接受教育,必须回归家庭帮助父母干农活。1972年,3个阿米什家庭因为拒绝送15岁的孩子上学而被当地法院判处罚款5美元,此后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推翻了初审判决,并得到联邦最高法院的肯定,理由是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信教自由条款比义务教育具有更高的正当性。虽然他们受教义规训的许多行为与美国法律发生过一次次的冲突,但以“自由”为底线、尊重多元文化的美国或许仍然是最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
  阿米什人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方针是什么呢?总结一下,不外乎两条:第一学会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第二学会如何与他人、与社会打交道。阿米什的教育,只有8年级的小学初等教育,他们的乡村生活、劳动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大课堂。超出这些,再多的知识对他们而言是不必要的,他们不学核裂变的知识,不学转基因的原理和技术等,也不梦想着克隆自己。他们所学的有限知识,是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相匹配的。当然,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也是与我们这个世界相匹配的。既然都是相匹配,也就无所谓谁比谁强,谁比谁有学问,相对于各自的“生活世界”而言都是差不多的。
  阿米什人的教育思路非常值得反思。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指出:“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社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所以教育就是把在一个地区生活的孩子,教化成能够在这个地区生活的成熟的社会人。对于相当多的地区来说,什么牛顿力学,什么转基因,当然不是最重要的。”
  
  给现代文明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成为主流,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在坚船利炮的轰炸下被迫缴械。整个世界都在向西方文化趋同,但如今这单一文化可能造成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莱布尼兹说:“智慧需要多样性,单纯成倍地增加同样的东西,无论这种东西多么高尚,都是多余的,它将成为一种贫乏。”阿米什的存在也有类型上的意义,它在现代化千篇一律的“洪水”中,为多样性做出了贡献。试想一下,假如整个文明世界停水、停电一周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假如全球石油供给中断,所有机动车全部抛锚,“轮子上的国家”还能否运转如常?这时候,反而是像阿米什这样传统的、“原始的”生存方式可以自如适应“突然变糟糕”的世界。
  阿米什人所坚持的传统文明,甚至更符合现代文明的要义和精髓。他们的生活、文化甚至比现代社区更加和谐、节能和环保。他们勤俭、朴素、宽容的生活态度,互助友爱的社会体系更是令世俗人羡慕。阿米什研究领军人物霍斯泰特勒(John A.Hostetler)曾说:“阿米什社区不是已逝时代的遗迹,而是一种不同风格的现代性的具体体现。”
  对于学界来说,阿米什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具研究性的课题。在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日益紧逼人类世界的时刻,阿米什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超越了形而上的理论探讨范畴,具有了指导实践的意义。人类已经踏上了飞速行驶的“现代化列车”,我们真的无法预测未来的生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生态系统破坏导致的全球生态灾难,全球化带来致命流行疾病的迅速传播等等,都可能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些无法预见的灾难面前,哪种文化更有生存机会,可能是颇有差异的。阿米什——这一特殊的文化物种,也许真的会成为现代化引擎熄灭之时,人类文化中唯一的亮光。所以,阿米什不仅仅保存了纯真美好的“过去”,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增加了人类种群的生存机会,也给人类的未来带来极富启示的生活图景。
  站在旁观者的位置观察阿米什人的生活,也许有的人会笑他们固步自封,有的人觉得这种生活不可理喻……但我猜想,更多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对技术理性并非没有警觉与批判,却又在日常现实中一再地与之妥协。我们无法合弃既有的物质享受,跳下一往无前的“现代化的列车”,这使我们对阿米什人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实的赞赏,而且由衷地希望他们能够永远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世代延续下去。其实,任何一种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有艰难而沉重的一面,如果想要坚守某种信念,也就必须拥有付出代价的勇气。
  
  责任编辑 林京
其他文献
动物的野生和圈养~直是一个争论话题。问题的根本是,野生使得动物更为健康长寿还是圈养更让它们健康长寿。此前对黑猩猩的研究似乎证明圈养更有利于其健康和长寿。黑猩猩在野生环境中一般只能活到40岁~45岁,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中一般可以活到50岁~60岁。而且,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猿泰山》系列电影中扮演“奇塔”的黑猩猩于2008年4月9日已满76岁,被吉尼斯世界纪录鉴定为世界上“最长寿”的黑猩猩。  然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为杉科水松属植物,是仅分布于我国和越南的单种属植物。顾名思义,水松是生长在水边的松树,民间也称为水莲、水帝松、水杉松、水机等。水松属的拉丁学名来源于希腊语,Glyptos是雕刻的意思;strobus指球果,意思是水松球果种鳞有洼点、花纹及苞鳞的尖头,好像雕刻成的一样,Pensilis则意指悬垂的。    生物学特性    水松是半常绿乔木,高达2
“死得其所”是德国哲学家尼采送给人类的一个忠告。尼采认为文明的演进必须以死亡为代价,只有不断地死亡才会有不断地新生。也许他有天才的预见,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这种思想被现代生物进化论所接受,并且拿出了相当一部分生物学上的证据。这些生物学者认为,越是高级的动物,再生和不死的能力就越低。例如壁虎可以长出一条新的尾巴,而哺乳动物和鸟类就不能,而更原始的阿米巴虫,只要环境容许,几乎会永远分裂下去,但它们却
近年来,许多城市争相建设光亮工程,但当城市夜景愈发美丽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其中潜在的危害。城市夜间照明产生的干扰光(含逸散光,反射光和眩光等)会对人、动物和环境造成干扰或负面影响,这种污染被称为人工白昼污染。就在人们盲目追求夜晚亮度的同时,它的危害也在悄悄地蔓延。    错乱的“上岗铃声”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们拥有美化环境的景观效应,保护环境、净化环境、调节小环境气候的生态
从表面活性剂讲起    在界面世界里,对于喜欢和水混在一起的分子,我们叫它“亲水分子”,比如普通玻璃表面上的那些分子;相反,对于与水分子不能相容,喜欢和油混在一起的那些,我们称之为“疏水分子”。虽然亲水和疏水是相对的概念,但若强行把亲水分子和疏水分子摁在一起,他们并不能像人们期待的一样进行融合,其原因在于,二者呆在一起需要的能量非常大,双方都想找回本身的性质,这样就导致界面在拼命地减小。  自然界
松潘,古名松州,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松潘地处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部,是游客前往九寨黄龙旅游的重要中继站。距九寨机场所在地川主寺仅17千米,具有便利的交通位置与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天府之国的守护城    松潘地处岷江上游,是四川通往青藏的重要通道
常人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底层,是要被动物吃的。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有趣而令人惊奇。此类植物也被称作食虫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捕食昆虫,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也被称为食肉植物。  食虫植物现今总共有约500种。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猪笼草。那口袋状叶子,很像从前农村竹编的关猪笼子。  除此之外,自然界还有不少食虫植物,根据其捕捉
到罗布泊去,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长久的梦。有位日本人曾写过一本书,叫《丝绸之路上的99个谜》。罗布泊,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谜。  2008年11月,罗布泊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科考行动。考察首次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在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中,来自地质、考古、农业等20个不同专业的29名专家参与其中,这也是罗布泊考察史上专家队伍最强大的一次,国内罗布泊研究精英汇聚一堂。  虽然大量的工作还
婴儿是从哪里来的?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在17世纪,不仅一般人不知道正确的人和生物的生殖知识,而且就连那个时代大名鼎鼎的医学科学家哈维也不甚了解,尽管他创立了血液循环的学说。所以上帝造人和创造万物就是那个时候唯一的解释和人们能接受的观念。    种子和土壤理论    威廉·哈维(1578~1657)是17世纪最杰出的医生和科学家之一。他曾求学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师从于当时最著名的解剖学
在训练水平突飞猛进,动作技术近乎完美的今天,要夺得体育比赛的胜利无疑越来越困难。面对荣誉与金钱的诱惑,某些缺乏实力和自我约束力,通过正常训练手段无法取胜的运动员,将获胜的希望寄托在使用外力——兴奋剂上,为了取得胜利,他们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剂。    如何检测兴奋剂?    1960年罗马奧运会自行车100公里团体赛中,丹麦运动员詹森在比赛时突然死亡。尸检发现他的血液和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苯丙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