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其二十首诗当中非常有名的一首。从汉学家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是一种重新领略诗歌魅力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目的语语境下的西方译者的翻译过程是其认知和感受中华文化的过程,特别是他们在译语层面的表现与中国译者有很大不同。因此,系统研究汉学家们对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无疑为国内译者研究提供了一种极佳的途径。本文从“语法隐喻”的视角分析了《饮酒》(其五)的四种英译,具体探讨了四位杰出的西方汉学家在语言形式和意义层面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诗歌翻译 《饮酒》(其五) 汉学家译文 语法隐喻
  1.引言
  自19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外文中译出现过繁盛的景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中文外译却一直势单力薄。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史经典还知之甚少,当时,梁实秋曾领导过国立编译馆,但主要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还没有人进行专门的中文外译。我国诗歌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而外译工作仍然薄弱、丞待加强,直到今天也不例外。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特别是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有名篇佳作流传于世,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和清代、民国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难怪欧美学术界特别是汉学界流传这样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它是了解中国丰富文化的宝库。”诚然,西方学者想要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不研究和了解中国诗歌。
  从汉译时间来看,外国学者早于中国学者。英国汉学家里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译有《中国经典》,翟理斯(H.A.Giles,1845-1935)编译有《中国文学瑰宝》,韦利(A.D.Waley,1889-1966)以自由体翻译出版了《中国诗歌一百七十首》、《诗经》等。美国有庞德(E.Pound,1885-1935)以改写法翻译出版了《华夏集》,洛厄尔(A.Lowel,1874-1925)等以自由诗体翻译了《松花笺》,詹姆斯·海陶玮(James R.Hightower,1915-2006)著有《中国文学流派和题材)》等,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1925-)翻译出版了包括《史记》在内的大量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史蒂芬·欧文(Stephen Owen,汉名宇文所安,1946-?)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著有《初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心得》等。其中,韦利、海陶玮、华兹生和宇文所安等汉学家都曾翻译过陶渊明的作品,《饮酒》(其五)是陶渊明二十首组诗中的第五首,此诗脍炙人口、意象深厚,表达了他隐耕后所享受到的无穷自然之趣。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语法隐喻”角度,探讨这四位著名汉学家英译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及带给诗歌翻译研究的启示和思考。
  2.“语法隐喻”概念的简要介绍
  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1985)中首次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它体现并反映的是人们认知的世界,是言语反映世界本原的过程,是一个概念在词汇语法层中不同的体现方式:一致式和隐喻式,即“同一所指,不同能指”。在1996年,语法隐喻被重新整理为“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的新模式:“元功能”包括通常的三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层次”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概念隐喻功能的体现形式是反映人类社会活动经历的六个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的及物系统,该系统通过语言来反映人类的各种“活动过程、过程参与者及与过程有关的环境因素”。(Halliday,1985/1996);人际隐喻功能通过“语气”和“情态”这两个系统来体现;语篇隐喻主要通过“主位结构”来体现,可以根据语篇衔接、信息分布、结构平衡等需要而选用一种在特定情况下较为合适的表现形式。当我们借助及物系统反映人类各种经历时,我们可以选用一个与现实情况相一致的过程,以使语言贴近现实。然而,人们在运用语言时,并非始终只依靠这类形式,而可能改用其他的与现实不相符或不完全相符的形式(朱永生,1994)。
  根据Halliday的观点,“一致式”是语义和语法之间固定的对应关系,随着一致性语法功能转化为隐喻性语法功能,一致式转化为“隐喻式”。Thompson(2004:222-223)认为“一致式”指的是“更加靠近外部世界的事态”的表达方式,而语法隐喻是当一个“词汇语法”形式不是用于表达它原先通常所表达的意义时的表达形式。我们对翻译的语言结构的功能分析也可以从“一致式”和“隐喻式”角度入手,了解它们如何在译本中实现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统一。本文将分别对三类语法隐喻在《饮酒》(其五)四个译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3.《饮酒》(其五)的中文和三种英译文
  下面四位汉学家的英于译文均转自汪榕培2000年出版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
  I Built My Hut in a Zone of Human Habitation
  I built my hut in a zone of human habitation,
  Yet near me there sounds no noise of horse or coach.
  Would you know how that is possible?
  A heart that is distant creates a wildness round it.
  I pluck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hedge,
  Then gaze long at the distant summer hills.   The mountain air is fresh at the dusk of day;
  The flying birds two by two return.
  In these things there lies a deep meaning;
  Yet when we would express it,words suddenly fail us.(Arthur Waley)
  Poems after Drinking Wine (No.5)
  I built my hut beside a traveled road
  Yet hear no noise of passing carts and horses.
  You would like to know how it is done?
  With the mind detached,one’s place becomes remote.
  Picking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edge
  I catch sight of the distant southern hills:
  The mountain air is lovely as the sun sets.(James Robert Hightower)
  Drinking Wine No 5
  I built my hut in a place where people live,
  and yet there’s no 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
  You ask me how that could be?
  With a mind remote,the region too grows distant.
  I pick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hedge,
  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calm and still.
  The mountain air is beautiful at close of day,
  Birds on the wing coming home together.
  In all this here’s some principle of truth,
  but try to define it and you forget the words.(Burton Watson)
  Drinking Wine (V)
  I built a cottage right in the realm of men,
  Yet there was no noise from wagon and horse.
  I ask you,how can that be so? -
  When mind is far,its place becomes remote.
  I picked a chrysanthemum by the eastern hedge,
  Off in the distance gazed on south mountain.
  Mountain vapours lovely in the twilight sun,
  Where birds in flight join in return.
  There is some true significance here:
  I want to expound it but have lost the words.(Stephen Owen)
  4.《饮酒》(其五)四种英译文的语法隐喻分析
  为了论述方便,韦利、海陶玮、华兹生和宇文所安的译文分别简称为“韦译、海译、华译、宇译”。从上述四种译文的题目来看,前两位用的是与原文不一致的“隐喻式”,后两位用的是明显的“一致式”。下面是内容方面的比较分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a.韦译:I built my hut in a zone of human habitation,Yet near me there sounds no noise of horse or coach.
  b.海译:I built my hut beside a traveled road/ Yet hear no noise of passing carts and horses.
  c.华译:I built my hut in a place where people live,and yet there’s no 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
  d.宇译:I built a cottage right in the realm of men,Yet there was no noise from wagon and horse.
  这四种译文的上半句都是对同一汉语诗句的相同语法结构表达:物质过程,就“人境”的翻译来看,海译“a traveled road”是词汇层面的“隐喻”,其他三种基本对应了原文的环境成分。而下半句,除了海译是省略了感觉者“I”的心理过程,是“隐喻式”表达外,其他三种都是与原文一致的存在过程,但是,“车马喧”的翻译在华译中是“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喧“翻译成clatter体现了动态意义,意象比“noise”更贴切更形象,总体上,华译“更贴近外部世界的事态”。四种译文在两个半句中对“而”的衔接处理基本类似。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a.韦译:Would you know how that is possible? A heart that is distant creates a wildness round it.
  b.海译:You would like to know how it is done? With the mind detached,one’s place becomes remote.
  c.华译:You ask me how that could be? With a mind remote,the region too grows distant.
  d.宇译:I ask you,how can that be so? -When mind is far,its place becomes remote.
  这里,四种译文都采用了问句形式(原文的疑问句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往往会期待下一步的回答,在这里是作者自问自答),但前两种用了“know”是心理过程,后两种用了“ask”是与原文一致的言语过程,但对“君”(此处是陶渊明自指)的理解不同:华译的发话者是“You”、受话者是“me”,与原文一致,宇译颠倒了二者。而前两种直接省去了原文的“君”,做了变化。“心远地自偏”是对上面问句的回应,而且是一个有条件的答复:“只有‘心远’,‘地’才会‘自偏’”。所以,海译和华译都用with引导独立主格结构(无标记主位)对应原文的条件,这个条件在其他两个译文里被变通了。不过,相比较而言,下半句“华译”的“grows”更能突出动态变化的行为过程,与原文意境也更接近。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韦译:I pluck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hedge,Then gaze long at the distant summer hills.
  b.海译:Picking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edge/ I catch sight of the distant southern hills:
  c.华译:I pick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hedge,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calm and still.
  d.宇译:I picked a chrysanthemum by the eastern hedge,Off in the distance gazed on south mountain.
  除了海译把上半句处理成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外(无标记主位),其他三种译文都是物质过程小句。就表达原文的同时性来看,海译和华译有同工异曲之妙,都很贴近现实。环境成分“东篱下”表示具体地点在四种译文中大致相同;后半句都是心理过程小句,但对“悠然”(环境成分做主位)的处理却不尽相同,只有宇译的“off in the distance”与原文一致,而华译的“calm and still”是感觉对象“南山”的补足语,前两种把“悠然”变成了“南山”的定语,因此这三种是隐喻式表达。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a.韦译:The mountain air is fresh at the dusk of day;The flying birds two by two return.
  b.海译:The mountain air is lovely as the sun sets.
  c.华译:The mountain air is beautiful at close of day,Birds on the wing coming home together.
  d.宇译:Mountain vapours lovely in the twilight sun,Where birds in flight join in return.
  四位译者的上半句都采用了关系过程,不过,宇译省略了“are”与重意合的中文原句似较“神合”,而海译并没出现原诗下面的译文,这里的半句作为感觉对象的延伸与上一半句相衔接。另外三种译文都是行为过程的体现,但相比之下,韦译与原文最为接近,总体上是一致式表达。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韦译:In these things there lies a deep meaning;Yet when we would express it,words suddenly fail us.
  b.海译:无
  c.华译:In all this here’s some principle of truth,but try to define it and you forget the words.
  d.宇译:There is some true significance here: I want to expound it but have lost the words.
  上半句的主位成分在韦译和华译中都与原文保持了基本一致,但前者是存在过程,后者是关系过程。就形式而言,前者更接近原文的“有”,不过,后者更偏口语化,似与陶渊明此时的某种深沉幽默有契合之处。三位译者在下半句表现差异较大:宇译与原句结构较为对应和一致(心理过程),其他两种译文都变化较多(如韦译下半句的感觉者是“words”取代了原文的隐去的“I”),而且,都用了转折连接词(韦译是标点符号的衔接),两者的环境成分作主位都同上一句紧密衔接。
  5.结语
  不难发现,西方译者对原诗的翻译在语法形式和语言结构选择等方面“同多异少”,用词相对简单,通俗易懂,重视词对词及句构对句构的忠实,衔接手段丰富多样。而且,四位汉学家的译文都没有与原文那样押韵,这可能与现代英语世界的诗歌创作很少采用韵律和读者接受习惯有关,也可能因为译者担心刻意紧扣韵律会分解甚至破坏诗作原来的含义或表达,不过,不追求押韵和平仄的翻译转换本身就是语法隐喻在语音层次上的表现。当然,西方汉学家的译文在保证西方接受的同时,是否有效而准确地传达了我国文化,这是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 Amold,2004.
  [3]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88-94.
  [4]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9(1):5-9.
  [5]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1994 (1):8-1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最近上映的《中国合伙人》再一次风靡了中国,被观众称为中国版的《阿甘正传》。虽然比起《阿甘》的经典之作,《中国合伙人》无论从剧情,引导观众还有内容目的上都要逊色不少,但本片仍不失为陈可辛导演的又一佳作,也一改了之前陈可辛导演《武侠》、《投名状》、《如果爱》等只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在国内的票房达到了5亿多,而在今年的金鸡奖的评选中,《中国合伙人》也是力压《一代宗师》、《1942》等大制作,获得
摘 要: 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所处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它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和目标的优化实现。但普通中学的高中普通班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了普通班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差的表现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怎样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从而提高普通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高中普通班 学生瓶颈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管理  高中普通班的课不好教
摘 要: 归有光散文被视为明代散文代表,影响深远,归有光抒情艺术一直为人所称道。其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体现中华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息息相关。归有光散文在语言、选材、文与质的处理等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本文分析其抒情艺术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归有光散文 抒情艺术 民族特色    提起归有光,我们就会想到《先妣事略》,想到《项脊轩志》,想到《寒花葬志》。确实,在归有光的各类文章中,那些
摘 要: 目前高校学生的考分普遍存在着虚假的情况,学生“60分万岁”、作弊成风与各方利益所导致的分数泡沫,使分数成为高校向社会撒的弥天大谎。高校分数谎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在的考试阻断了师生的交流对话,使考试沦为无意义的事件。主体间性考试是破解目前考试困境的好办法,作者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进行了尝试。考试的方式由师生协商确定,师生由消极应考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考试成为有意义的事件,最终考改取
摘 要: 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调控对培养实用型高职院校视觉传达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从麦可思反馈的数据来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存在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对核心课程的满足度不高、离职率较高及沟通能力薄弱等问题。本文针对我院视觉传达专业的调控内容展开分析与探讨,从市场需求、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以期改善教学模式,创新我院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摘 要: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怎样管好班级,转变好问题学生?作者认为要做好管理团队培养工作,营造育人氛围,从细节抓起,用爱心育人,给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精英团队 育人氛围 自信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课任教师的协调者,其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管理得好坏,
摘 要: 本文从课程标准美育功能的要求切入,分析语文课堂“美读”现状,提出以意逆志,披文入情,以己之情融作者、文本之情;以己之情碰撞作者、文本之情;以己之情生发建构与作者、文本的新的视界融合,进而获得认知、情感、价值观上的新一轮视界融合。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审美功能 美读教育 朗读现状 披文入情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
摘 要: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结合建设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部分改革。本文结合我院教改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进行说明,为其他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摘 要: 一僧一道,一个属于佛教,一个属于道教,而《红楼梦》的作者却将这两个来自不同派系的放在一起,似乎有混淆两种教派之嫌,是作者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文章以一僧一道为突破口,从佛道文化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探求作者内在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红楼梦》 佛教 道教 价值取向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其产生以来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具体围绕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以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创新性人才    一、教育问题思考  我国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是毕业后除少数人之外,多数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明显不如美国学生,原因在于学生所接受的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