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谢山与胡稚威》,《王西庄与钱竹汀》,《章实斋与汪容甫》,收在柴德赓先生《史学丛考》一书中。浮生偷闲,检点书册,偶然得之,不觉有所思,有所想,而有所欲言。
  三篇文章除对清代这几位著名学者其人其学进行评述外,尚寓有一个共同的论题,即所谓“文人相轻”。
  全谢山与胡稚威,生则并时,地则同省,又同举博学鸿词,却因知遇不同而构隙:全初入京师即受知于方望溪,胡则为礼部尚书任兰枝所举,而任素与方不协,胡亦曾对方有所訾议。“谢山于望溪维护甚力,凡讥评望溪者,谢山必痛恶之”。此外,胡有名于当时,人们誉之颇高,也为谢所不满。以是二人冰炭不容。
  王鸣盛与钱大昕,系同乡、同学、同年、同官,又是至亲(钱的夫人为王之胞妹),交谊不可谓不厚。王著《十七史商榷》,钱作有《甘二史考异》,所治之学也相类,本不致存何芥蒂。只是因为王性倨傲,自视甚高,形之楮墨,便不免辞气骄人。訾毁古人已嫌过,对亲谊如钱(钱入赘王家,恐也是原因之一),竟也气盛。所幸竹汀秉性宽厚谦和,尚不致构成很深的矛盾。
  章实斋与汪容甫,为同时著名学者。汪以辞章早著声名,章却因学与时异而久不为当世所重(章氏之学至清季方成显学)。故两人虽先后同依朱筠、冯廷丞、毕沅幕下,却形同水火,章对汪尤其多所攻讦。依作者考订,当时章的名气远在汪之下,怨而生忌,怕是主因。
  “升沉有定,人贵自立,性不相近,何可强同。喜则举之上天,怒则按之入地,悠悠人间,类有此事,曹子恒所谓文人相轻,自古已然。”(254页)学问不主一家,原当诸子并出,百家争鸣,这也是古义了。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亲所爱,所怨所恨,一旦情感注入笔端,欲求摒弃私见,出以公论,便有些难。或才高傲世(如王西庄),或不平而鸣(如章实斋),或师承不同,学术异帜而生门户之见(如全谢山),都不免发过激之论,作偏颇之辞,这当然不可称作有道有行,但也还可以理解。(如果不是纯粹出于偏狭的心理,也未尝不可认为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至少最初的出发点是如此)若彼时乃清平之世,学术气氛比较宽松自由,亦不致因此构成大患。其实有真学问在,自是历久而弥光,汪容甫为章实斋所诋,胡稚威为全谢山所屈,皆无足掩其学术文章之声光。而章与全也依然有其不可减损的学术地位。这一段公案至多不过留下话柄,为后人窃笑而已。反之,若世道险恶,党争频起,则文人无行与文人相轻,便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以致有性命之虞。
  记起周密《癸辛杂识》中记子山隆吉事:镇江人梁栋,字隆吉,登第,尝授尉,与莫子山甚稔。一日,偶有客访子山,留饮,作菜元鱼为馔,偶不及栋,栋憾之,遂告子山尝作诗有讥讪语,官捕子出入狱。久之,始得脱而归,未凡病死。后十年,栋之弟投茅山许宗师为黄冠,许待之厚。既而栋又欲挈妻孥而来,许不从,栋遂大骂之。许不能堪,遂告其曾作诗云:“浮云暗不见青天”,指以为罪。于是捕至建康狱,未几病死。
  一宴衔恨,遂以诗构罪;诟詈结怨,再以诗构罪,终致命殒二人,此已足令人骇怪。但思想起来,两番皆可因诗成狱(一句“浮云暗不见青天”竟可罪死!),岂不更令人怪且骇吗?挟嫌报复,固已越出学术论争之域,是“无行”之尤了,本不值识者一嗤,但因此而构成血案,其责却不可尽诿于文人。想起后来愈演愈烈之文字狱,能不令人愈生寒懔?
  《章实斋与汪容甫》一文撰写于一九六二年,故作者结论说:“我们今天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同时学者各抒所见、互相尊重,已形成风气,看到封建时代文人相轻的恶习,觉得好笑。但是,我们也还要随时警惕,因为我们还没有改造好。”三年之后,作者却连遭诬陷,屡受迫害,最后含冤逝世!可知钱大昕所说,做学问“议论须平允,词气须谦和,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美”,固为学者当 具之懿德,也是繁荣学术所必须,但问题尚不止此。若先生九泉有知,想必今日要对当年的结论作出重要补充吧。
  
  (《史学丛考》,柴德赓著,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六月第一版,1.60元 )
其他文献
最早让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美国学者孔飞力,他在其名著《叫魂》中,把眼光集中在了君主和官僚的矛盾上,君主有许多理由对官僚不满。在孔飞力笔下,这些官僚具有难以改变的“恶习”:他们“迎合上意”,遇事“毫无定见”;对新事务“懦弱怯惧”“畏难裹足”;奉行“无事为福”“多事不如少事”的宗旨;“因循”“无能”“敷衍了事”;更讓他不能忍受的是,“知情不报”、掌控信息、欺瞒上司,或“有意延搁公事”;僚属之间,“上下
一九○○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做了题为《数学问题》的演讲,提出了二十三个他认为会对二十世纪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的二十三个问题。时至今日,一百一十年已经过去了。这二十三个问题有些被彻底解决了,有些得到了部分地解决,还有几个则没有解决。无论如何,这些问题对最近一百多年的数学研究确实是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和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对于国内学界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名字。无论是前者的《公共人的衰落》和《肉体与石头》,还是后者的《全球城市》都在城市研究者的必读书单上。最近他们又一次在国内的知识界尤其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圈子里流行起来。以《基多宣言》(The Quit Papers)为标题,他们的新剧目在安第斯山上的厄瓜多尔首都基多首演之后
对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的人来说,丸山真男是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山峰,他在《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中通过分析日本朱子学和荻生徂徕思想发现了日本前近代即江户时代的近代思维,由此阐释明治以后政治思想的渊源所在。那么江户思想家是如何重构朱子学甚至颠覆朱子学而为日本的近代思维贡献能量的?如果说江户思想家的言说是个体行为,那明治时代又如何唤醒、“邀请”、“制造”甚至“发明”它们,使之为日本近代国家而服务?  子安宣
选秀中的怪嗓奇嗓  众声喧哗中,尤其从音乐秀的选秀舞台,唯奇嗓怪嗓能脱颖而出。然而一鸣惊人、再鸣无应、奇而不雄、有形无神、有声无歌的困境,就在之后的路途中潜伏着一一可以此概略看法观察以下大部分艺人。  华晨宇(《卡西莫多的礼物》)在舞台上有入神入魂的表现,音乐改编出人意料,旋律天分和歌唱天分极高,现场感染力很强,不管什么作品,都能融入他个人的体验。但他的原创作品就没有这样的感染力一一歌词击不中人心
案头这本墨色新鲜的《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是中华书局二○二○年一月刚刚出版的。我听闻它的名字则是早在二 ○一八年末的事。那次是作者周绚隆在北京大学的一个讲座,题为《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正是本书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作者关于《侯岐曾日记》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已经在微信公号和刊物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股热度被嗅觉敏锐的文化圈及时捕捉物化,于是有了面前这本图文并茂的书。  那个下午的讲座和我晚上的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由青年学者毛瑞方翻译的《东方之旅:一五七九至一七二四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便是新近引进出版的一本西方汉学著作。据我看到的几篇西方汉学家的书评,对这本书的评价多有微词,其核心观点是此书写作的框架基本上仍是传教学的范式,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究竟如何评价这本书,我认为,这涉及关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西方汉学家认为
一、 亲密师生反目成仇  康德与赫尔德的争论是德意志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但最初却是从一段温情脉脉的师生之谊开始的。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哥尼斯堡,有过三个最耀眼的天才思想家,他们是康德、哈曼和赫尔德;赫尔德是康德和哈曼的学生。赫氏家乡是东普鲁士的小城摩隆根,七年战争期间,被俄罗斯军队占领。机缘凑巧,赫尔德认识了在俄罗斯军队做外科医生的一个德意志人,得到后者賞识。一七六二年八月,随此人到哥尼斯堡大学
十七世纪的传教士们把对中国的光辉描摹带回了欧洲,并掀起了一股“中国风”(Chinoiserie)。这些光辉描摹对西方启蒙时期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歌德,还有英国的坦普尔爵士(Lord William Temple,1628-1699)。坦普尔是一个刚刚卸任的辉格党派外交官,刚出道的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曾在其麾下担任私人秘书,為他处理
一部美国最高法院史,绵延上下两百年,跨越了三个世纪。初读者同马歇尔法院相逢,难免心生感慨:若天不降马歇尔,美国宪法也许就会万古如长夜。  当约翰 ·马歇尔在一八○一年出掌最高法院时,这所司法殿堂还位于国会山阴暗逼仄的地下室内。自一七八九年创院,最高法院在首个十年期总共审了六十个案件,平均每年六桩判决,大法官们在首都华盛顿的生活可谓是优哉游哉。但真正伤筋动骨却是北上或南下的巡回审判,据他们的忆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