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向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是几年来,高校队伍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辅导员一词,历经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和“辅导员”的演进历程,政治辅导员制度从1953 年清华大学率先建立起,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后,教育部于2005 年制订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辅导员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要求,从而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秩序的稳定、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要求低,可替代性高, 高校辅导员价值感低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学生个人所遇到的思想困惑、专业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个人发展等许多问题都需要得到辅导员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依旧有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什么人都能干,什么专业的人都能干”。许多高校虽然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一再提高学历要求,但对所学专业并没有什么特定要求,以至于什么专业的人都可以应聘辅导员,这实际上是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当今大学生个性特点越来越鲜明,都说“90后的学生更难带”,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如果不具备心理学等专业理论和方法,单凭一些经验,是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做好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工作的。更何况很多辅导员缺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经验,经过短暂的培训匆匆上岗,工作中缺乏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也没有人专门对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培训或指导,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工作效率和效果都很难得到提高。也有少数辅导员是因为工作越来越难找,进大学工作越来越难,从而把应聘辅导员岗位作为向专业教师发展的过渡和跳板。如此一来,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能力整体比较低。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较强,但是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1]。“什么都会干,什么都不精”,工作中很多人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觉得自己的可被替代性高,从而缺乏价值感。
  2.职责分工不合理,工作压力大,辅导员职业倦怠感高
  目前辅导员的职责分工主要是以班级、年级等学生状况划分的,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工处、教务处、宿管站、财务处等等,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可以给辅导员布置工作任务,“上面千根针,下面一条线”,辅导员从早到晚,被一些繁杂的琐事缠身。从上传下达、召集会议,到发展党员;从评奖评优、助学帮困到组织活动,辅导员“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一个人面对几百人,每天忙得焦头烂额,而工作无法沉下去,与学生促膝谈心,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很少,其真正的本职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正在被逐渐弱化。这使得辅导员成就感极低,同时压力也非常大。加班是常事,军训时跟着学生“朝五晚九”,有学生生病、自杀等紧急情况和危机事件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特殊时期要到学校值夜班,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处理学生的一切事物,回答一切问题。并且由于高校育人观念偏差,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较突出,更多育人任务和责任转嫁到辅导员身上。学生出问题首先挨批评的就是辅导员,有时还会扣奖金。很多辅导员感到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工作的可控制感比较低,压力非常大,神经时刻紧绷着,生怕学生出事,非常焦虑。工作负荷和责任过大导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劳,很多人不愿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改变辅导员“双肩挑”的现象,要求辅导员只能选择教师岗或管理岗中的一条线一直走下去,但只是依据其原先自身的职称系列决定岗位名称,而不是根据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特长进行工作分配,职责分工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3.发展空间小,待遇低,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
  辅导员担任着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双重角色,既要管理学生的一切事物,又要对学生实行教育,理论上应该有更广阔的发展道路。然而,事实上,辅导员在发展上既不如教师也不如真正的行政管理人员。 高校对辅导员的上课没有严格的要求,因而辅导员多从事事务性的工作,不担任教学。又由于琐事缠身,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像专业教师一样从事专业研究,因而辅导员无法和专业教师相比。若按行政职务,辅导员的发展道路应该是按着从辅导员到院系团委书记到党委副书记的道路向上发展,可是事实上,行政职务毕竟是少数,多年的辅导员往往只能是在待遇上发展的正科级就无路可走了,无法担任任何职务。同时,辅导员虽然工作压力大,待遇却非常低,他们既没有科研经费,也拿不到领导补贴,辅导员津贴仅限于少许的电话费补贴,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这很容易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没有自豪感和认同感,许多辅导员很怕别人问自己是“教什么的?”不敢向别人坦承自己是辅导员。
  4.自主性差,成就感少,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队伍当中多数是积极追求自我实现的年轻人,许多辅导员一开始对学生工作都是很有热情很有想法的,想“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在现实当中辅导员只能疲于应付各种工作任务,忙于各种琐事,很难自主控制自己的时间,可用于做学生心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很少,更没有时间进行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因而,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到总结时却拿不出什么成果,致使辅导员的成就感很低。长期下去辅导员就会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努力寻求其它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虽然许多高校也已开始积极推进辅导员专业化,但由于学校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方方面面的阻力,学校并没有从辅导员职业化的要求为辅导员自身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辅导员队伍仍然感到“责任重大、前途渺茫”等等,辅导员队伍稳定和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
  
  二、积极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发展的专业化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指导、咨询与管理,实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转变的专业活动。要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就必须求真务实地落实好以下工作:
  1.提高职业准入标准,为辅导员专业化提供基础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学业指导能力、心理健康辅导能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知识结构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社会文化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因而在招聘过程中不但要求应聘者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写作表达等基本能力,更要提高对辅导员的专业要求,可多招聘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人员担任辅导员,使辅导员工作增加不可替代性,也使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潜能,避免“学无用武之地”的现象。使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获得专业地位。
  2.细化岗位,突出专业,为辅导员走专业道路提供平台
  改变现有的分工模式,按辅导员的专业特长进行分工,把辅导员岗位细分为:心理辅导员、思想政治辅导员、职业发展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等。突出专业服务职能,实现辅导员角色从事务型向专业型的转换,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各个辅导员可以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口连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统管全院系学生的相关工作,对本职责领域的工作做深做细。可以采取集中上课、组织活动、一对多的团体辅导、一对一的个别辅导等多样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每位同学的心理等各方面的状况进行摸底,指导班主任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大学期间的发展计划,实时进行跟踪指导,并对有问题的学生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特殊辅导。让每一位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把这个专业当成长期追求的事业, 拥有比较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应该是今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努力的方向,也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问题的有效措施。
  3.定期培训,加强理论研究,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对所有辅导员实行定期培训研讨制度,提升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使每位辅导员可以就自己所负责的专业领域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职后培养,除了对其开展常规的实践指导和脱产培训外,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骨干辅导员进一步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为辅导员培训和研究提供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使辅导员能够专心、专职于本职工作,同时也为储备专家型的辅导员做好准备。
  4.培育专家型辅导员,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在辅导员的发展上应该以培育专家型辅导员为目的,“所谓专家型辅导员,指的是专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职辅导员。总的来说,他们应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家,擅长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善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2]与其他辅导员相比,专家型辅导员具有更牢固的教育理念、广博的理论知识,善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能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对象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选择;善于解读和研究学生,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并且有很强的反思和研究能力,还能为其他辅导员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帮助。努力使辅导员明确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5.灵活管理,提高待遇,为辅导员专业化健全保障机制
  学生工作的灵活性也决定了辅导员管理的灵活性。灵活管理包括工作要求、职级晋升等方面。对辅导员工作时间、效果等方面应该有更合理的要求。如不一定非得实行行政坐班制 ,可以对辅导员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占用了的休息时间可以通过补休或课时补助等形式体现出来 ,让辅导员觉得付出有所值。建立特殊的晋升机制,在技术职务评定方面,高校要结合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办法,如可将辅导员专业职务作为单独的评审系列,单划指标,单独评聘;在行政职务晋升方面,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务职级晋升体系,可依照行政干部晋升要求,设立科员、副科级、正科级、 副处级、处级等五个级别,辅导员可依据年限和业绩等情况逐级晋升,提高待遇,使辅导员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理解和人文关怀,提高辅导员特殊岗位津贴。增加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稳定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各高校更应该提高意识、加强重视、克服困难、创设条件,积极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促使学生工作向更科学、理性的道路上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玖伟.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职业能力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57-59.
  [2]吴志功.21世纪高师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调查及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湘晖(1976—),女,湖南宁乡人,辅导员,助理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团委副书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
其他文献
要弄清楚“与时俱进”一词的来源、使用及演进情况,并消除人们存在的普遍误区,就必须以党的文献为文本进行全面考证.通过对已经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梳理,发现在党的文献中和“
Indian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wrapped up his official visit to China in late October, following a visit to India by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Li Keqiang in May, the first stop of his maiden voyag
期刊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微博成为日益重要的社交平台.针对微博特点,高校也需要出台相关制度,建立相应机制,成立工作队伍应对并适应这种新变化,发挥微博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
要把体育教学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能水平、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pl
长兴长丝织造产业正在转型升级的轨道上稳步前进。对于未来的发展,企业家们普遍认为要在强纺织、强企业、强产品上下工夫,实现长兴纺织产业由小转大、由低转高、由弱转强。
幼儿园表演活动是现阶段儿童教学模式中较重要的知识传达形式,为确保表演活动代入感更强,并能够更好的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常需在表演区投入场景材料,确保能够让儿童
科层结构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因素应该进入人力资本定价模型,它是对人力资本实行差别定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在罗森的科层产出模型之上,通过引入人力资本能力函数建立了基于科
当前,应高职教育改革的呼声浪潮下,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日趋重视,而“挂职锻炼”被当作建设“双师型”队伍的有效途径,也逐渐得到了众高职院校的认可与重视.然
电子商务属于一门新兴的教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优秀的电商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教学难题,难以发挥出这门课程的真正作用.为此,要从电子商务教学的实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