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争鸣 深入文本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阅读教学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一要求,注重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课堂上巧妙引入争鸣,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深处,那么课标的这一美好愿景,在课堂上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就语文课堂而言,所谓争鸣,我以为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因自己对文本理解和感悟差异而发生的碰撞。这种碰撞使师生不断丰富阅读体验,不断矫正自己的阅读认知,不断提高思辨的能力。师生会由走近文本,到掀开文字的缝隙,走进文本,走到作品的深处,而不是在文字上作“表面滑行”(孙绍振语)。那么又该如何引发课堂争鸣,从而深入文本呢?
  一、巧用意外,引发争鸣,漫溯文本深处
  每一堂令人难忘的课,除了精心的预设之外,更多的则在于精彩的生成。当学生的见解意外地走出了你的预设范围时,不妨引发一场小小的争鸣,说不定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漫溯至文本深处。
  执教《泥人张》一文时,我为这堂课精心设计了一个图画板书。
  ■
  这个板书意在形象地呈现出泥人张以“奇”战胜海张五的“俗”,从而让这种对比更加鲜明,以此引导学生兴味盎然地主动漫溯文本,朗读,品析,在对比中分析人物性格。可见,“奇”与“俗”是课堂的主线。
  在自读的基础上,学生用“奇”概括了泥人张的特点,并以这个字为突破口,深入了课文。当我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海张五的特点时,我本希望学生说出“俗”,以便完成板书,与“奇”形成对比,并自然引出下面对对比手法的探讨。但是学生给出的答案却是“俗”“牛”。学生的意见与我相异,怎么办?是装作没听见,还是武断地说:“我们就用‘俗’这个字吧!”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我决定利用这个意外,把问题交给学生,引发争鸣,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学习小组内经过争鸣,形成了以下的看法:其实泥人张和海张五都很“牛”,但泥人张的“牛”与海张五的“牛”是不同的。海张五的“牛”是狐假虎威,虚张声势,外强中干,而泥人张的“牛”是手艺人凭本事吃饭的自信和不畏权贵的傲骨,是不卑不亢,自尊自强。所以,“牛”这个字不能明显区分两人,因此“俗”比“牛”更适合海张五,同时“俗”还可以与“奇”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课堂意外,是由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之异引发的,课堂争鸣不但让学生明确了泥人张的“奇”与海张五的“俗”的对比,还在更细微的角度上认识了两人不同的“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个性,深入到了人物的灵魂。
  二、合理引导,制造争鸣,沉入文本之中
  如果说因为意外而引发的课堂争鸣能够引领学生漫溯文本深处的话,那么这样的惊喜、这样的课堂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教师合理引导而制造一些争鸣,让学生主动沉入文本深处,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宋学孟的散文《柳叶儿》回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大饥荒时期的生活,写出了自己对于柳叶儿,对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的体味和复杂的情感。这无疑是一篇美文,美在文字,更美在那欲说还休的情感。可是要让现今的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体味那段生活,那特殊的情感,实在是存在着“代沟”的。
  如何让学生欣然沉入文本之中,去触摸那份独特的情感呢?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问学生: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是苦还是乐呢?通过举手表决,认为写乐的占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认为写的是苦。可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非常浅表的。于是我继续说:既然有分歧,咱们就来辩一辩,请双方联系文本中的相关词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努力说服对方。
  当走进文本的方式变成了辩论,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为了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他们全都投入到对文字的解读,对情感的品味中去了。
  在交流阶段,当一方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要表达的是乐,因为摘柳叶的那一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清晨恬静、优美,如诗如画,这完全是乐的表现。另一方的同学随即反击:摘柳叶准确说应该是“抢柳叶”,“抢”是为饥饿所迫,“冰凉的硬地”,“牙齿都咯嘣嘣响”,“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通身又是一阵阴凉”,这一切都在折磨着八岁的“我”,这些足以证明“我”的苦啊。
  紧接着学生又就“吃柳叶儿”以及“大樱桃”的比喻等文字进行争鸣,渐渐地,学生发现其实不能笼统用“苦”或“乐”一个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准确地说,“乐”是表象,“苦”才是实质。由此,学生从文字中慢慢咀嚼,细细体味出了那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像这样,教师应在充分阅读文本、准确把握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础上,有意创设生生争鸣,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沉入文本,主动调取文本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去说服对方,并在争鸣中互相吸纳,不断矫正,最终最大限度地走向作者,走进文本的深处。
  三、质疑文本,激发争鸣,掀开文本缝隙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还有这样的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作过大胆的尝试,特级教师王君就有一堂经典的课《纸船》。她引领学生大胆怀疑文本,激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争鸣,从而掀开文本的缝隙,深度进入了文本。
  课上她出示了来自冰心老人的一封“邀请函”(其实邀请函是王老师自己写的),其内容大致是:冰心承认自己创作这首诗时,由于年轻和经验不足,所以诗中有些词句值得推敲,希望同学们帮她作一个评改。这个杜撰的邀请函让学生可以平视文本,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敬畏感,从而敢于去怀疑文本,批判文本,激发精彩的争鸣,可谓用心良苦。
  课上,学生大胆地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一句中的“抛”字提出了质疑,认为“抛”这个字不妥,显得很随意,不能很好地表现对母亲的深情,如果改成“放”则不但显得庄重,还把浓浓的深情表达了出来。随即就有同学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作者当时在轮船上,只能“抛”,不好“放”,更重要的是,“抛”字更能刻画出一个孤寂、思乡的少女形象,表达出想让纸船尽快到达母亲身边的急切心情。
  虽然这个提出质疑的同学最后还是认可了“抛”字,但是这个同学能带着反思和批判态度阅读文本,且能从情感的角度加以分析,实在令人欣慰。
  这种由怀疑文本而引发的争鸣,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信服的过程,思维在质疑中激活,情感在争鸣中升华,学生一步步逼近作品的本真情感。若没有这个过程,学生又怎能品味到“抛”的妙处,怎能如此细腻、深切地体验到那颗寂寞而充满思念的少女的心呢?
  引发课堂争鸣,深入文本的方法除了巧用意外、合理引导、质疑文本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探讨。但是,无论怎样的争鸣都只是一种形式,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毫无疑问,存在有效争鸣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是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的课堂,更是能够引领学生真正深入文本的课堂。在语文课标修订的大背景下,在课堂上适时引入争鸣,深入文本,是师生和文本的共同呼唤。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环港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