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贺岁电影档在11月下旬就开始提前打响,《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一时引发巨大热议。三部影片中,前者行事低调,靠着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护身符异军突起,不仅赚了票房,也赢了口碑;中者阵势威武,原本预想的大好前程,这回不幸碰上劲敌,前景不明;后者干脆是还没有开战,就自乱阵脚,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调,黯然退场。网友一句调侃成为神评:“冯小刚与李安的差距是100个陆川。”三位导演水平高下立现。不过《一九四二》仍是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国产电影,冯小刚也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向大制作进军
对于冯小刚而言,《一九四二》犹如一场赌博,是他拿过去20年积攒下来的商业品牌做的一次赌博,也许会一败涂地。《一九四二》拍摄横跨七地,历时135天,2.1亿元制作费,4000万宣传费。根据影片制作方与影院分成比例,电影票房要达到6亿以上才不会赔本。可上映首周,票房即被“少年Pi”逆袭超过,虽然后续几周努力发力,奈何岁末档大片云集,排片量受限,吸金能力也大打折扣。11月30日,电影上映第二天,投资方华谊兄弟股票跌停,似乎既已预示赔钱已成定局。一向有“票房春药”之称的冯小刚,此次无疑是赌大了。“拍别的片子时我都有把握,但《一九四二》我真的不清楚。”
同为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相比于陈凯歌、张艺谋动辄就是展现人文历史的关怀与乡土中国的审美底蕴,冯小刚走了一条看似低俗实则最为亲民的从影之路。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到《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冯小刚和他的电影一直熨帖着普通观众的胃口,牵引着观众的笑声与泪点,幽默戏谑中有着小人物的辛酸,形成了冯氏电影特有的风格,一直是观众们最期待的贺岁电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导演的黄金时代,陈凯歌和张艺谋奠定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只是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从《英雄》《无极》《十面埋伏》开始,中国导演们紧跟好莱坞潮流,越来越热衷于大制作、画面精美宏大的影片,只是这种尝试走得异常艰难,只学到了个形似。尽管有些影片票房成绩亦不俗,可是口碑却未与之形成正比。冯小刚在2006年也有了新尝试,一部《夜宴》华丽出场,古典的文艺腔、美轮美奂的视觉特效与险峻的宫廷争斗,令观众一片哗然,这还是那个贫嘴温情的冯小刚吗?《夜宴》投资1.5亿,票房仅有1.3亿元,重要的是也没有赢得口碑,这显然不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随着大制作电影在中国本土越演越烈,许多导演和投资方不惜花巨资纷纷投入新一轮电影博弈中,不过胜出者寥寥。像《赤壁》(上)和《赤壁》(下)均投资3.4亿,前者内地票房收入为3.2亿,后者是2.6亿,在票房上都没赚钱。2011年年底上映的《金陵十三钗》投资6亿元,号称是中国投资最大的影片,影片票房本应达到10亿才会盈利,虽然国内票房一度达到6.2亿元,可仍填补不了资金回收的缺口。继《夜宴》后,冯小刚继续朝商业片大制作转型。2007年贺岁档,《集结号》亮相,投资1亿元,内地票房超过2.4亿,赢得票房也赚得口碑,冯小刚转型成功。
冯氏电影新模式
从《集结号》伊始,冯小刚一改过去走都市情感的商业路线,拍起了严肃题材电影。2007年12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以69秒的篇幅对《集结号》进行介绍,为当时《新闻联播》史上对电影介绍的最长时间,引发网上争议。
2010年,一部反映自然灾害的严肃题材电影《唐山大地震》成为票房冠军,票房达到6.73亿,创造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这一年的贺岁档,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上映不到3周时间票房即达到4.2亿(最终票房约为5亿),这部电影的投资不超过5000万。此前《非诚勿扰1》以5000万的投资,赚得超过3亿的票房,赚得钵满盆满。冯小刚的商业片王者地位显然难以撼动。
事情到了《一九四二》这里有了变化,或者说是悬念。这部描述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电影显然有着强烈的历史印记,因此频繁被人拿来与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反映纳粹在集中营屠杀犹太人暴行的《辛德勒的名单》相比较,相较之下《一九四二》明显无法企及好莱坞的水准,舆论也是褒贬不一。而冯小刚显然是揣着商业片的心来操作这部影片,尽管他在影片上映之前战战兢兢,表示心里没底,但种种宣传还是隐隐透露出其野心不小。《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为2012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收官之作,原定于12月21日在中国上映,为避开圣诞档混战,提前一个月上映。碰到华人电影圈里最有实力的导演李安,冯小刚想必也有些发憷,预定紧跟“少年Pi”上映的《一九四二》,最后决定推迟一个星期到11月29日正式公映。可“少年Pi”靠口碑效应取胜,对《一九四二》造成剧烈冲击。制片方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加紧宣传,冯小刚在微博上不断转发对电影的好评,并不惜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上露脸,一向自信的他也不免“着急”了。
《一九四二》比较挑战观众的神经,原著没故事、没情节、没人物,电影出来就有5条叙述主线,19个主角,主题又太过沉重,想还原真实的历史,想探讨民族性与人性,想温故那段被遗忘的灾难,用冯小刚的话说:“没有乐子,没有热闹,没有红火,有的只是历史的真相。”对于许多冲着冯小刚的贺岁片去的观众,这回要失望了。《一九四二》筹划了19年,冯小刚说自己“用了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片子,其实就是为《一九四二》作准备”。这种说法还有待商榷。冯小刚一向对观众的口味把握得很准,也是第五代导演中最接地气的一位。从《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再到《一九四二》,冯小刚借这悲悯情怀三部曲,似乎要完成一次“脱轨式转型”:主流电影其实也能赢得票房,不是观众不买账,而是没有好的作品。冯小刚对这几部明显不同以往冯氏风格的影片,有自己的解读:都是底层小人物面临巨大危机的故事,最后的结尾都会看到这些人和世界的和解。他更明确将《一九四二》称为“严肃文艺片”。既然是文艺片,票房不理想也是情有可原的,冯小刚也给自己留了退路。
对电影投资方华谊兄弟而言,《一九四二》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电影上映第二天,华谊兄弟股票开盘不久便被大笔卖盘砸至跌停,创下近10个月以来新低。接下来的周一,华谊兄弟股价继续大跌6.02%,两个交易日致使市值蒸发13.43亿元。这罕见的暴跌实在令人费解,有分析认为股价暴跌与《一九四二》的口碑过低有关。这对华谊兄弟和冯小刚都是莫大的压力。冯小刚自称“两手都要硬”,但观众对他的要求似乎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对于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他的目标还是回到自己最拿手的娱乐商业片。
向大制作进军
对于冯小刚而言,《一九四二》犹如一场赌博,是他拿过去20年积攒下来的商业品牌做的一次赌博,也许会一败涂地。《一九四二》拍摄横跨七地,历时135天,2.1亿元制作费,4000万宣传费。根据影片制作方与影院分成比例,电影票房要达到6亿以上才不会赔本。可上映首周,票房即被“少年Pi”逆袭超过,虽然后续几周努力发力,奈何岁末档大片云集,排片量受限,吸金能力也大打折扣。11月30日,电影上映第二天,投资方华谊兄弟股票跌停,似乎既已预示赔钱已成定局。一向有“票房春药”之称的冯小刚,此次无疑是赌大了。“拍别的片子时我都有把握,但《一九四二》我真的不清楚。”
同为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相比于陈凯歌、张艺谋动辄就是展现人文历史的关怀与乡土中国的审美底蕴,冯小刚走了一条看似低俗实则最为亲民的从影之路。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到《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冯小刚和他的电影一直熨帖着普通观众的胃口,牵引着观众的笑声与泪点,幽默戏谑中有着小人物的辛酸,形成了冯氏电影特有的风格,一直是观众们最期待的贺岁电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导演的黄金时代,陈凯歌和张艺谋奠定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只是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从《英雄》《无极》《十面埋伏》开始,中国导演们紧跟好莱坞潮流,越来越热衷于大制作、画面精美宏大的影片,只是这种尝试走得异常艰难,只学到了个形似。尽管有些影片票房成绩亦不俗,可是口碑却未与之形成正比。冯小刚在2006年也有了新尝试,一部《夜宴》华丽出场,古典的文艺腔、美轮美奂的视觉特效与险峻的宫廷争斗,令观众一片哗然,这还是那个贫嘴温情的冯小刚吗?《夜宴》投资1.5亿,票房仅有1.3亿元,重要的是也没有赢得口碑,这显然不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随着大制作电影在中国本土越演越烈,许多导演和投资方不惜花巨资纷纷投入新一轮电影博弈中,不过胜出者寥寥。像《赤壁》(上)和《赤壁》(下)均投资3.4亿,前者内地票房收入为3.2亿,后者是2.6亿,在票房上都没赚钱。2011年年底上映的《金陵十三钗》投资6亿元,号称是中国投资最大的影片,影片票房本应达到10亿才会盈利,虽然国内票房一度达到6.2亿元,可仍填补不了资金回收的缺口。继《夜宴》后,冯小刚继续朝商业片大制作转型。2007年贺岁档,《集结号》亮相,投资1亿元,内地票房超过2.4亿,赢得票房也赚得口碑,冯小刚转型成功。
冯氏电影新模式
从《集结号》伊始,冯小刚一改过去走都市情感的商业路线,拍起了严肃题材电影。2007年12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以69秒的篇幅对《集结号》进行介绍,为当时《新闻联播》史上对电影介绍的最长时间,引发网上争议。
2010年,一部反映自然灾害的严肃题材电影《唐山大地震》成为票房冠军,票房达到6.73亿,创造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这一年的贺岁档,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上映不到3周时间票房即达到4.2亿(最终票房约为5亿),这部电影的投资不超过5000万。此前《非诚勿扰1》以5000万的投资,赚得超过3亿的票房,赚得钵满盆满。冯小刚的商业片王者地位显然难以撼动。
事情到了《一九四二》这里有了变化,或者说是悬念。这部描述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电影显然有着强烈的历史印记,因此频繁被人拿来与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反映纳粹在集中营屠杀犹太人暴行的《辛德勒的名单》相比较,相较之下《一九四二》明显无法企及好莱坞的水准,舆论也是褒贬不一。而冯小刚显然是揣着商业片的心来操作这部影片,尽管他在影片上映之前战战兢兢,表示心里没底,但种种宣传还是隐隐透露出其野心不小。《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为2012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收官之作,原定于12月21日在中国上映,为避开圣诞档混战,提前一个月上映。碰到华人电影圈里最有实力的导演李安,冯小刚想必也有些发憷,预定紧跟“少年Pi”上映的《一九四二》,最后决定推迟一个星期到11月29日正式公映。可“少年Pi”靠口碑效应取胜,对《一九四二》造成剧烈冲击。制片方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加紧宣传,冯小刚在微博上不断转发对电影的好评,并不惜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上露脸,一向自信的他也不免“着急”了。
《一九四二》比较挑战观众的神经,原著没故事、没情节、没人物,电影出来就有5条叙述主线,19个主角,主题又太过沉重,想还原真实的历史,想探讨民族性与人性,想温故那段被遗忘的灾难,用冯小刚的话说:“没有乐子,没有热闹,没有红火,有的只是历史的真相。”对于许多冲着冯小刚的贺岁片去的观众,这回要失望了。《一九四二》筹划了19年,冯小刚说自己“用了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片子,其实就是为《一九四二》作准备”。这种说法还有待商榷。冯小刚一向对观众的口味把握得很准,也是第五代导演中最接地气的一位。从《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再到《一九四二》,冯小刚借这悲悯情怀三部曲,似乎要完成一次“脱轨式转型”:主流电影其实也能赢得票房,不是观众不买账,而是没有好的作品。冯小刚对这几部明显不同以往冯氏风格的影片,有自己的解读:都是底层小人物面临巨大危机的故事,最后的结尾都会看到这些人和世界的和解。他更明确将《一九四二》称为“严肃文艺片”。既然是文艺片,票房不理想也是情有可原的,冯小刚也给自己留了退路。
对电影投资方华谊兄弟而言,《一九四二》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电影上映第二天,华谊兄弟股票开盘不久便被大笔卖盘砸至跌停,创下近10个月以来新低。接下来的周一,华谊兄弟股价继续大跌6.02%,两个交易日致使市值蒸发13.43亿元。这罕见的暴跌实在令人费解,有分析认为股价暴跌与《一九四二》的口碑过低有关。这对华谊兄弟和冯小刚都是莫大的压力。冯小刚自称“两手都要硬”,但观众对他的要求似乎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对于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他的目标还是回到自己最拿手的娱乐商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