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以让其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平台,教师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表现手法和方式的多样性、生命力。在此基础上,还有利于对小学数学理论知识中难点重点的理解与突破,所以这对学生提升其小学数学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及抽象的学科,学生学起来较为枯燥、乏味,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脑、手、眼并用,而且还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就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展开探讨,以达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等特征,而小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能力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真正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较为鲜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从而能够全面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比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唐僧四人分西瓜”的视频,一天,天气较热,唐僧让八戒去买个西瓜解解渴,一会西瓜买来了,孙悟空准备把西瓜分成四份,每个人吃1/4,结果八戒不要愿意,说“西瓜是我买的,最起码应该分1/6,”那八戒这次分的1/6真比1/4多吗?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使学生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巧设问题悬念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简而言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加上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心理,若课堂中没有知识点吸引其注意力,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相关问题设疑,即巧设悬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声像同步、色彩缤纷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可将已制作好的动画片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可设计为:小猪、小狗、小熊及小兔四种动物进行自行车比赛,每辆自行车的形状不一样,还没有比赛前,可设置以下问题“请大家猜一猜谁能够赢得此次比赛呢?为什么呢?”。当学生看到这些奇形怪状的自行车时,纷纷猜想,有的学生说小猪会赢,因为它的自行车与我们不一样,看起来能够飞一样;有的学生说小兔会赢,因为它的自行车轮是圆形的,并且中间有轴。教师可接着说“同学都很聪明,那为什么自行车轮是圆形的并且中间有轴就能够跑的又快又稳呢?那学完接下来的知识就能够明白了。”通过这样的悬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突破知识难点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较为基础,但是也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加上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若没有一定的辅助手段,难以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问题进行理解。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围绕重点,展示知识点形成过程,通过直观、形象及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化解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进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如对“长方体的面积”进行教学时,学生将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木块摆成一个长方形,最后发现长方形的长及宽相乘正好是正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对于这一过程,很多小学生可能不能够完全理解,教师就可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木块,然后,利用动态技术摆成一个长方形,共使用6个正方形,长為6厘米;再次,采取同样方法,采用4个正方形,宽为4厘米。通过多媒体显示整个组成过程,将摆成长方形的长乘以宽就是(6×4)刚好是长方形所含的面积个数。通过推导过程,进而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由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的共同发展。
4启迪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若能学会思考,提出质疑,这样才会激励学生去不断探索,寻求答案。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来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实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更能利用图形的移动、定格、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文或动画展示,便于学生的理解运用。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开始提出问题: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大胆的假设,激起学生课堂参与的激情,接着教师利用图形分、合、转、并、移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展示进行讲解,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在观察图形演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多媒体与数学课堂的整合,不但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同时让学生从“要我学”逐渐变成“我要学”。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支持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应用多媒体技术,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实际教学要求与学生特点,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庆明.优化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2012(10):72-72.
[2]谢心红.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4):29-30.
[3]马宝良.运用多媒体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4]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及抽象的学科,学生学起来较为枯燥、乏味,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脑、手、眼并用,而且还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就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展开探讨,以达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等特征,而小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能力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真正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较为鲜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从而能够全面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比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唐僧四人分西瓜”的视频,一天,天气较热,唐僧让八戒去买个西瓜解解渴,一会西瓜买来了,孙悟空准备把西瓜分成四份,每个人吃1/4,结果八戒不要愿意,说“西瓜是我买的,最起码应该分1/6,”那八戒这次分的1/6真比1/4多吗?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使学生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巧设问题悬念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简而言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加上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心理,若课堂中没有知识点吸引其注意力,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相关问题设疑,即巧设悬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声像同步、色彩缤纷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可将已制作好的动画片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可设计为:小猪、小狗、小熊及小兔四种动物进行自行车比赛,每辆自行车的形状不一样,还没有比赛前,可设置以下问题“请大家猜一猜谁能够赢得此次比赛呢?为什么呢?”。当学生看到这些奇形怪状的自行车时,纷纷猜想,有的学生说小猪会赢,因为它的自行车与我们不一样,看起来能够飞一样;有的学生说小兔会赢,因为它的自行车轮是圆形的,并且中间有轴。教师可接着说“同学都很聪明,那为什么自行车轮是圆形的并且中间有轴就能够跑的又快又稳呢?那学完接下来的知识就能够明白了。”通过这样的悬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突破知识难点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较为基础,但是也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加上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若没有一定的辅助手段,难以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问题进行理解。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围绕重点,展示知识点形成过程,通过直观、形象及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化解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进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如对“长方体的面积”进行教学时,学生将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木块摆成一个长方形,最后发现长方形的长及宽相乘正好是正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对于这一过程,很多小学生可能不能够完全理解,教师就可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木块,然后,利用动态技术摆成一个长方形,共使用6个正方形,长為6厘米;再次,采取同样方法,采用4个正方形,宽为4厘米。通过多媒体显示整个组成过程,将摆成长方形的长乘以宽就是(6×4)刚好是长方形所含的面积个数。通过推导过程,进而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由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的共同发展。
4启迪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若能学会思考,提出质疑,这样才会激励学生去不断探索,寻求答案。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来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实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更能利用图形的移动、定格、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文或动画展示,便于学生的理解运用。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开始提出问题: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大胆的假设,激起学生课堂参与的激情,接着教师利用图形分、合、转、并、移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展示进行讲解,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在观察图形演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多媒体与数学课堂的整合,不但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同时让学生从“要我学”逐渐变成“我要学”。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支持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应用多媒体技术,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实际教学要求与学生特点,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庆明.优化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2012(10):72-72.
[2]谢心红.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4):29-30.
[3]马宝良.运用多媒体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4]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