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数已高达2.6亿人。为尽快遏制我国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卫生部等15部门于2012.5.21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追根溯源,这些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以及汽车、网络、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
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各种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影响,更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本刊编辑部于近日特邀全国百余位临床医学、营养、公共卫生、药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问卷调查,选出了15个对健康影响最大的不良习惯。调查结果如下:
专家调查:国人应当摈弃的15个“要命”陋习
参与人数:115人
数据来源:115位来自临床医学、营养、药学、中医、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调查
1. 缺乏运动 113 98.3%
2. 吸烟 110 95.7%
3. 过度饮酒,喜欢劝酒斗酒 108 93.9%
4. 暴饮暴食 107 93.04%
5. 口味重,吃得比较咸 98 85.2%
6. 生活无规律 91 79.1%
7. 不经医生处方,随意使用抗生素 90 78.3%
8. 喝水少,喜欢用饮料代替水 86 74.8%
9. 三餐分配不科学(不吃早餐,晚餐过饱,喜欢吃夜宵) 85 73.9%
10. 不善于控制情绪,急躁易怒 81 70.4%
11. 饮食结构不合理(荤多素少、偏食、挑食等) 73 63.5%
12. 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71 61.7%
13. 开车或坐车不系安全带 68 59.1%
14. 网络依赖,每天花很多时间上网 60 52.2%
15. 常外出就餐,很少自己做饭 58 50.4%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金哲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蔚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咸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岳阳医院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儿童医院、解放军306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长海医院
第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与此同时,本刊又联合新浪健康频道开展了一次“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你有哪些?”的网络调查,共有2008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如下:
网络调查: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你有哪些?
参与人数:2008人
数据来源:新浪网
调查结果
1.你的年龄
30~59岁 77.90% 1565
30岁以下 19.00% 381
60岁以上 3.10% 62
2.你的性别
女 71.60% 1438
男 28.40% 570
3.下列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你有哪些?(前15位)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 55.7% 1118
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51.8% 1041
不善于控制情绪,急躁易怒 43.4% 872
网络依赖,每天花很多时间上网 30.3% 609
吸烟 27.4% 551
口味重,吃得比较咸 27.3% 548
喝水少,不渴不喝水 22.8% 458
开车或坐车不系安全带 18.6% 373
晚餐吃得过饱,喜欢吃夜宵 18.5% 372
生活不规律 16.6% 333
不平衡膳食,偏食、挑食 16.2% 325
油多不坏菜,烹调时多放油 16.0% 321
常外出就餐,很少自己做饭 13.8% 278
暴饮暴食 13.7% 275
不经医生处方随意用抗生素 13.5% 271
将上述两份调查一对比,细心地读者肯定能发现,除“排名”略有不同外,网络调查中最“热门”的15个不良习惯与来自专家的调查结果几乎“不谋而合”。
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如何改变“道理人人都懂、贯彻难上加难”的尴尬局面,真正把好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维护身心健康?本期的特别策划,我们有幸请到了11位著名医学专家作点评,希望他们的切身体会、肺腑之言,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一点触动。
缺乏运动 多病之源
汤钊猷
专家简介
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教授、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会长。汤院士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亚临床肝癌”的概念,在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以及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缺乏运动,多病之源”有两层意思:一是缺乏运动和多种疾病有关;二是缺乏运动是多生病的原因。2011年,《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世卫倡议每周锻炼150分钟,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1/3患癌风险》。文章说,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防止人们死于不必要的癌症;锻炼少是导致全世界21%~25%的乳腺癌和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缺乏运动在全球死亡高危因素中排第四位。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周应该从事至少150分钟适当强度的锻炼。例如,每周有5天每天散步30分钟,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我从事癌症研究工作40余年,确实感到适当运动有助于癌症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能够减少癌症的复发和转移。在我诊治的肝癌患者中,至少有6~7人在手术后坚持游泳锻炼,未出现癌症转移和复发,存活五六年、七八年,甚至超过10年的都有。这也是我在《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一书中提出“游泳和买菜能否作为抗癌处方”的原因。
我自幼体弱,医生说我有心脏病,所以我从小到大一直都不运动。1987年,我被邓小平同志接见时,体重只有47千克。后来,我当了上海医学院的校长,工作更为繁重,也无暇运动。60岁那年,我家搬到了上海跳水池旁。从那时起,我坚持每天游泳,还参加冬泳。后来,由于冬泳场所歇业,我便去上海游泳馆游(温水),终年不断。我今年82岁,仍坚持隔天游一次泳,每次游500米,慢慢游,雷打不动。我常自嘲,因为属马,所以我是个“劳碌命”,现在仍然坚持每天去医院上班、看外宾门诊、参加大查房,每年招2~3位博士研究生,每月还要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作2~3次报告。虽然工作十分忙碌,但我感觉自己除了有点重听外,思维一点都不迟钝。
我想,适度运动虽不一定能延寿,但至少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痛。当然,运动也要适度,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过度运动会适得其反。
“吞云吐雾”,害人害己
邱蔚六
专家简介
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主任。邱院士从事医教研工作50余年,擅长颌面部肿瘤外科、口腔颌面整复外科与颞下颌关节外科,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控烟公约承诺签约国,我国卫生部于2012年5月发布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白皮书,这是我国进一步加强控烟力度的一个明确信号。
烟草被认为是世界性的公害之一。多年的研究早已证明:嗜用烟草对癌症、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均有显著影响,且在被动吸烟(亦称“二手烟”)人群中,也会产生同样严重的影响,甚至殃及下一代。
近来,社会各界对“烟草院士”,以及“烟草减毒”研究成果能否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讨论和争议,反映了我国各界对控烟的认识并非完全趋于一致。实际上,尽管国内外都有关于所谓的烟草降毒或减毒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并未证明其有效性。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工作的医生,我想以头颈部癌为例,谈谈烟草的危害。
烟草的种类很多,无论是烟斗、雪茄、香(纸)烟,嚼烟(含槟榔),还是所谓“无烟烟草”的鼻烟(snuff)等,均被证明有致癌作用,是引发口腔癌、咽癌(主要是口咽与下咽癌)、喉癌等头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美国及我国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指出:吸烟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2~3.4倍,咽癌是14.1倍,喉癌是6.1~20倍。而咀嚼烟叶或槟榔,是导致口腔癌,特别是颊黏膜癌和舌癌的最高危因素。在我国台湾地区,口腔癌目前已上升至全身恶性肿瘤构成比的第4位,“拒绝槟榔”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下图)。美国的资料也指出,即使是经鼻吸入的无烟烟草,同样会导致颊黏膜癌与牙龈癌的高发。
笔者在台北所拍摄的抗口腔癌宣传资料
相关研究还指出:上述癌症的发生随着嗜烟的起始年龄、持续时间、吸入量,以及是否伴饮酒有关。嗜烟起始年龄越早、年限越长、吸烟量越大,以及伴有大量饮酒者,发生上述癌症的危险性越大,比例越高。例如:烟龄超过20年,每日吸烟≥20支者,口腔及咽癌的发生率为非吸烟者的2.83~3.13倍,如伴有大量饮酒,则发生癌症的风险可上升至5.9~9.1倍。
有幸的是,研究也同时证明:戒烟可以明显降低上述癌症的发生,且戒烟越早,年份越长,效果越好。与持续吸烟者比较,戒烟10年后口腔和咽癌的发癌危险度可从原8.36倍下降为1.62倍;喉癌的危险度也可从原来的4.6倍下降到1.2倍。
谚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烟草就是架在人类健康上的一把屠刀。为了健康,不嗜烟者千万不要沾染这个坏习惯;烟民则应“放下屠刀”,立即戒烟,越早越好!
过度饮酒,“遍体鳞伤”
缪晓辉
专家简介
缪晓辉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缪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在各种内科常见疾病、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经验。
酒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调节气氛、增添喜庆、消除烦恼,有时还能显示高雅,也是“外交”之必须。然而,酒真不是个“好东西”。酒后驾车,易发生交通事故,危害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醉酒闹事,不仅有失体面、扰乱公共秩序,还有可能违法乱纪;因劝酒斗酒导致弃杯摔碗、拳脚相加、朋友失和者,屡见不鲜;嗜酒如命,有家不归,囊中空空,最终妻离子散者,亦并非罕见。更为严重的是,因长期、大量饮酒严重损害健康,并最终不治身亡的,绝非寥寥!
酒精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伤皮(酒精性红斑)、伤肌(酒精性肌病)、伤骨(酒精性骨痛)、伤胃(上消化道出血)、伤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糖尿病)、伤肝(酒精性肝病)、伤心(酒精性心肌病、脚气病性心脏病)、伤脑(酒精性脑梗死)、伤胎(胎儿酒精综合征)。最常见的、与饮酒相关的疾病是酒精性肝病。在我国,酒精性肝病(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世纪初,南方及中西部省份成人群体中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为4.3%~6.5%。在各种肝硬化中,酒精性肝硬化占24%。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亦可发生肝癌。 有人说,适量饮酒对身体有益,这其实是有争议的,迄今为止全球研究还没有给出定论。还有人说,适量饮用葡萄酒对心血管有“软化”作用,这可能有夸大其词之嫌,因为酒精的负面作用与其微量抗氧化(来自葡萄)的正面效应可能相抵。总之,饮酒,尤其是过度饮酒对身体一定是有害无益的。
至于“不得已喝酒”,这纯属借口。笔者从医30年,做医院行政管理工作11年,几乎没有因为“大场面”或“大人物”的存在而不得已过度喝酒。若想通过豪饮“自残”博得青睐或赏识,我宁可放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杯中之酒都是喝酒者自己灌进胃里的。有些人劝酒的能力很强,他们会很令人惊叹地搬来各种闻所未闻的“邪门歪理”劝人喝酒,这很无聊;有些人喜欢通过显示其酒量与人一比高低,这在酒场上并不少见,但难免低俗;有些人纯属缺乏自控能力,逢酒必喝、逢喝必醉。实际上,劝酒也好,被劝酒也罢,一切都是可控的,关键还在于自制力和对酒精危害性的认识。放任者,最终还是自己倒霉。
在本次调查中,过度饮酒、劝酒和斗酒排名第三,其危害性已如前述。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想要消除这种陋习,既要通过科普宣传,让人们了解到酒精的综合危害性,提高全民的认识水平,更需要持不良习惯者在清醒状态下不断反思,而不仅仅是醉酒后的一时后悔,千万不要等到“肝硬如石、面如涂腊”时再追悔莫及!要知道,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绝对不能与酒精和喝酒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暴饮暴食,能量过剩“麻烦多”
王 枫
专家简介
王枫
第四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食品科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素作用的分子机制。
暴饮暴食是指在短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喝大量的水或饮料等,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和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通常,暴饮暴食常见于以下5种情况:一是在食物短缺的年代,许多人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当遇到大量食物的时候,就会出现暴饮暴食,一次摄入大量食物,很怕失去这个能吃饱的机会。二是许多青少年在看到自己喜爱的食物时,经常会暴饮暴食。三是在家人、朋友聚会时,容易出现暴饮暴食。四是生活无规律的年轻人,经常会出现“三天不吃饭,一顿管三天”的现象。五是部分人在情绪不好时(特别是女性),喜欢通过吃大量食物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暴饮暴食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多方面的。首先,经常暴饮暴食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胃痛、胃胀、腹泻或便秘、呕吐等不适症状。其次,长期暴饮暴食会导致肥胖,进而诱发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第三,暴饮暴食后会出现头昏脑胀、精神恍惚,影响工作效率。第四,暴饮暴食还会诱发多种疾病,如胃穿孔、胃出血、胆囊炎、胰腺炎、心脏病、酒精性肝病等。
西方人认为,贪吃是一种罪孽,这是很有道理的。在食物日益丰富的今天,已不存在食物短缺的情况,大家在饮食上一定要有节制。由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六条规定: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要避免暴饮暴食,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每顿饭都吃,每顿都不要吃太多,要“吃饱”,但不要“吃撑”。
2. 在同学、朋友、家人聚会或过节时,多交流,“少动筷”。
3. 不要经常吃自助餐或火锅,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吃得过多。
4. 如果情绪不佳,不要拿食物当“撒气筒”,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如锻炼、逛街、找朋友倾诉等。
5. 如果某顿饭做多了,不要为了“节约”而强迫自己把所有食物吃完。节约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以健康为代价而节约,则是自虐。
吃太咸,血管“拉警报”
郭冀珍
专家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主任。郭教授在高血压的鉴别诊断、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并发脑、肾损害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我国居民普遍存在钠盐摄入量过多(口味重、吃得咸)的问题,每天的摄盐量平均为12克,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每天摄盐量少于5克的标准相差甚远。多项研究发现:钠盐摄入与血压水平呈线性正比关系;钠盐摄入少,高血压患病率低,反之亦然。同时,过多钠盐摄入除了会导致血压升高外,还会直接破坏血管壁,诱发动脉硬化和中风。相关研究发现,即使是没有高血压的人,若长期大量嗜盐,也容易发生中风。
有人担心,吃得太淡(摄钠量过低)会没有力气工作。实际上,每人每天摄盐量只要不少于3克,就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中国人的饮食特点除高钠外,还普遍存在低钾。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每天摄钾量仅为1.89克,远远少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天摄入4.7克钾的标准。钠和钾是一对常量元素,分别分布于细胞外和细胞内,互相制约,钾可以缓冲钠盐升高血压的作用,并对脑血管有保护作用。为改变饮食中“高钠低钾”的现状,大家应在限盐的同时,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水果(如香蕉、橙、柿子、番茄、黄瓜、梨等)、深绿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芹菜、苋菜等)、豆类、菌菇类、鱼虾类,以及土豆中均富含钾元素。另外,还可以选用“高钾低钠盐”(含65%氯化钠、25%氯化钾、10%的硫酸镁)来代替精制盐。氯化钾也是一种盐类,低钠盐的咸味与普通精制盐的咸味相差无几。
生活无规律,健康“亮黄灯”
张金哲
专家简介
张金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张金哲院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我国的小儿外科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所谓规律,就是“定时”的活动。新生儿的生活规律反映生理活动,也叫“生物本能”。成人的生活规律反映社会人际交流活动,也叫“社会习惯”。比如,新生儿胃排空时间为3小时,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是生物本能。成人每天几点钟起床、何时吃三顿饭、几点睡觉,基本上都是定时的,不用看表,不需提示,到时就饿,到时就困,到时就醒,即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符合生理要求,也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要求。可以说,生活习惯是长期克服应激反应而形成的。实际上,从新生儿的生理规律转变为成人的社会规律并非“情愿”,而是一个“被迫忍受”的过程。大家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曾有多少次不愿按时吃饭、早晨不愿起床上学、反抗妈妈催促大便?又有多少次因反抗与忍受引起面红耳赤?“面红耳赤”是“应激反应”的神经血管表现,说明这种“转变”干扰了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当然,人体的这种“应激反应”能很快恢复常态。
成年人改变生活习惯,相当于再次引起“应激反应”,会令人感到“不适应”或“水土不服”。比如,从美国乘飞机回中国,需要“倒时差”,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生活规律被暂时破坏时,人体会作出相应调节,一般不会引发不可逆的损害。但若这种“破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器官功能的不可恢复性损害。比如,偶尔的三餐不规律,不会引发疾病,但若三餐长期不规律,则容易引发胃炎、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偶尔熬夜对健康损害不大,但长期缺乏睡眠,则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我是急诊第一线的“小医生”,作息时间不固定,常常因为做手术而耽误了吃饭,又饿又紧张,久而久之便患上了消化性溃疡,之后还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这是外科医生的常见职业病。
为了保障健康,大家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尽量严格遵循。我今年已92岁,虽工作日程满满,周一、周四门诊,周二、周五病房,周三为科研日(指导、改稿),还要开会、讲课、写书,但每天生活有序,每周、每月、每年都有计划,吃喝拉撒睡,每天都有定时。不吸烟、不喝酒(应酬最多一杯)。天天维持生活规律,就能保持头脑清醒、身体健康。我一直认为,昨天可以做的事,今天能做,明天当然也能做。只要健康,永远都能工作。
特别提醒:好习惯应从小培养
儿童时期是人的“生长期”,器官活动规律容易建立,也容易改变。只要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自然就能养成良好的规律与习惯。反之,若家长不注意,或自身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则孩子也可能养成不良规律与习惯。前者俗称“好习惯”,后者俗称“坏毛病”。坏毛病常为社会所不容,迟早要改,且年龄越大,越难改。如前所述,改变习惯的过程是人体的应激反应过程,过多的应激反应必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损害。因此,家长应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其好的习惯,从小打下一个稳定的健康基础。
滥用抗生素,危机重重
陈东生 韩勇
专家简介
陈东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药师、教授、药学教研室主任、药剂科主任,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制剂活性成分与机制研究,生物药物的研究,以及临床药学。
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约1/2的儿童一旦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就整个国家而言,约50%的人在生病时使用抗生素,而事实上可能只有25%的人真正需要。在我国,大部分抗生素的滥用源于未经医生处方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
一般地说,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细菌耐药。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耐药菌株产生速度过快,人类研制1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2年,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②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损伤听神经及肾脏,引起耳鸣、耳聋及肾功能衰竭。③过敏反应。很多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药疹、药物热等,最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④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含有一定量的正常有益菌群,有益菌群能平衡、制约某些有害菌群的滋生。由于抗生素不能识别有益和有害菌群,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正常菌群被破坏了,有害菌就会过度繁殖,从而导致“二重感染”。
一般地说,大众滥用抗生素主要体现在选择药物错误、用药方法不当、药物联用不合理等方面,常见误区有以下5种:
1. 抗生素=消炎药。许多人认为,只要有炎症,就需要使用抗生素。事实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和部分病原菌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感冒、流感、麻疹、腮腺炎等炎症无效。
2. 价格贵的抗生素疗效好。实际上,药物的抗菌效力与价格并不成正比。比如,价格低廉的红霉素对军团菌和支原体相当敏感,而价格昂贵的三代头孢菌素对这些细菌的疗效则不如红霉素。
3. 频繁换药。许多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发现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便急着换用其他抗生素,或者加用另一种抗生素。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对急性感染而言,抗生素一般要用3~5天才能起效。
4. 不遵医嘱用药。许多人在服用抗生素时,喜欢“用用停停”,一见病情缓解,就自作主张地减少药量或者停药。殊不知,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在体内的有效血药浓度,若血药浓度不够,非但不能有效杀死体内的致病菌,反而会使残留致病菌重新繁殖壮大,并产生耐药性。因此,使用抗生素应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5. 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有些人误以为,当周围有人咳嗽、发热时,吃些抗生素可以预防被传染。其实,这么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得不偿失。
不渴也喝水,不做“饮料控”
郭冀珍 王 枫
水、氧和日光则被称为三大天然营养素,人体对水的依赖仅次于氧气。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养成经常饮水的好习惯,总是要等到口渴时,才想到喝水。实际上,“口渴”意味着人体失水已达体重的2%。而当人体缺水2%时,人的精力就会下降20%。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大脑口渴感受中枢反应较迟钝,对口渴不敏感。若不主动饮水,等感到口渴时,失水程度往往已经超过2%,很容易因血液黏稠度过高而导致血栓形成。 人体内的水主要来源于3个途径——饮水、食物中含的水和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水(如碳水化物代谢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一般地说,健康成年人每天约需2500毫升水,天气较热的时候,需水量会多一些。除去食物和代谢产生的水,成年人每天所需的饮水量至少应该在1200毫升以上。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有助于清除体内一夜形成的垃圾,湿润干燥的胃肠,及时补充水分;午饭前半小时喝一杯水,有助于胃肠接受食物;睡前喝一杯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此三杯水,乃养生保健之必须。
对人体而言,白开水是最好的,胜过所有饮料。当然,在某些特殊环境下,适当喝一些饮料也是可以的。比如,乳饮料和纯果汁含有一定的营养素,适当饮用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部分运动型饮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运动或者出汗后饮用,可以补充消耗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过,长期喝饮料,或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因为饮料在提供水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身体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大多数饮料都含有色素、糖和香精,有些还含有防腐剂等,营养价值低,长期、大量饮用(特别是含糖高的饮料)会造成体内能量过剩。
因此,在能够喝到白开水的情况下,首选白开水。当情况不允许、无法获得白开水时,可酌情饮用能量低的饮料。喝完饮料后,最好及时用清水漱口。饮料瓶盖打开后,若没有冷藏条件,最好一次喝完;即使有冷藏条件,也不宜储存太长时间,以免微生物繁殖。
三餐巧分配,早餐最重要
高 键
专家简介
高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营养学会理事、营养学博士,擅长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营养保健、营养健康指导和营养教育。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往往会忽视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经常是“早餐省一顿、午餐混一顿、晚餐酒肉饱、夜间还加餐”。长此以往,对健康极为不利。
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餐,直接关系到营养摄入、健康状况,以及工作和学习效率。通常,上午是人们工作或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时间段,需要更多、更丰富的营养补充。如果不吃早餐,能量及其他营养素的供给不足,会降低工作或学习效率。午餐在一日三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上午的紧张工作或学习后,从早餐获得的能量和营养素被不断消耗,需要及时补充,以便为下午的工作或学习提供能量。草率马虎的午餐会使本来就疲惫不堪的身体更加透支。晚餐过于丰盛,或在睡前吃夜宵,摄入的能量没有被消耗,会转变为脂肪储存以来。久而久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便会“不请自来”。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充足、均衡营养摄入的前提。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遵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清淡并要早”的原则。进餐时应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应该是最好的一餐。早餐的英文为“Breakfast”,直译过来就是“打破禁食”,形象地解释了早餐的含义:打破长达12~14小时的禁食。人体必须通过早餐补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让经过长时间禁食的机体再次恢复活力。良好的早餐对达到营养平衡,充分发挥大脑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胆石症、胃炎、胃溃疡,甚至减肥,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顿好的早餐应该有四类食物:粮谷类、肉蛋类(肉、鱼、蛋)、奶类(牛奶、酸奶或豆浆)和蔬果类(蔬菜和水果)。如果4种食物都有,可看作是营养均衡的早餐;如果有3类食物,可算作合格。如果只有2类食物或是更少,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素缺乏的问题。中国人的早餐,一般粮谷类和肉类可以保证,奶制品比较缺乏,蔬菜和水果更少。其实,每天早上花一点时间全家人分食1~2个水果,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如果实在没时间,也可以把水果带上,早上九、十点钟当加餐吃。
摆脱不良情绪,心态平和很关键
沈稚舟
专家简介
沈稚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历任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等职,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医学论著120余篇,综述讲座200余篇,医学科普文章及随笔300余篇。
人生活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除自然属性外,更是一个社会人和心理人。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相互作用、充分交流,进而相互影响。纷繁世界、茫茫世事、人间恩怨、事业沉浮,无不牵动和作用于人的心智和神经。以何种心态、哪种情势做人、接物、世处,不仅关系到办事效率、人生成败,同时也会对人的心情和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众所周知,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中,“不善于管理情绪,遇事急躁易怒”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平心而言,谁没有急躁过,没有怒发冲冠过?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和减轻不必要的急躁和发怒,一旦发怒了,又该如何尽快化解和平静下来,以免妨碍判断、恶化事态、影响健康。
因心理障碍引发的躯体疾病,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疾病”。同时,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也往往参与其中。可以说,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境界,一种财富,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健康。
有人说,我也知道遇事要冷静、理智,妥善解决,但常常很难控制自己。我想,如果大家能从提高思想境界、转变行为方式入手,多学一些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技巧,心态一定会渐渐好起来,正所谓“思要宁静致远,行宜从容优雅”。
首先,遇事急躁易怒常与思想境界有关。大凡思想境界高尚者,常“对已严,待人宽”,能客观、正确地对事和对人,所谓“有容乃大,有智者顺”。思想富有、物欲不高者,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少有怨天尤人和患得患失,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急躁易怒的源头。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名利、物欲者,自然有摆脱不了的烦恼和急躁。
其次,善于管理情绪也是人的一种能力。“急躁”常常是“无能”的“同义词”,“发怒”更是一种失态。遇事急躁易怒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把本来并不复杂的事情复杂化。在处理人与事的矛盾时,是需要一点艺术和技巧的,宜多倾听、多思考、多沟通,多找自身原因、多换位思考、善待对方、少些功利。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三个字:慢、冷、思。慢,就是要放慢节奏,让双方有反思和回味的时间;冷,就是给“发热”的脑袋“降温”,让思维回复常态;思,就是要多思考、多沟通,所谓“曲径通幽处,多思出智慧”。 在我看来,保持心境平和,淡泊自然,遇事慢处理,降低预期目标,并非无所作为、缺乏进取性的表现,而是为对复杂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一种主动性守望和矜持。得之不喜不骄,失之不忧不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平衡膳食,重在“控总量、调结构”
王陇德 高键
专家简介
王陇德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院士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并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和科普专著,广泛传播健康科学知识。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饮食的结构和数量,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蔬菜摄入量明显偏少,每天摄入的能量大大超过身体代谢所需,多余的能量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超重与肥胖人口迅速增加。总体而言,对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干预,重点在于“控总量,调结构”。
1. 调整进食顺序,水果饭前吃
进餐时,先吃低能量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再吃高能量食物,如肉类等,有助于总能量的控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有“饭后吃水果”的习惯。殊不知,饭后吃水果相当于在吃饱或吃得过饱的基础上,再添加食物,非常容易导致总能量“超标”。
2. “天天五蔬果”,食物多样化
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特别推荐植物性食物的摄入,提出了“天天五蔬果”(Five per Day)的口号,即每天争取吃够5种水果和5种蔬菜。
由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故每日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并适当搭配。偏食、挑食容易造成营养摄入失衡,导致某些重要营养素缺乏,进而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偏食、挑食,则会对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而言,食物种类越多,越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能做到食物多样化,就无需额外服用膳食补充剂或保健品,食物是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最好补充剂。与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远优于前者,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
3. 少吃肉、少放油
很多人都知道,肉类是高能量食物。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油脂类的能量更高。中国的传统烹饪方法以煎、炸、炒为主,群众的普遍观念是“油少了,菜不香”。同时,我国民众对植物油的认识存在误区,也是导致脂肪过量摄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人认为,肉类吃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而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多吃点无妨。其实,植物油与动物油所提供的热能完全相同。植物油比相同重量的猪肉提供的热能高出一倍多,是水果的近20倍,蔬菜的40多倍。有专家做过测算,一个人如果每天多摄入5 克( 1/10 两) 油而没有被消耗掉,10年后体重将增加10千克,平均每年增加1千克。
高键:每天吃多少,牢记7组数字
1.250~400克粮谷类食物(其中应包括50克~100克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
2.300~500克蔬菜(其中一半应为绿叶蔬菜)
3.200~400克水果(最好每天2~3种)
4.150~200克动物性食物(包括禽畜肉、鱼虾、蛋类)
5. 300克奶及奶制品
6.30~50克豆制品及坚果。
7. 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5克以下,尽量选择炖、焖、煲、水煮、清蒸、凉拌等烹饪方式,少开油锅。
为减少家庭烹调油的使用量,大家可将全家每天应该食用的烹调油倒入量具内,炒菜用油均从该量具内取用,以帮助逐步养成少油烹调的习惯。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如果每天在家里吃早餐和晚餐,周末也在家吃饭,一个月用2千克油比较合适。超市里常见的2升一桶的烹调油,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最多用一桶。家庭主妇们可以记录一下自家一桶烹调油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用完的时间,大致估计每日烹调油的用量。
定期体检,健康隐患“早发现”
李宏军
专家简介
李宏军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泌尿外科医学博士、男科学博士后。李教授从事男科学临床工作23年,在男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主编科普专著十余部,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对衣食住行均十分在意。然而,很多人对“定期体检”却并不怎么重视,觉得自己“身体好,没必要体检”的人有之,认为“体检浪费钱,查不出什么问题”的,更是大有人在。本次新浪网的调查结果,也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体检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超过半数的网友表示自己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实际上,定期体检能够帮助发现许多没有症状、不易被察觉的健康隐患,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某些肿瘤等。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得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病以后不知道,以至于小病熬成大病,乃至不治之症。以肿瘤为例,如果能够早发现、早切除,预后很好。但如果发现得太晚,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结果将是致命的。
在进行健康体检时,大家应首先选择那些基础的、必要的项目,许多疾病通过简单的检查,如叩诊、听诊、直肠指检,血、尿、粪等常规检查,就能明确诊断,不必追求所谓的“豪华套餐”,或者最先进的诊断技术。
由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年龄差异,故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检项目和体检间隔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学龄前儿童,小学、中学及大学生,主要关注发育问题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宜按照国家规定预防接种和定期体检,尤其要重视入学体检。二三十岁人群身体状况较好,每2年体检一次即可。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许多慢性疾病会逐渐“找上门来”,宜每年体检一次,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并加以有效防治。
珍惜生命,请系好安全带
缪晓辉
据媒体报道,2012年5月10日下午,从广州飞往上海的一架南航客机在起飞后半小时,因强气流干扰上演了10秒钟内“自由落体”的惊魂一幕,包括乘客和空姐在内的8人受伤,其中一名未系安全带的女乘客,瞬间被“抛向”飞机舱顶,又瞬间以头部“落地”,导致头部受伤和右前臂骨折。无独有偶,12天后,温州发生一起车祸,坐在副驾驶室和后排的两名未系安全带的乘客在两车相撞时被抛出车外,一人重伤昏迷不醒,而系了安全带的出租车司机则毫发未损。
交通事故有时可能难以避免,但一根小小的安全带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甚至避免伤害和死亡。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万名驾驶者因为使用安全带而保住性命;在欧洲,使用安全带每年平均可挽救5500条性命。汽车事故调查表明,如果系了安全带,在发生正面撞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57%;侧面撞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44%;翻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 80%!我国公安部早在1992年就颁布了通告,规定小客车驾驶人和前排座乘车人必须使用安全带。而某项调查却显示,我国90%的驾乘人员没有自觉系安全带的意识和习惯。
说来惭愧,笔者就有驾车时不系安全带的不良习惯,自我剖析原因,大概有以下3点:第一,没有重视,也没有意识到“安全带保安全”的作用,认为自己开车已经10年有余,从来没有发生过严重撞车的事故,犯不着大惊小怪。这其实完全是侥幸心理作祟,一旦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系安全带者就是受益者,而没有系安全带者,就很可能成为受害者。第二,嫌麻烦。短途旅行或在市内开车时,总觉得系安全带很麻烦,且认为车速有限,即使发生事故,也不会很严重;长途旅行时,尤其是夏天或穿衣较多的冬天,一根带子勒在胸前,常感觉很不舒服。其实想想,与严重事故的致伤和致死率相比,这点不舒服何足挂齿!第三,法律意识薄弱。实际上,为保障公民安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条早已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开车、乘车或乘飞机时系上安全带,是一种好习惯,也是守法的表现,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从写完这篇稿子之日起,我开始系安全带,那么您呢?
网络时代,别“坐失健康”
李宏军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原来需要“跑腿”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坐”享其成。与此同时,网络还“造就”了一大批整天生活在虚幻世界里,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的宅男、宅女们。很多人都知道,长时间上网会导致视力下降、视疲劳、颈肩腰背酸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身体疾病,也会导致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但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网虫们”还容易遭遇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损害性健康。整天坐在电脑前上网,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男性的前列腺和女性的盆腔脏器,诱发前列腺炎,会阴局部皮肤炎症、皮疹、瘙痒等问题,还会使性器官的感觉灵敏度减退、反应迟钝,直接影响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男性。
明智的男人应该知道孰轻孰重。为了前列腺的健康,对娱乐方式要精挑细选,“网络依赖”显然是应该首先被淘汰掉的。经常起身走一走、动一动,做做室内保健操,或借机会“方便”一下,对健康都大有裨益。已经患有前列腺疾病者,则更不宜久坐,每隔40分钟应起身活动一次。
在外无度吃喝,伤身又伤情
缪晓辉
据观察,有3类人喜欢或不得不经常在外吃喝。一类是年轻人,他们常懒得自己在家里做饭,觉得餐前餐后劳碌太多,又累又乏味;第二类是因“工作需要”不能不在外应酬的人,实属“身不由己”;第三类是一些小富人,有点钱,或摆阔气,或喜交友,或闹气氛。
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我倒是在大上海见过无人用餐的“凄凉”情景。某天晚上,我的几个同事为我去北京解放军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饯行,在虹口区某餐馆吃饭。能容纳几十桌的偌大餐厅,只有我们一桌人在“壮烈用餐”。当然,那是特殊时期,人们普遍担忧被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典”病毒感染,不敢在外用餐。不过,这也恰恰印证了本文的命题:在外就餐有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容易被各种潜在的病原菌感染。冬季寒冷,出门容易着凉;春季多发呼吸道传染病,易被感染;夏季气温高,食物易变质,细菌性食物中毒经常发生;秋季病毒性腹泻病增多,吃喝间更易传播。可见,过度、频繁地在外用餐,在哪个季节都无安全可言。同时,餐馆里人多,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员构成复杂,且空气不流通,适合细菌滋生,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患各种慢性疾病)者、老年人和婴幼儿,应主动规避风险,少去餐馆用餐为好。
第二个风险是增加“摄毒”的机会。与自家饭菜比较,在外吃饭摄入地沟油、残留农药、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机会要多得多。同时,男性朋友在外就餐难免饮酒,女性朋友则常会饮用各种含有防腐剂和色素的饮料,以上皆有风险。
第三个风险是容易暴饮暴食。大家不妨想一想,若在家里就餐,一家3~5口人,少则三菜一汤,多则五菜一汤,外加米饭或面食,一般20分钟左右“搞定”一顿饭,发生暴饮暴食的机会较小。若在外就餐,尤其是经常在外就餐,那情形就不同了。边聊、边喝、边吃,不知不觉吃进肚里的,都是大荤大油。长久如此,怎能不营养过剩、不大腹便便?各种营养过剩病怎能不伴随而至?
最后一个风险,则是可能导致亲情的淡漠甚至丧失。试想,如果一个人每周有5天,甚至更多时间在外应酬,回到家中已经深夜,孩子已熟睡,妻子或丈夫在静静等候。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没时间过问孩子的作业、成绩和成长情况,没时间与孩子、家人谈心交流,父母子女亲情和夫妻感情怎样维系长久?
当然,笔者并不反对举家偶尔在外小酌,也不反对因为工作关系或招待亲朋好友偶尔相聚吃喝。本文谈的风险,主要针对那些无度在外吃喝者。无度吃喝,不仅伤身伤情,也无品位,应适可而止。
专家箴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的“损寿”占38%,大家不能不引起重视。总的原则是,坏习惯有什么、改什么;改得早、收效早;满不在乎,要吃大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副教授顾宇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坏习惯日积月累,给健康埋下隐患!除不良生活习惯外,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有些人纠结于无法改变的细枝末节,或担心害怕,或焦虑不安,或悲伤忧郁,或怨天尤人,最终造成躯体不适、免疫力受损,甚至罹患癌症。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努力做好做得到的,放下力不从心的,永远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副教授郭跃武:所谓“积重难返”,很多人明知不良习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却还是沉溺于中而难以自拨。因此,改变不良习惯光有认知还不行,关键要有恒心和毅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教授于世英:现代人之所以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除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外,最大的祸根在于缺乏约束和顾忌的“好吃懒做”和“贪图享乐”。
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教授卢洪洲:伟大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实际上,习惯不但能决定命运,还决定了健康。日常习惯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个坏习惯带给健康的影响可能在短期内不会表现出来,但经过日积月累,量变终究将导致质变,健康的巨石会被一个个坏习惯风化、瓦解,最后导致崩塌。一个小小的习惯可能会为我们的健康加分,也可能会拖了健康的后腿。让我们认识改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为健康加油!
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各种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影响,更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本刊编辑部于近日特邀全国百余位临床医学、营养、公共卫生、药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问卷调查,选出了15个对健康影响最大的不良习惯。调查结果如下:
专家调查:国人应当摈弃的15个“要命”陋习
参与人数:115人
数据来源:115位来自临床医学、营养、药学、中医、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调查
1. 缺乏运动 113 98.3%
2. 吸烟 110 95.7%
3. 过度饮酒,喜欢劝酒斗酒 108 93.9%
4. 暴饮暴食 107 93.04%
5. 口味重,吃得比较咸 98 85.2%
6. 生活无规律 91 79.1%
7. 不经医生处方,随意使用抗生素 90 78.3%
8. 喝水少,喜欢用饮料代替水 86 74.8%
9. 三餐分配不科学(不吃早餐,晚餐过饱,喜欢吃夜宵) 85 73.9%
10. 不善于控制情绪,急躁易怒 81 70.4%
11. 饮食结构不合理(荤多素少、偏食、挑食等) 73 63.5%
12. 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71 61.7%
13. 开车或坐车不系安全带 68 59.1%
14. 网络依赖,每天花很多时间上网 60 52.2%
15. 常外出就餐,很少自己做饭 58 50.4%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金哲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蔚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咸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岳阳医院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儿童医院、解放军306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长海医院
第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与此同时,本刊又联合新浪健康频道开展了一次“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你有哪些?”的网络调查,共有2008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如下:
网络调查: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你有哪些?
参与人数:2008人
数据来源:新浪网
调查结果
1.你的年龄
30~59岁 77.90% 1565
30岁以下 19.00% 381
60岁以上 3.10% 62
2.你的性别
女 71.60% 1438
男 28.40% 570
3.下列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你有哪些?(前15位)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 55.7% 1118
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51.8% 1041
不善于控制情绪,急躁易怒 43.4% 872
网络依赖,每天花很多时间上网 30.3% 609
吸烟 27.4% 551
口味重,吃得比较咸 27.3% 548
喝水少,不渴不喝水 22.8% 458
开车或坐车不系安全带 18.6% 373
晚餐吃得过饱,喜欢吃夜宵 18.5% 372
生活不规律 16.6% 333
不平衡膳食,偏食、挑食 16.2% 325
油多不坏菜,烹调时多放油 16.0% 321
常外出就餐,很少自己做饭 13.8% 278
暴饮暴食 13.7% 275
不经医生处方随意用抗生素 13.5% 271
将上述两份调查一对比,细心地读者肯定能发现,除“排名”略有不同外,网络调查中最“热门”的15个不良习惯与来自专家的调查结果几乎“不谋而合”。
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如何改变“道理人人都懂、贯彻难上加难”的尴尬局面,真正把好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维护身心健康?本期的特别策划,我们有幸请到了11位著名医学专家作点评,希望他们的切身体会、肺腑之言,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一点触动。
缺乏运动 多病之源
汤钊猷
专家简介
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教授、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会长。汤院士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亚临床肝癌”的概念,在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以及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缺乏运动,多病之源”有两层意思:一是缺乏运动和多种疾病有关;二是缺乏运动是多生病的原因。2011年,《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世卫倡议每周锻炼150分钟,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1/3患癌风险》。文章说,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防止人们死于不必要的癌症;锻炼少是导致全世界21%~25%的乳腺癌和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缺乏运动在全球死亡高危因素中排第四位。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周应该从事至少150分钟适当强度的锻炼。例如,每周有5天每天散步30分钟,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我从事癌症研究工作40余年,确实感到适当运动有助于癌症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能够减少癌症的复发和转移。在我诊治的肝癌患者中,至少有6~7人在手术后坚持游泳锻炼,未出现癌症转移和复发,存活五六年、七八年,甚至超过10年的都有。这也是我在《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一书中提出“游泳和买菜能否作为抗癌处方”的原因。
我自幼体弱,医生说我有心脏病,所以我从小到大一直都不运动。1987年,我被邓小平同志接见时,体重只有47千克。后来,我当了上海医学院的校长,工作更为繁重,也无暇运动。60岁那年,我家搬到了上海跳水池旁。从那时起,我坚持每天游泳,还参加冬泳。后来,由于冬泳场所歇业,我便去上海游泳馆游(温水),终年不断。我今年82岁,仍坚持隔天游一次泳,每次游500米,慢慢游,雷打不动。我常自嘲,因为属马,所以我是个“劳碌命”,现在仍然坚持每天去医院上班、看外宾门诊、参加大查房,每年招2~3位博士研究生,每月还要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作2~3次报告。虽然工作十分忙碌,但我感觉自己除了有点重听外,思维一点都不迟钝。
我想,适度运动虽不一定能延寿,但至少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痛。当然,运动也要适度,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过度运动会适得其反。
“吞云吐雾”,害人害己
邱蔚六
专家简介
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主任。邱院士从事医教研工作50余年,擅长颌面部肿瘤外科、口腔颌面整复外科与颞下颌关节外科,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控烟公约承诺签约国,我国卫生部于2012年5月发布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白皮书,这是我国进一步加强控烟力度的一个明确信号。
烟草被认为是世界性的公害之一。多年的研究早已证明:嗜用烟草对癌症、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均有显著影响,且在被动吸烟(亦称“二手烟”)人群中,也会产生同样严重的影响,甚至殃及下一代。
近来,社会各界对“烟草院士”,以及“烟草减毒”研究成果能否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讨论和争议,反映了我国各界对控烟的认识并非完全趋于一致。实际上,尽管国内外都有关于所谓的烟草降毒或减毒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并未证明其有效性。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工作的医生,我想以头颈部癌为例,谈谈烟草的危害。
烟草的种类很多,无论是烟斗、雪茄、香(纸)烟,嚼烟(含槟榔),还是所谓“无烟烟草”的鼻烟(snuff)等,均被证明有致癌作用,是引发口腔癌、咽癌(主要是口咽与下咽癌)、喉癌等头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美国及我国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指出:吸烟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2~3.4倍,咽癌是14.1倍,喉癌是6.1~20倍。而咀嚼烟叶或槟榔,是导致口腔癌,特别是颊黏膜癌和舌癌的最高危因素。在我国台湾地区,口腔癌目前已上升至全身恶性肿瘤构成比的第4位,“拒绝槟榔”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下图)。美国的资料也指出,即使是经鼻吸入的无烟烟草,同样会导致颊黏膜癌与牙龈癌的高发。
笔者在台北所拍摄的抗口腔癌宣传资料
相关研究还指出:上述癌症的发生随着嗜烟的起始年龄、持续时间、吸入量,以及是否伴饮酒有关。嗜烟起始年龄越早、年限越长、吸烟量越大,以及伴有大量饮酒者,发生上述癌症的危险性越大,比例越高。例如:烟龄超过20年,每日吸烟≥20支者,口腔及咽癌的发生率为非吸烟者的2.83~3.13倍,如伴有大量饮酒,则发生癌症的风险可上升至5.9~9.1倍。
有幸的是,研究也同时证明:戒烟可以明显降低上述癌症的发生,且戒烟越早,年份越长,效果越好。与持续吸烟者比较,戒烟10年后口腔和咽癌的发癌危险度可从原8.36倍下降为1.62倍;喉癌的危险度也可从原来的4.6倍下降到1.2倍。
谚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烟草就是架在人类健康上的一把屠刀。为了健康,不嗜烟者千万不要沾染这个坏习惯;烟民则应“放下屠刀”,立即戒烟,越早越好!
过度饮酒,“遍体鳞伤”
缪晓辉
专家简介
缪晓辉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缪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在各种内科常见疾病、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经验。
酒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调节气氛、增添喜庆、消除烦恼,有时还能显示高雅,也是“外交”之必须。然而,酒真不是个“好东西”。酒后驾车,易发生交通事故,危害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醉酒闹事,不仅有失体面、扰乱公共秩序,还有可能违法乱纪;因劝酒斗酒导致弃杯摔碗、拳脚相加、朋友失和者,屡见不鲜;嗜酒如命,有家不归,囊中空空,最终妻离子散者,亦并非罕见。更为严重的是,因长期、大量饮酒严重损害健康,并最终不治身亡的,绝非寥寥!
酒精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伤皮(酒精性红斑)、伤肌(酒精性肌病)、伤骨(酒精性骨痛)、伤胃(上消化道出血)、伤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糖尿病)、伤肝(酒精性肝病)、伤心(酒精性心肌病、脚气病性心脏病)、伤脑(酒精性脑梗死)、伤胎(胎儿酒精综合征)。最常见的、与饮酒相关的疾病是酒精性肝病。在我国,酒精性肝病(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世纪初,南方及中西部省份成人群体中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为4.3%~6.5%。在各种肝硬化中,酒精性肝硬化占24%。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亦可发生肝癌。 有人说,适量饮酒对身体有益,这其实是有争议的,迄今为止全球研究还没有给出定论。还有人说,适量饮用葡萄酒对心血管有“软化”作用,这可能有夸大其词之嫌,因为酒精的负面作用与其微量抗氧化(来自葡萄)的正面效应可能相抵。总之,饮酒,尤其是过度饮酒对身体一定是有害无益的。
至于“不得已喝酒”,这纯属借口。笔者从医30年,做医院行政管理工作11年,几乎没有因为“大场面”或“大人物”的存在而不得已过度喝酒。若想通过豪饮“自残”博得青睐或赏识,我宁可放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杯中之酒都是喝酒者自己灌进胃里的。有些人劝酒的能力很强,他们会很令人惊叹地搬来各种闻所未闻的“邪门歪理”劝人喝酒,这很无聊;有些人喜欢通过显示其酒量与人一比高低,这在酒场上并不少见,但难免低俗;有些人纯属缺乏自控能力,逢酒必喝、逢喝必醉。实际上,劝酒也好,被劝酒也罢,一切都是可控的,关键还在于自制力和对酒精危害性的认识。放任者,最终还是自己倒霉。
在本次调查中,过度饮酒、劝酒和斗酒排名第三,其危害性已如前述。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想要消除这种陋习,既要通过科普宣传,让人们了解到酒精的综合危害性,提高全民的认识水平,更需要持不良习惯者在清醒状态下不断反思,而不仅仅是醉酒后的一时后悔,千万不要等到“肝硬如石、面如涂腊”时再追悔莫及!要知道,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绝对不能与酒精和喝酒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暴饮暴食,能量过剩“麻烦多”
王 枫
专家简介
王枫
第四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食品科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素作用的分子机制。
暴饮暴食是指在短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喝大量的水或饮料等,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和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通常,暴饮暴食常见于以下5种情况:一是在食物短缺的年代,许多人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当遇到大量食物的时候,就会出现暴饮暴食,一次摄入大量食物,很怕失去这个能吃饱的机会。二是许多青少年在看到自己喜爱的食物时,经常会暴饮暴食。三是在家人、朋友聚会时,容易出现暴饮暴食。四是生活无规律的年轻人,经常会出现“三天不吃饭,一顿管三天”的现象。五是部分人在情绪不好时(特别是女性),喜欢通过吃大量食物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暴饮暴食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多方面的。首先,经常暴饮暴食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胃痛、胃胀、腹泻或便秘、呕吐等不适症状。其次,长期暴饮暴食会导致肥胖,进而诱发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第三,暴饮暴食后会出现头昏脑胀、精神恍惚,影响工作效率。第四,暴饮暴食还会诱发多种疾病,如胃穿孔、胃出血、胆囊炎、胰腺炎、心脏病、酒精性肝病等。
西方人认为,贪吃是一种罪孽,这是很有道理的。在食物日益丰富的今天,已不存在食物短缺的情况,大家在饮食上一定要有节制。由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六条规定: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要避免暴饮暴食,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每顿饭都吃,每顿都不要吃太多,要“吃饱”,但不要“吃撑”。
2. 在同学、朋友、家人聚会或过节时,多交流,“少动筷”。
3. 不要经常吃自助餐或火锅,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吃得过多。
4. 如果情绪不佳,不要拿食物当“撒气筒”,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如锻炼、逛街、找朋友倾诉等。
5. 如果某顿饭做多了,不要为了“节约”而强迫自己把所有食物吃完。节约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以健康为代价而节约,则是自虐。
吃太咸,血管“拉警报”
郭冀珍
专家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主任。郭教授在高血压的鉴别诊断、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并发脑、肾损害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我国居民普遍存在钠盐摄入量过多(口味重、吃得咸)的问题,每天的摄盐量平均为12克,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每天摄盐量少于5克的标准相差甚远。多项研究发现:钠盐摄入与血压水平呈线性正比关系;钠盐摄入少,高血压患病率低,反之亦然。同时,过多钠盐摄入除了会导致血压升高外,还会直接破坏血管壁,诱发动脉硬化和中风。相关研究发现,即使是没有高血压的人,若长期大量嗜盐,也容易发生中风。
有人担心,吃得太淡(摄钠量过低)会没有力气工作。实际上,每人每天摄盐量只要不少于3克,就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中国人的饮食特点除高钠外,还普遍存在低钾。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每天摄钾量仅为1.89克,远远少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天摄入4.7克钾的标准。钠和钾是一对常量元素,分别分布于细胞外和细胞内,互相制约,钾可以缓冲钠盐升高血压的作用,并对脑血管有保护作用。为改变饮食中“高钠低钾”的现状,大家应在限盐的同时,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水果(如香蕉、橙、柿子、番茄、黄瓜、梨等)、深绿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芹菜、苋菜等)、豆类、菌菇类、鱼虾类,以及土豆中均富含钾元素。另外,还可以选用“高钾低钠盐”(含65%氯化钠、25%氯化钾、10%的硫酸镁)来代替精制盐。氯化钾也是一种盐类,低钠盐的咸味与普通精制盐的咸味相差无几。
生活无规律,健康“亮黄灯”
张金哲
专家简介
张金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张金哲院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我国的小儿外科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所谓规律,就是“定时”的活动。新生儿的生活规律反映生理活动,也叫“生物本能”。成人的生活规律反映社会人际交流活动,也叫“社会习惯”。比如,新生儿胃排空时间为3小时,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是生物本能。成人每天几点钟起床、何时吃三顿饭、几点睡觉,基本上都是定时的,不用看表,不需提示,到时就饿,到时就困,到时就醒,即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符合生理要求,也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要求。可以说,生活习惯是长期克服应激反应而形成的。实际上,从新生儿的生理规律转变为成人的社会规律并非“情愿”,而是一个“被迫忍受”的过程。大家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曾有多少次不愿按时吃饭、早晨不愿起床上学、反抗妈妈催促大便?又有多少次因反抗与忍受引起面红耳赤?“面红耳赤”是“应激反应”的神经血管表现,说明这种“转变”干扰了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当然,人体的这种“应激反应”能很快恢复常态。
成年人改变生活习惯,相当于再次引起“应激反应”,会令人感到“不适应”或“水土不服”。比如,从美国乘飞机回中国,需要“倒时差”,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生活规律被暂时破坏时,人体会作出相应调节,一般不会引发不可逆的损害。但若这种“破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器官功能的不可恢复性损害。比如,偶尔的三餐不规律,不会引发疾病,但若三餐长期不规律,则容易引发胃炎、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偶尔熬夜对健康损害不大,但长期缺乏睡眠,则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我是急诊第一线的“小医生”,作息时间不固定,常常因为做手术而耽误了吃饭,又饿又紧张,久而久之便患上了消化性溃疡,之后还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这是外科医生的常见职业病。
为了保障健康,大家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尽量严格遵循。我今年已92岁,虽工作日程满满,周一、周四门诊,周二、周五病房,周三为科研日(指导、改稿),还要开会、讲课、写书,但每天生活有序,每周、每月、每年都有计划,吃喝拉撒睡,每天都有定时。不吸烟、不喝酒(应酬最多一杯)。天天维持生活规律,就能保持头脑清醒、身体健康。我一直认为,昨天可以做的事,今天能做,明天当然也能做。只要健康,永远都能工作。
特别提醒:好习惯应从小培养
儿童时期是人的“生长期”,器官活动规律容易建立,也容易改变。只要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自然就能养成良好的规律与习惯。反之,若家长不注意,或自身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则孩子也可能养成不良规律与习惯。前者俗称“好习惯”,后者俗称“坏毛病”。坏毛病常为社会所不容,迟早要改,且年龄越大,越难改。如前所述,改变习惯的过程是人体的应激反应过程,过多的应激反应必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损害。因此,家长应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其好的习惯,从小打下一个稳定的健康基础。
滥用抗生素,危机重重
陈东生 韩勇
专家简介
陈东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药师、教授、药学教研室主任、药剂科主任,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制剂活性成分与机制研究,生物药物的研究,以及临床药学。
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约1/2的儿童一旦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就整个国家而言,约50%的人在生病时使用抗生素,而事实上可能只有25%的人真正需要。在我国,大部分抗生素的滥用源于未经医生处方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
一般地说,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细菌耐药。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耐药菌株产生速度过快,人类研制1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2年,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②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损伤听神经及肾脏,引起耳鸣、耳聋及肾功能衰竭。③过敏反应。很多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药疹、药物热等,最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④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含有一定量的正常有益菌群,有益菌群能平衡、制约某些有害菌群的滋生。由于抗生素不能识别有益和有害菌群,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正常菌群被破坏了,有害菌就会过度繁殖,从而导致“二重感染”。
一般地说,大众滥用抗生素主要体现在选择药物错误、用药方法不当、药物联用不合理等方面,常见误区有以下5种:
1. 抗生素=消炎药。许多人认为,只要有炎症,就需要使用抗生素。事实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和部分病原菌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感冒、流感、麻疹、腮腺炎等炎症无效。
2. 价格贵的抗生素疗效好。实际上,药物的抗菌效力与价格并不成正比。比如,价格低廉的红霉素对军团菌和支原体相当敏感,而价格昂贵的三代头孢菌素对这些细菌的疗效则不如红霉素。
3. 频繁换药。许多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发现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便急着换用其他抗生素,或者加用另一种抗生素。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对急性感染而言,抗生素一般要用3~5天才能起效。
4. 不遵医嘱用药。许多人在服用抗生素时,喜欢“用用停停”,一见病情缓解,就自作主张地减少药量或者停药。殊不知,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在体内的有效血药浓度,若血药浓度不够,非但不能有效杀死体内的致病菌,反而会使残留致病菌重新繁殖壮大,并产生耐药性。因此,使用抗生素应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5. 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有些人误以为,当周围有人咳嗽、发热时,吃些抗生素可以预防被传染。其实,这么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得不偿失。
不渴也喝水,不做“饮料控”
郭冀珍 王 枫
水、氧和日光则被称为三大天然营养素,人体对水的依赖仅次于氧气。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养成经常饮水的好习惯,总是要等到口渴时,才想到喝水。实际上,“口渴”意味着人体失水已达体重的2%。而当人体缺水2%时,人的精力就会下降20%。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大脑口渴感受中枢反应较迟钝,对口渴不敏感。若不主动饮水,等感到口渴时,失水程度往往已经超过2%,很容易因血液黏稠度过高而导致血栓形成。 人体内的水主要来源于3个途径——饮水、食物中含的水和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水(如碳水化物代谢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一般地说,健康成年人每天约需2500毫升水,天气较热的时候,需水量会多一些。除去食物和代谢产生的水,成年人每天所需的饮水量至少应该在1200毫升以上。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有助于清除体内一夜形成的垃圾,湿润干燥的胃肠,及时补充水分;午饭前半小时喝一杯水,有助于胃肠接受食物;睡前喝一杯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此三杯水,乃养生保健之必须。
对人体而言,白开水是最好的,胜过所有饮料。当然,在某些特殊环境下,适当喝一些饮料也是可以的。比如,乳饮料和纯果汁含有一定的营养素,适当饮用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部分运动型饮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运动或者出汗后饮用,可以补充消耗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过,长期喝饮料,或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因为饮料在提供水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身体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大多数饮料都含有色素、糖和香精,有些还含有防腐剂等,营养价值低,长期、大量饮用(特别是含糖高的饮料)会造成体内能量过剩。
因此,在能够喝到白开水的情况下,首选白开水。当情况不允许、无法获得白开水时,可酌情饮用能量低的饮料。喝完饮料后,最好及时用清水漱口。饮料瓶盖打开后,若没有冷藏条件,最好一次喝完;即使有冷藏条件,也不宜储存太长时间,以免微生物繁殖。
三餐巧分配,早餐最重要
高 键
专家简介
高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营养学会理事、营养学博士,擅长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营养保健、营养健康指导和营养教育。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往往会忽视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经常是“早餐省一顿、午餐混一顿、晚餐酒肉饱、夜间还加餐”。长此以往,对健康极为不利。
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餐,直接关系到营养摄入、健康状况,以及工作和学习效率。通常,上午是人们工作或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时间段,需要更多、更丰富的营养补充。如果不吃早餐,能量及其他营养素的供给不足,会降低工作或学习效率。午餐在一日三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上午的紧张工作或学习后,从早餐获得的能量和营养素被不断消耗,需要及时补充,以便为下午的工作或学习提供能量。草率马虎的午餐会使本来就疲惫不堪的身体更加透支。晚餐过于丰盛,或在睡前吃夜宵,摄入的能量没有被消耗,会转变为脂肪储存以来。久而久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便会“不请自来”。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充足、均衡营养摄入的前提。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遵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清淡并要早”的原则。进餐时应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应该是最好的一餐。早餐的英文为“Breakfast”,直译过来就是“打破禁食”,形象地解释了早餐的含义:打破长达12~14小时的禁食。人体必须通过早餐补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让经过长时间禁食的机体再次恢复活力。良好的早餐对达到营养平衡,充分发挥大脑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胆石症、胃炎、胃溃疡,甚至减肥,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顿好的早餐应该有四类食物:粮谷类、肉蛋类(肉、鱼、蛋)、奶类(牛奶、酸奶或豆浆)和蔬果类(蔬菜和水果)。如果4种食物都有,可看作是营养均衡的早餐;如果有3类食物,可算作合格。如果只有2类食物或是更少,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素缺乏的问题。中国人的早餐,一般粮谷类和肉类可以保证,奶制品比较缺乏,蔬菜和水果更少。其实,每天早上花一点时间全家人分食1~2个水果,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如果实在没时间,也可以把水果带上,早上九、十点钟当加餐吃。
摆脱不良情绪,心态平和很关键
沈稚舟
专家简介
沈稚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历任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等职,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医学论著120余篇,综述讲座200余篇,医学科普文章及随笔300余篇。
人生活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除自然属性外,更是一个社会人和心理人。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相互作用、充分交流,进而相互影响。纷繁世界、茫茫世事、人间恩怨、事业沉浮,无不牵动和作用于人的心智和神经。以何种心态、哪种情势做人、接物、世处,不仅关系到办事效率、人生成败,同时也会对人的心情和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众所周知,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中,“不善于管理情绪,遇事急躁易怒”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平心而言,谁没有急躁过,没有怒发冲冠过?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和减轻不必要的急躁和发怒,一旦发怒了,又该如何尽快化解和平静下来,以免妨碍判断、恶化事态、影响健康。
因心理障碍引发的躯体疾病,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疾病”。同时,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也往往参与其中。可以说,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境界,一种财富,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健康。
有人说,我也知道遇事要冷静、理智,妥善解决,但常常很难控制自己。我想,如果大家能从提高思想境界、转变行为方式入手,多学一些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技巧,心态一定会渐渐好起来,正所谓“思要宁静致远,行宜从容优雅”。
首先,遇事急躁易怒常与思想境界有关。大凡思想境界高尚者,常“对已严,待人宽”,能客观、正确地对事和对人,所谓“有容乃大,有智者顺”。思想富有、物欲不高者,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少有怨天尤人和患得患失,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急躁易怒的源头。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名利、物欲者,自然有摆脱不了的烦恼和急躁。
其次,善于管理情绪也是人的一种能力。“急躁”常常是“无能”的“同义词”,“发怒”更是一种失态。遇事急躁易怒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把本来并不复杂的事情复杂化。在处理人与事的矛盾时,是需要一点艺术和技巧的,宜多倾听、多思考、多沟通,多找自身原因、多换位思考、善待对方、少些功利。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三个字:慢、冷、思。慢,就是要放慢节奏,让双方有反思和回味的时间;冷,就是给“发热”的脑袋“降温”,让思维回复常态;思,就是要多思考、多沟通,所谓“曲径通幽处,多思出智慧”。 在我看来,保持心境平和,淡泊自然,遇事慢处理,降低预期目标,并非无所作为、缺乏进取性的表现,而是为对复杂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一种主动性守望和矜持。得之不喜不骄,失之不忧不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平衡膳食,重在“控总量、调结构”
王陇德 高键
专家简介
王陇德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院士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并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和科普专著,广泛传播健康科学知识。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饮食的结构和数量,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蔬菜摄入量明显偏少,每天摄入的能量大大超过身体代谢所需,多余的能量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超重与肥胖人口迅速增加。总体而言,对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干预,重点在于“控总量,调结构”。
1. 调整进食顺序,水果饭前吃
进餐时,先吃低能量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再吃高能量食物,如肉类等,有助于总能量的控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有“饭后吃水果”的习惯。殊不知,饭后吃水果相当于在吃饱或吃得过饱的基础上,再添加食物,非常容易导致总能量“超标”。
2. “天天五蔬果”,食物多样化
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特别推荐植物性食物的摄入,提出了“天天五蔬果”(Five per Day)的口号,即每天争取吃够5种水果和5种蔬菜。
由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故每日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并适当搭配。偏食、挑食容易造成营养摄入失衡,导致某些重要营养素缺乏,进而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偏食、挑食,则会对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而言,食物种类越多,越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能做到食物多样化,就无需额外服用膳食补充剂或保健品,食物是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最好补充剂。与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远优于前者,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
3. 少吃肉、少放油
很多人都知道,肉类是高能量食物。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油脂类的能量更高。中国的传统烹饪方法以煎、炸、炒为主,群众的普遍观念是“油少了,菜不香”。同时,我国民众对植物油的认识存在误区,也是导致脂肪过量摄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人认为,肉类吃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而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多吃点无妨。其实,植物油与动物油所提供的热能完全相同。植物油比相同重量的猪肉提供的热能高出一倍多,是水果的近20倍,蔬菜的40多倍。有专家做过测算,一个人如果每天多摄入5 克( 1/10 两) 油而没有被消耗掉,10年后体重将增加10千克,平均每年增加1千克。
高键:每天吃多少,牢记7组数字
1.250~400克粮谷类食物(其中应包括50克~100克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
2.300~500克蔬菜(其中一半应为绿叶蔬菜)
3.200~400克水果(最好每天2~3种)
4.150~200克动物性食物(包括禽畜肉、鱼虾、蛋类)
5. 300克奶及奶制品
6.30~50克豆制品及坚果。
7. 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5克以下,尽量选择炖、焖、煲、水煮、清蒸、凉拌等烹饪方式,少开油锅。
为减少家庭烹调油的使用量,大家可将全家每天应该食用的烹调油倒入量具内,炒菜用油均从该量具内取用,以帮助逐步养成少油烹调的习惯。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如果每天在家里吃早餐和晚餐,周末也在家吃饭,一个月用2千克油比较合适。超市里常见的2升一桶的烹调油,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最多用一桶。家庭主妇们可以记录一下自家一桶烹调油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用完的时间,大致估计每日烹调油的用量。
定期体检,健康隐患“早发现”
李宏军
专家简介
李宏军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泌尿外科医学博士、男科学博士后。李教授从事男科学临床工作23年,在男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主编科普专著十余部,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对衣食住行均十分在意。然而,很多人对“定期体检”却并不怎么重视,觉得自己“身体好,没必要体检”的人有之,认为“体检浪费钱,查不出什么问题”的,更是大有人在。本次新浪网的调查结果,也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体检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超过半数的网友表示自己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实际上,定期体检能够帮助发现许多没有症状、不易被察觉的健康隐患,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某些肿瘤等。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得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病以后不知道,以至于小病熬成大病,乃至不治之症。以肿瘤为例,如果能够早发现、早切除,预后很好。但如果发现得太晚,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结果将是致命的。
在进行健康体检时,大家应首先选择那些基础的、必要的项目,许多疾病通过简单的检查,如叩诊、听诊、直肠指检,血、尿、粪等常规检查,就能明确诊断,不必追求所谓的“豪华套餐”,或者最先进的诊断技术。
由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年龄差异,故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检项目和体检间隔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学龄前儿童,小学、中学及大学生,主要关注发育问题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宜按照国家规定预防接种和定期体检,尤其要重视入学体检。二三十岁人群身体状况较好,每2年体检一次即可。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许多慢性疾病会逐渐“找上门来”,宜每年体检一次,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并加以有效防治。
珍惜生命,请系好安全带
缪晓辉
据媒体报道,2012年5月10日下午,从广州飞往上海的一架南航客机在起飞后半小时,因强气流干扰上演了10秒钟内“自由落体”的惊魂一幕,包括乘客和空姐在内的8人受伤,其中一名未系安全带的女乘客,瞬间被“抛向”飞机舱顶,又瞬间以头部“落地”,导致头部受伤和右前臂骨折。无独有偶,12天后,温州发生一起车祸,坐在副驾驶室和后排的两名未系安全带的乘客在两车相撞时被抛出车外,一人重伤昏迷不醒,而系了安全带的出租车司机则毫发未损。
交通事故有时可能难以避免,但一根小小的安全带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甚至避免伤害和死亡。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万名驾驶者因为使用安全带而保住性命;在欧洲,使用安全带每年平均可挽救5500条性命。汽车事故调查表明,如果系了安全带,在发生正面撞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57%;侧面撞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44%;翻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 80%!我国公安部早在1992年就颁布了通告,规定小客车驾驶人和前排座乘车人必须使用安全带。而某项调查却显示,我国90%的驾乘人员没有自觉系安全带的意识和习惯。
说来惭愧,笔者就有驾车时不系安全带的不良习惯,自我剖析原因,大概有以下3点:第一,没有重视,也没有意识到“安全带保安全”的作用,认为自己开车已经10年有余,从来没有发生过严重撞车的事故,犯不着大惊小怪。这其实完全是侥幸心理作祟,一旦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系安全带者就是受益者,而没有系安全带者,就很可能成为受害者。第二,嫌麻烦。短途旅行或在市内开车时,总觉得系安全带很麻烦,且认为车速有限,即使发生事故,也不会很严重;长途旅行时,尤其是夏天或穿衣较多的冬天,一根带子勒在胸前,常感觉很不舒服。其实想想,与严重事故的致伤和致死率相比,这点不舒服何足挂齿!第三,法律意识薄弱。实际上,为保障公民安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条早已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开车、乘车或乘飞机时系上安全带,是一种好习惯,也是守法的表现,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从写完这篇稿子之日起,我开始系安全带,那么您呢?
网络时代,别“坐失健康”
李宏军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原来需要“跑腿”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坐”享其成。与此同时,网络还“造就”了一大批整天生活在虚幻世界里,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的宅男、宅女们。很多人都知道,长时间上网会导致视力下降、视疲劳、颈肩腰背酸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身体疾病,也会导致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但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网虫们”还容易遭遇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损害性健康。整天坐在电脑前上网,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男性的前列腺和女性的盆腔脏器,诱发前列腺炎,会阴局部皮肤炎症、皮疹、瘙痒等问题,还会使性器官的感觉灵敏度减退、反应迟钝,直接影响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男性。
明智的男人应该知道孰轻孰重。为了前列腺的健康,对娱乐方式要精挑细选,“网络依赖”显然是应该首先被淘汰掉的。经常起身走一走、动一动,做做室内保健操,或借机会“方便”一下,对健康都大有裨益。已经患有前列腺疾病者,则更不宜久坐,每隔40分钟应起身活动一次。
在外无度吃喝,伤身又伤情
缪晓辉
据观察,有3类人喜欢或不得不经常在外吃喝。一类是年轻人,他们常懒得自己在家里做饭,觉得餐前餐后劳碌太多,又累又乏味;第二类是因“工作需要”不能不在外应酬的人,实属“身不由己”;第三类是一些小富人,有点钱,或摆阔气,或喜交友,或闹气氛。
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我倒是在大上海见过无人用餐的“凄凉”情景。某天晚上,我的几个同事为我去北京解放军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饯行,在虹口区某餐馆吃饭。能容纳几十桌的偌大餐厅,只有我们一桌人在“壮烈用餐”。当然,那是特殊时期,人们普遍担忧被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典”病毒感染,不敢在外用餐。不过,这也恰恰印证了本文的命题:在外就餐有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容易被各种潜在的病原菌感染。冬季寒冷,出门容易着凉;春季多发呼吸道传染病,易被感染;夏季气温高,食物易变质,细菌性食物中毒经常发生;秋季病毒性腹泻病增多,吃喝间更易传播。可见,过度、频繁地在外用餐,在哪个季节都无安全可言。同时,餐馆里人多,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人员构成复杂,且空气不流通,适合细菌滋生,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患各种慢性疾病)者、老年人和婴幼儿,应主动规避风险,少去餐馆用餐为好。
第二个风险是增加“摄毒”的机会。与自家饭菜比较,在外吃饭摄入地沟油、残留农药、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机会要多得多。同时,男性朋友在外就餐难免饮酒,女性朋友则常会饮用各种含有防腐剂和色素的饮料,以上皆有风险。
第三个风险是容易暴饮暴食。大家不妨想一想,若在家里就餐,一家3~5口人,少则三菜一汤,多则五菜一汤,外加米饭或面食,一般20分钟左右“搞定”一顿饭,发生暴饮暴食的机会较小。若在外就餐,尤其是经常在外就餐,那情形就不同了。边聊、边喝、边吃,不知不觉吃进肚里的,都是大荤大油。长久如此,怎能不营养过剩、不大腹便便?各种营养过剩病怎能不伴随而至?
最后一个风险,则是可能导致亲情的淡漠甚至丧失。试想,如果一个人每周有5天,甚至更多时间在外应酬,回到家中已经深夜,孩子已熟睡,妻子或丈夫在静静等候。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没时间过问孩子的作业、成绩和成长情况,没时间与孩子、家人谈心交流,父母子女亲情和夫妻感情怎样维系长久?
当然,笔者并不反对举家偶尔在外小酌,也不反对因为工作关系或招待亲朋好友偶尔相聚吃喝。本文谈的风险,主要针对那些无度在外吃喝者。无度吃喝,不仅伤身伤情,也无品位,应适可而止。
专家箴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的“损寿”占38%,大家不能不引起重视。总的原则是,坏习惯有什么、改什么;改得早、收效早;满不在乎,要吃大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副教授顾宇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坏习惯日积月累,给健康埋下隐患!除不良生活习惯外,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有些人纠结于无法改变的细枝末节,或担心害怕,或焦虑不安,或悲伤忧郁,或怨天尤人,最终造成躯体不适、免疫力受损,甚至罹患癌症。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努力做好做得到的,放下力不从心的,永远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副教授郭跃武:所谓“积重难返”,很多人明知不良习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却还是沉溺于中而难以自拨。因此,改变不良习惯光有认知还不行,关键要有恒心和毅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教授于世英:现代人之所以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除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外,最大的祸根在于缺乏约束和顾忌的“好吃懒做”和“贪图享乐”。
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教授卢洪洲:伟大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实际上,习惯不但能决定命运,还决定了健康。日常习惯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个坏习惯带给健康的影响可能在短期内不会表现出来,但经过日积月累,量变终究将导致质变,健康的巨石会被一个个坏习惯风化、瓦解,最后导致崩塌。一个小小的习惯可能会为我们的健康加分,也可能会拖了健康的后腿。让我们认识改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为健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