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提高对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水平,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质量。针对幼儿在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的特点和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我们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户外游戏活动和科学区角活动为突破口,采取以下的策略方法,对幼儿的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指导,提高了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 抓住偶然的教育契机,在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存在许多科学活动,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偶发性科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偶然发生或出现的有教育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抓住偶然的教育契机,及时组织、指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探索,使偶然的机会成为必然的教育途径。偶发性科学活动的产生以幼儿生活情境为转移,以幼儿兴趣为基础,具有突发性、兴趣性、个性化等多种特点。做好随机教育是提高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质量最有效的保证。
注意以积极、理解的态度引导幼儿深入探究
幼儿对自然界的方方面面都可能表现出好奇,表现出“幼稚”“大惊小怪”“不知道脏、险”,还表现出易受成人特别是教师影响的特点。因此,教师只有以积极、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才能使其探究活动得以深入进行。例如,晨间活动时幼儿利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当幼儿发现温度计显示的数字发生变化(由16度变成17度)后,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升高了1度?怎样才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或下降?”幼儿在不断质疑、猜想、实验的过程中,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个别化原则,进行分类指导
偶发性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个别性,对于多数幼儿都不理解而且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可以生成针对全班幼儿的集体教育活动,对于一些个别幼儿的特殊问题要给予个别指导。例如,在蔬菜宝贝主题活动中,小旭和伊诺等几个女孩子对蔬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们提议咱班也种几样蔬菜。阳台的场地比较狭小,不适宜进行集体活动。于是,教师引导小旭和伊诺等几个女孩子组成了种植兴趣小组开展种植活动。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做各种种植试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帮助幼儿积累感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幼儿逐步习得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可以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建议,但活动本身并不需要教师过多介入。例如,玩雪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如雪是蓬蓬松松的、凉凉的,雪遇热后会变成水等;還帮助幼儿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玩雪时很冷,我们如何保护自己?要观察小雪花,看不清怎么办?要堆雪人,没有工具怎么办等等。
2. 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
科学教育应关注与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问题,这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依据。将幼儿所亲历的事物中所产生的问题作为科学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探究。
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灯不亮了,瓶盖打不开了……其实,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在树叶创意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问题:大家收集来的树叶如果没有及时利用,它们就干了,一碰就碎,或者因干枯收缩而变形,就没法再用了。教师及时引导幼儿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保存小树叶?活动中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交流,并大胆进行尝试验证。最后,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延长了小树叶的保存时间。
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确定适宜的探究内容
考虑到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探究的难易程度和探究内容的可行性,需要教师关注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设计探究主题。例如,活动“雾霾来了怎么办”,起始于幼儿的疑问:“雾霾天我们如何保护自己?”教师能引导幼儿调查雾霾成因,探讨防治雾霾、净化空气的方法,制作展板宣传环保策略等。
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在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能充分展现个性,发挥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1. 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释放童趣,同时,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谈话交流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幼儿感知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形态、与人类的关系,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激发幼儿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简单的,我们带孩子在草坪上放风筝,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就可以感受认识风向、风力等科学知识。
2. 在户外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户外种植过程中不仅有植物,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蝴蝶、蜗牛等小动物,以及土壤、水、阳光等物质环境,更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每个幼儿都可以亲自播种、收获,陪伴植物生长,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例如,有一次菜青虫光临了我们班种植的萝卜苗,这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萝卜苗哪里去了?”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探寻,终于发现了肇事的菜青虫。接着他们继续探索“菜青虫从哪里来”,进而探究了菜青虫的一生。
3.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适宜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和指导策略能够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的行为,如发现幼儿用1~2种材料组合玩,可以用语言激励幼儿:“你真棒,想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新玩法,再试试,利用更多的材料,一定能有更多玩法的。”。不仅肯定了幼儿的行为,还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探索。例如,玩“踩影子”游戏时,家铭总也踩不到子轩的影子。家铭在游戏中探索发现:我们只有跑到小伙伴的影子的方向才能踩到他的影子。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了影子产生的秘密,了解了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区角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 在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教师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应物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又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例如,在榨果汁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旋转按压式、长柄按压式两种不同样式的榨汁机,还提供了烧杯、记录表等活动材料,通过多样性、多层次、探究性材料的投放,物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使得珊珊和泽智能够在榨果汁活动中不断探索,最终发现了哪种工具榨汁快。
其次,教师要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操作情況,耐心观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水平,以积极的方式回应、支持幼儿。例如,当孩子们发现汽车在下坡路上往前跑得快时,教师用“路面的坡度不同时,汽车跑得一样快吗”这个问题引发孩子继续探索。孩子们很快有了新发现:坡度越大,小车向下跑得越快。
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及时与同伴分享交流。鼓励科学活动中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彼此分享经验,促进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幼儿及时梳理相关的知识经验,及时反思自己的科学探究经历,增强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宇彬和小杰到科学区玩树叶,他们一边拿着放大镜对着一片片树叶仔细地观察着,一边交流彼此的新发现,“每片树叶上都有叶脉和叶柄”“竹叶的叶脉是平行线”……
2. 在自然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明确自然角的核心教育价值,适宜引导幼儿的探究活动。自然角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幼儿了解和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的多样性、生命体的特征、生命体的周期性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和对环境的依赖。例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种在酸奶罐里的黄瓜苗,并且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现在的小苗和原来一样吗?它以后还会怎么样呢?如果它长大后还继续住在这个酸奶罐中感觉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安置我们的小黄瓜苗?”观察和讨论调动了幼儿的原有经验,引发幼儿给植物搬新家的愿望,并使幼儿从中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植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其次,引导幼儿参与自然角的环境创设、种植、饲养及管理。自然角的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从选择种植、养殖的对象到对它们的日常管理和照料,都应放手让幼儿去做。在此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幼儿可以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幼儿看到绣球的叶子蔫了,能及时地给它浇水。教师又引导幼儿通过实验研究绣球需要几天浇一次水,了解绣球的生活习性。后来通过对比实验,孩子们发现不同的植物需要浇水的间隔时间是不一样的,以后再给花浇水时,要尊重植物的个体差异,按需给不同的植物浇水,从而科学地照料自然角的植物。
最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在自然角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和验证,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小兔子的食性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实验、记录小兔究竟吃哪些食物,并且适时引导幼儿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实践证明,安全的心理氛围是开展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应抓住偶然的教育契机,让幼儿面对自己真实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在户外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户外游戏活动中蕴含的科学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积极探究;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并提供适宜的结构化材料来物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注:该文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毕业生于淑凤的毕业论文《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及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的部分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 抓住偶然的教育契机,在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存在许多科学活动,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偶发性科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偶然发生或出现的有教育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抓住偶然的教育契机,及时组织、指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探索,使偶然的机会成为必然的教育途径。偶发性科学活动的产生以幼儿生活情境为转移,以幼儿兴趣为基础,具有突发性、兴趣性、个性化等多种特点。做好随机教育是提高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质量最有效的保证。
注意以积极、理解的态度引导幼儿深入探究
幼儿对自然界的方方面面都可能表现出好奇,表现出“幼稚”“大惊小怪”“不知道脏、险”,还表现出易受成人特别是教师影响的特点。因此,教师只有以积极、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才能使其探究活动得以深入进行。例如,晨间活动时幼儿利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当幼儿发现温度计显示的数字发生变化(由16度变成17度)后,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升高了1度?怎样才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或下降?”幼儿在不断质疑、猜想、实验的过程中,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个别化原则,进行分类指导
偶发性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个别性,对于多数幼儿都不理解而且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可以生成针对全班幼儿的集体教育活动,对于一些个别幼儿的特殊问题要给予个别指导。例如,在蔬菜宝贝主题活动中,小旭和伊诺等几个女孩子对蔬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们提议咱班也种几样蔬菜。阳台的场地比较狭小,不适宜进行集体活动。于是,教师引导小旭和伊诺等几个女孩子组成了种植兴趣小组开展种植活动。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做各种种植试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帮助幼儿积累感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幼儿逐步习得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可以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建议,但活动本身并不需要教师过多介入。例如,玩雪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如雪是蓬蓬松松的、凉凉的,雪遇热后会变成水等;還帮助幼儿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玩雪时很冷,我们如何保护自己?要观察小雪花,看不清怎么办?要堆雪人,没有工具怎么办等等。
2. 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
科学教育应关注与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问题,这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依据。将幼儿所亲历的事物中所产生的问题作为科学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探究。
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灯不亮了,瓶盖打不开了……其实,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在树叶创意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问题:大家收集来的树叶如果没有及时利用,它们就干了,一碰就碎,或者因干枯收缩而变形,就没法再用了。教师及时引导幼儿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保存小树叶?活动中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交流,并大胆进行尝试验证。最后,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延长了小树叶的保存时间。
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确定适宜的探究内容
考虑到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探究的难易程度和探究内容的可行性,需要教师关注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设计探究主题。例如,活动“雾霾来了怎么办”,起始于幼儿的疑问:“雾霾天我们如何保护自己?”教师能引导幼儿调查雾霾成因,探讨防治雾霾、净化空气的方法,制作展板宣传环保策略等。
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在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能充分展现个性,发挥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1. 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释放童趣,同时,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谈话交流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幼儿感知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形态、与人类的关系,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激发幼儿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简单的,我们带孩子在草坪上放风筝,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就可以感受认识风向、风力等科学知识。
2. 在户外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户外种植过程中不仅有植物,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蝴蝶、蜗牛等小动物,以及土壤、水、阳光等物质环境,更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每个幼儿都可以亲自播种、收获,陪伴植物生长,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例如,有一次菜青虫光临了我们班种植的萝卜苗,这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萝卜苗哪里去了?”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探寻,终于发现了肇事的菜青虫。接着他们继续探索“菜青虫从哪里来”,进而探究了菜青虫的一生。
3.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适宜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和指导策略能够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的行为,如发现幼儿用1~2种材料组合玩,可以用语言激励幼儿:“你真棒,想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新玩法,再试试,利用更多的材料,一定能有更多玩法的。”。不仅肯定了幼儿的行为,还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探索。例如,玩“踩影子”游戏时,家铭总也踩不到子轩的影子。家铭在游戏中探索发现:我们只有跑到小伙伴的影子的方向才能踩到他的影子。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了影子产生的秘密,了解了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区角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 在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教师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应物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又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例如,在榨果汁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旋转按压式、长柄按压式两种不同样式的榨汁机,还提供了烧杯、记录表等活动材料,通过多样性、多层次、探究性材料的投放,物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使得珊珊和泽智能够在榨果汁活动中不断探索,最终发现了哪种工具榨汁快。
其次,教师要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操作情況,耐心观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水平,以积极的方式回应、支持幼儿。例如,当孩子们发现汽车在下坡路上往前跑得快时,教师用“路面的坡度不同时,汽车跑得一样快吗”这个问题引发孩子继续探索。孩子们很快有了新发现:坡度越大,小车向下跑得越快。
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及时与同伴分享交流。鼓励科学活动中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彼此分享经验,促进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幼儿及时梳理相关的知识经验,及时反思自己的科学探究经历,增强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宇彬和小杰到科学区玩树叶,他们一边拿着放大镜对着一片片树叶仔细地观察着,一边交流彼此的新发现,“每片树叶上都有叶脉和叶柄”“竹叶的叶脉是平行线”……
2. 在自然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明确自然角的核心教育价值,适宜引导幼儿的探究活动。自然角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幼儿了解和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的多样性、生命体的特征、生命体的周期性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和对环境的依赖。例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种在酸奶罐里的黄瓜苗,并且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现在的小苗和原来一样吗?它以后还会怎么样呢?如果它长大后还继续住在这个酸奶罐中感觉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安置我们的小黄瓜苗?”观察和讨论调动了幼儿的原有经验,引发幼儿给植物搬新家的愿望,并使幼儿从中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植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其次,引导幼儿参与自然角的环境创设、种植、饲养及管理。自然角的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从选择种植、养殖的对象到对它们的日常管理和照料,都应放手让幼儿去做。在此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幼儿可以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幼儿看到绣球的叶子蔫了,能及时地给它浇水。教师又引导幼儿通过实验研究绣球需要几天浇一次水,了解绣球的生活习性。后来通过对比实验,孩子们发现不同的植物需要浇水的间隔时间是不一样的,以后再给花浇水时,要尊重植物的个体差异,按需给不同的植物浇水,从而科学地照料自然角的植物。
最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在自然角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和验证,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小兔子的食性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实验、记录小兔究竟吃哪些食物,并且适时引导幼儿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实践证明,安全的心理氛围是开展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应抓住偶然的教育契机,让幼儿面对自己真实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在户外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户外游戏活动中蕴含的科学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积极探究;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并提供适宜的结构化材料来物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注:该文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毕业生于淑凤的毕业论文《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及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