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初探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ji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的一种认知过程.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应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性格差异和学生的认知差异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的教学应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以探索自然规律为基础的学科.人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最终应由学生的学习所体现.
   创设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使学生处于有效的数学学习情景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数学既是一门可以单独探索和创造,同时又需要交流与合作的学科;尊重学生和他们的想法以及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发性;筛选课题,使学生能由此产生新的观念并加入和扩展原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导出和证实他们自己的结论;敏锐地察觉并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肯定和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和持续进行数学学习.教师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数学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让学生体会公平、宽容和尊重.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背景,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呈现多样性,教师可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讨论、班级课外活动等形式的活动形成一个心理相容的学生集体,使得集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信任、和睦相处.集体心理相容可保证成员有相似的态度,产生满足感,使成员之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学会宽容、尊重和理解.教师应通过表扬、竞赛等多种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良好学风的班级体,教师是教学环境的创设者与调控者,他应使整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社会互动.
   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推导、归纳出相关数学概念、原理.数学既是一种定理的、抽象的反映客观世界的理论,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对大量的信息作出选择和判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交流信息的有效、简捷的手段.学生的概念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概念的获得过程,它需要一定数量的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先要从一组相同的事例中抽出事物的共性,通过正例、反例弄清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最后上升为思维中的具体.观察和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是形成数学模型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会中的现象或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检验理论观点,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观察、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基础上组织课程,辅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本.它们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数学应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教师在教学前应反复学习,深入研究,掌握其精神实质并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中去.对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发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潜能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应帮助学生增加对环境和对自身的理解,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体验,避免用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课余时间都应用言语或非言语形式与学生交流.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多倾听学生对学习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与学生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提高对自己和学生的活动及言语的敏感性,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的了解来评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用这些记录与以前的记录相比较,并把结果适当地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把自己与其他同学相比较,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其他文献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 命斗争实践中,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吸取古今中外 关于用人问题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用人思想,这就是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有力保障,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是实践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近年来进行的实
我矿副井单双罐改造后,由于主轴有严重的窜轴现象,安装在电机侧编码器的连轴结调节不了窜轴产生的明显振动量,容易造成连轴结损坏,为了避免损坏连接轴,对编码器外壳固定进行了一定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 %,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 %~90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并在1~9年不同学段划分出了具体的子目标体系,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算用结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又是新教材编排的最明显特点.算用结合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不可能形成一种固定、可搬的模式,它既不能不结合,也不能只管结合,如何能让“算”、“用”、“学生”“零”距离地结合,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