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旧动能转换,更多的体现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上。伴随着县域发展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企业、创新创业先行者,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昌乐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写就了昌乐新旧动能的转换路径。
梦金园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特色经济的品牌布局
走进山东梦金园占地百亩的生产基地,似乎让人看到了“遍地黄金”的现实版,2000多名技术工人认真熟练地加工着琳琅满目的金饰品,生产车间一片繁忙,随处可以见到先进的首饰专用生产设备。
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一项“最纯的黄金首饰”吉尼斯记录。梦金园设计制造的纯度高达999.999‰的唐狮系列产品,在自主研发的无焊料焊接专利技术基础上提纯再升华,从精炼、建模、油压、车花到抛光成型,每一个细节都严苛到无以复加,最终促就了这一匠作的诞生,开创了业内新时代。
董事长王忠善介绍,“从原料金到成品,所有的环节都由梦金园自己设计、加工、生产、检验,然后进入销售环节。”梦金园黄金原料来自上海黄金交易所国库1号金,并投入1500多万巨资建立国内领先的黄金检测实验室。在全国众多黄金珠宝饰品加工企业中,梦金园一直以金含量高达999.9‰、高于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产品和零返修率一枝独秀。
企業一直坚持从原料金这个源头开始狠抓产品质量的不懈努力,这是梦金园区别于许多依赖黄金代工企业的珠宝品牌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而999.9‰上升至999.999‰,两个“9”的跨步,也是梦金园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进步。
创始人王忠善是土生土长的昌乐人, 1994年从事珠宝镶嵌和代工,正式进入珠宝行业。见证了昌乐蓝宝石发展史的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昌乐县依托蓝宝石矿产资源而崛起壮大的珠宝产业和配套体系,为黄金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种集聚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形成了完整的黄金加工销售、产品更新、首饰设备研发、珠宝置换保养产业链,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起步较早的梦金园作为其中的龙头企业,20年来自主生产,自创品牌,已经形成了百亿元规模的年生产能力和销售规模。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梦金园一直致力于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企业曾投入几百万应用SAP德国管理系统,现在要打造50% 以上的机械智能。”“浇筑是珠宝行业都在用的技术,但是我们要智能化发展,不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让技术媲美8年的老师傅。”
在经济新常态下,“全球卖、全球买”成为黄金珠宝产业的消费特征,昌乐县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抢抓机遇,提升传统珠宝产业发展水平,推动黄金珠宝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王忠善对此打了个比方:“全国160多家门店明年年底全部安装完ERP 系统。系统会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喜好、首饰是不是要维修清洗等反映到生产前端,倒逼企业转型。大数据分析还可以精准掌握相关销售数据,解决库存积压的难题,有效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比如一个店以前可能需要1000万预算,现在只要500万,企业能降低10个亿的成本,这就是节能减排。”
县长邱旺告诉记者:“五家骨干企业一年加工黄金200吨,按照现在的市值500个亿。昌乐如今已成为全国第二大黄金首饰加工基地,千亿级黄金珠宝加工交易产业已具规模。这个得益于昌乐的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加快黄金珠宝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英轩实业有限公司
“二次创业”与智能驱动
醒目靓丽的橙色,宽敞舒适的驾驶室,一流的性能,技术研发团队历时两年研制的新一代H系列装载机再次打破了很多人对英轩重工“门外汉”的固有思维,原来“年轻”也可以技术老到。
轻工业圈子中的人一定知道“英轩实业”这个名字,1996年白手起家,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柠檬酸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柠檬酸领域内做到极致后,又投资50个亿进军工程机械产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2011年10月份开工建设,1年时间建成了20余万平米的高标准钢结构生产车间和十余万平米的生活服务园区;2012年9月6日,英轩重工第一批装载机和矿用车产品正式下线,意味着英轩重工正式进军工程机械市场。英轩重工3年时间即完成了产品研发、制作、销售、服务等的稳定运营。
“行业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今年市场回暖了,我们走得比较稳”,英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世勇表示:“在国家‘十二五’期间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基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基于潍坊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基于英轩自身在从事生物工程行业实践中,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设备制造、研发、装配经验,在关键性精密设备研制和通用设备制造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因此,进入装备制造业”。
目前,英轩重工装载机产品已形成五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并在高端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从酒精到柠檬酸再到工程机械,董事长李世勇带领企业依靠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项目扩增,科学谋划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的动能转换之路。
正如昌乐县经信局局长王秀彬所说,“英轩集团早就认识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这是英轩在发展中寻求突破,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敢于挑战自我而进行的二次创业”。
英轩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衣晓明告诉记者:“没有一个空白的行业等你进入,发展程度不够发达,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的时候,英轩的加入促进行业的升级。竞争不只是面上的竞争,更是技术上的竞争。”
如今,英轩集团已经拥有200多人的科研团队和22项专利。除装载机产品之外,英轩重工的磁悬浮展示、《一个流的精工生产》高端智能装备令人眼花缭乱。最近,英轩重工潍坊科技研发中心正式启动,成为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载体。 英轩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持续发展,以管理和人才创新促进企业不断升级,以主营产品为中心,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降本增效。“现在我们主打产品分装载机,农业装备立足于做大马力,1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技术上走国内主流技术,发动机用的潍柴国三的电发动机,符合国家标准。拖拉机也满足国家环保排放的要求。产品远销世界四十个国家,每年销量上千台。”
“我们不希望被别人超越,技术上不断升级改造。”衣晓明告诉记者,“循环经济原料是用玉米,先发酵,柠檬酸酒精,碳酸钙,玉米高蛋白饲料,残留物做成饲料,碳酸钙成为硫酸钙,二氧化碳提取成食品级二氧化碳,产业循环经济做得非常好。柠檬酸英轩做得最好,环保也产生效益。”
佳诚数码材料有限公司
“潜力股”的“东风”
近两年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悄然崛起,成为对冲下行压力、护盘兜底的重要力量,更带动我们迈进一个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作为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潍坊佳诚数码材料有限公司自2011年创建,占地100亩,是国内技术最专业化的彩喷耗材生产基地。
据董事长王冰心介绍,其公司生产的无PVC内打灯箱布、多次可移背胶布不仅可降解,并通过了德国的B1阻燃认证和欧洲的Reach环保认证。由于技术领先,佳诚数码材料公司的无PVC内打灯箱布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至7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
从事行业18年,王冰心于2011年成立佳诚数码,便实现1000万左右销售。2012年开始,企业转型在研发上做了大量投入,“普通膜经过太阳晒会老化、我们的膜可以用七年。”2014年的时候跟全世界寻找配合的工厂,与世界500强美国惠普进行合作,拥有美国先进的彩喷耗材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王冰心所在的佳诚数码材料公司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得益于昌乐县的“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凭借着技术创新能力,佳诚数码材料有限公司入选了昌乐县“三四三”培育工程。作为昌乐县“三四三”培育工程中41家成长型企业之一,县委县政府专门围绕佳诚数码成立了新材料产业园,鼓励企业围绕新材料上新的项目、开发新的产品。都可以到产业园里边去。
下一步,入选“三四三”培育工程的各企业将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以科研体系为发展依托,以国际化深度合作为平台,实现产业、科研和行业发展的全方位布局。
“政府对我们重点扶持培育,推动我们做强做优。政府愈发重视企业、企业家,我们也借着东风抓紧发展。眼下,我们正加大与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对接,积极探索使用改色膜替代动车传统油漆外观,新的汽车改色膜项目研发成功后,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王冰心说。
庵上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田园牧歌”的生态样本
在昌乐县东南约15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庵上湖村,这里回归自然、生态绿色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在村里,最多的就是观光采摘园区,每个园区都种植着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价格虽然比市场上贵了好几番,但有的是人抢购。
在参观采摘园的过程中,村支部书记赵继斌指着塑料膜说,“这些大棚塑料膜,用完会进行回收,在工厂里进行再加工后还会进行循环利用,真正符合生态农业的定义。”
他自豪地说:“再比如我们卖的西瓜,每个都挂着一个牌,上面写着种植户的名字,合作社贴上二维码,进行追溯到户,庵上湖瓜农比别地方瓜农收入高出2倍,我们村的菜农说,还是讲质量,讲诚信,不吃虧。”
去年,庵上湖村集体收入40万,今年突破100万,人均收入2.5万,户均突破4万块钱,“多数做瓜菜。”赵继斌介绍道,“现在基本每天都有外省外地的参观考察团,主要是来学习我们的“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如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在庵上湖村,很少有去外地务工谋生的村民,许多难以解决的农村问题在这里也迎刃而解。
十年前的庵上湖村,还是另外一种景象。
老一辈人都记得这样一段话:“不靠城,不挨矿,南坡里种麦子,北地里种棉花,沟沿梆子上种地瓜。一年忙到头,也就是管个饱。”这是庵上湖村成立合作社前的面貌。面对基础设施落后、农户以家家户户分散经营种植、村民收入低的局面,如何走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庵上湖村党支部用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给出了答案。2007年12月,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带领15个党员家庭、6户群众率先组织起来成立了昌乐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庵上湖”商标,抱团发展。
多年来发展至今,庵上湖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分田到户到现在土地集体经营,实行了订单换茬轮作这一系列的农业发展创新,2014年,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合作社投入100万成立“庵上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昌乐、潍坊设立蔬菜直营店,建设高标准育苗基地,规划建设葡萄沟,私家菜地等观光采摘园,统一施肥,统一用药,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安全问题,为庵上湖瓜菜品牌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如今,庵上湖村基地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亩,其中流转外村土地近400亩,带动周边村庄大棚种植户1000多户,全村基本实现全面脱贫。村子道路硬化,四通八达,房屋整齐排列,一片安宁祥和。
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引领下,庵上湖从一产到二产三产、再到新六产,成功的由一个无资源优势、无地域优势、无产业优势的“三无”村变成了如今的先进村、富裕村、示范村,实现了华丽嬗变。 “全国文明村”“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目前的庵上湖村,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庵上湖的建设历程中,集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民俗文化等元素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田园综合体”已初见规模,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昌乐县积极推广庵上湖村做法,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政治、组织和合作社、企业的市场、技术、资本两类优势,全县80%以上的村实行了该发展模式,先后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22家,走出了一条村社联姻、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梦金园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特色经济的品牌布局
走进山东梦金园占地百亩的生产基地,似乎让人看到了“遍地黄金”的现实版,2000多名技术工人认真熟练地加工着琳琅满目的金饰品,生产车间一片繁忙,随处可以见到先进的首饰专用生产设备。
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一项“最纯的黄金首饰”吉尼斯记录。梦金园设计制造的纯度高达999.999‰的唐狮系列产品,在自主研发的无焊料焊接专利技术基础上提纯再升华,从精炼、建模、油压、车花到抛光成型,每一个细节都严苛到无以复加,最终促就了这一匠作的诞生,开创了业内新时代。
董事长王忠善介绍,“从原料金到成品,所有的环节都由梦金园自己设计、加工、生产、检验,然后进入销售环节。”梦金园黄金原料来自上海黄金交易所国库1号金,并投入1500多万巨资建立国内领先的黄金检测实验室。在全国众多黄金珠宝饰品加工企业中,梦金园一直以金含量高达999.9‰、高于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产品和零返修率一枝独秀。
企業一直坚持从原料金这个源头开始狠抓产品质量的不懈努力,这是梦金园区别于许多依赖黄金代工企业的珠宝品牌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而999.9‰上升至999.999‰,两个“9”的跨步,也是梦金园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进步。
创始人王忠善是土生土长的昌乐人, 1994年从事珠宝镶嵌和代工,正式进入珠宝行业。见证了昌乐蓝宝石发展史的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昌乐县依托蓝宝石矿产资源而崛起壮大的珠宝产业和配套体系,为黄金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种集聚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形成了完整的黄金加工销售、产品更新、首饰设备研发、珠宝置换保养产业链,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起步较早的梦金园作为其中的龙头企业,20年来自主生产,自创品牌,已经形成了百亿元规模的年生产能力和销售规模。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梦金园一直致力于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企业曾投入几百万应用SAP德国管理系统,现在要打造50% 以上的机械智能。”“浇筑是珠宝行业都在用的技术,但是我们要智能化发展,不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让技术媲美8年的老师傅。”
在经济新常态下,“全球卖、全球买”成为黄金珠宝产业的消费特征,昌乐县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抢抓机遇,提升传统珠宝产业发展水平,推动黄金珠宝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王忠善对此打了个比方:“全国160多家门店明年年底全部安装完ERP 系统。系统会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喜好、首饰是不是要维修清洗等反映到生产前端,倒逼企业转型。大数据分析还可以精准掌握相关销售数据,解决库存积压的难题,有效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比如一个店以前可能需要1000万预算,现在只要500万,企业能降低10个亿的成本,这就是节能减排。”
县长邱旺告诉记者:“五家骨干企业一年加工黄金200吨,按照现在的市值500个亿。昌乐如今已成为全国第二大黄金首饰加工基地,千亿级黄金珠宝加工交易产业已具规模。这个得益于昌乐的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加快黄金珠宝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英轩实业有限公司
“二次创业”与智能驱动
醒目靓丽的橙色,宽敞舒适的驾驶室,一流的性能,技术研发团队历时两年研制的新一代H系列装载机再次打破了很多人对英轩重工“门外汉”的固有思维,原来“年轻”也可以技术老到。
轻工业圈子中的人一定知道“英轩实业”这个名字,1996年白手起家,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柠檬酸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柠檬酸领域内做到极致后,又投资50个亿进军工程机械产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2011年10月份开工建设,1年时间建成了20余万平米的高标准钢结构生产车间和十余万平米的生活服务园区;2012年9月6日,英轩重工第一批装载机和矿用车产品正式下线,意味着英轩重工正式进军工程机械市场。英轩重工3年时间即完成了产品研发、制作、销售、服务等的稳定运营。
“行业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今年市场回暖了,我们走得比较稳”,英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世勇表示:“在国家‘十二五’期间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基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基于潍坊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基于英轩自身在从事生物工程行业实践中,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设备制造、研发、装配经验,在关键性精密设备研制和通用设备制造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因此,进入装备制造业”。
目前,英轩重工装载机产品已形成五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并在高端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从酒精到柠檬酸再到工程机械,董事长李世勇带领企业依靠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项目扩增,科学谋划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的动能转换之路。
正如昌乐县经信局局长王秀彬所说,“英轩集团早就认识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这是英轩在发展中寻求突破,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敢于挑战自我而进行的二次创业”。
英轩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衣晓明告诉记者:“没有一个空白的行业等你进入,发展程度不够发达,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的时候,英轩的加入促进行业的升级。竞争不只是面上的竞争,更是技术上的竞争。”
如今,英轩集团已经拥有200多人的科研团队和22项专利。除装载机产品之外,英轩重工的磁悬浮展示、《一个流的精工生产》高端智能装备令人眼花缭乱。最近,英轩重工潍坊科技研发中心正式启动,成为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载体。 英轩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持续发展,以管理和人才创新促进企业不断升级,以主营产品为中心,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降本增效。“现在我们主打产品分装载机,农业装备立足于做大马力,1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技术上走国内主流技术,发动机用的潍柴国三的电发动机,符合国家标准。拖拉机也满足国家环保排放的要求。产品远销世界四十个国家,每年销量上千台。”
“我们不希望被别人超越,技术上不断升级改造。”衣晓明告诉记者,“循环经济原料是用玉米,先发酵,柠檬酸酒精,碳酸钙,玉米高蛋白饲料,残留物做成饲料,碳酸钙成为硫酸钙,二氧化碳提取成食品级二氧化碳,产业循环经济做得非常好。柠檬酸英轩做得最好,环保也产生效益。”
佳诚数码材料有限公司
“潜力股”的“东风”
近两年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悄然崛起,成为对冲下行压力、护盘兜底的重要力量,更带动我们迈进一个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作为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潍坊佳诚数码材料有限公司自2011年创建,占地100亩,是国内技术最专业化的彩喷耗材生产基地。
据董事长王冰心介绍,其公司生产的无PVC内打灯箱布、多次可移背胶布不仅可降解,并通过了德国的B1阻燃认证和欧洲的Reach环保认证。由于技术领先,佳诚数码材料公司的无PVC内打灯箱布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至7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
从事行业18年,王冰心于2011年成立佳诚数码,便实现1000万左右销售。2012年开始,企业转型在研发上做了大量投入,“普通膜经过太阳晒会老化、我们的膜可以用七年。”2014年的时候跟全世界寻找配合的工厂,与世界500强美国惠普进行合作,拥有美国先进的彩喷耗材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王冰心所在的佳诚数码材料公司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得益于昌乐县的“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凭借着技术创新能力,佳诚数码材料有限公司入选了昌乐县“三四三”培育工程。作为昌乐县“三四三”培育工程中41家成长型企业之一,县委县政府专门围绕佳诚数码成立了新材料产业园,鼓励企业围绕新材料上新的项目、开发新的产品。都可以到产业园里边去。
下一步,入选“三四三”培育工程的各企业将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以科研体系为发展依托,以国际化深度合作为平台,实现产业、科研和行业发展的全方位布局。
“政府对我们重点扶持培育,推动我们做强做优。政府愈发重视企业、企业家,我们也借着东风抓紧发展。眼下,我们正加大与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对接,积极探索使用改色膜替代动车传统油漆外观,新的汽车改色膜项目研发成功后,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王冰心说。
庵上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田园牧歌”的生态样本
在昌乐县东南约15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庵上湖村,这里回归自然、生态绿色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在村里,最多的就是观光采摘园区,每个园区都种植着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价格虽然比市场上贵了好几番,但有的是人抢购。
在参观采摘园的过程中,村支部书记赵继斌指着塑料膜说,“这些大棚塑料膜,用完会进行回收,在工厂里进行再加工后还会进行循环利用,真正符合生态农业的定义。”
他自豪地说:“再比如我们卖的西瓜,每个都挂着一个牌,上面写着种植户的名字,合作社贴上二维码,进行追溯到户,庵上湖瓜农比别地方瓜农收入高出2倍,我们村的菜农说,还是讲质量,讲诚信,不吃虧。”
去年,庵上湖村集体收入40万,今年突破100万,人均收入2.5万,户均突破4万块钱,“多数做瓜菜。”赵继斌介绍道,“现在基本每天都有外省外地的参观考察团,主要是来学习我们的“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如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在庵上湖村,很少有去外地务工谋生的村民,许多难以解决的农村问题在这里也迎刃而解。
十年前的庵上湖村,还是另外一种景象。
老一辈人都记得这样一段话:“不靠城,不挨矿,南坡里种麦子,北地里种棉花,沟沿梆子上种地瓜。一年忙到头,也就是管个饱。”这是庵上湖村成立合作社前的面貌。面对基础设施落后、农户以家家户户分散经营种植、村民收入低的局面,如何走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庵上湖村党支部用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给出了答案。2007年12月,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带领15个党员家庭、6户群众率先组织起来成立了昌乐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庵上湖”商标,抱团发展。
多年来发展至今,庵上湖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分田到户到现在土地集体经营,实行了订单换茬轮作这一系列的农业发展创新,2014年,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合作社投入100万成立“庵上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昌乐、潍坊设立蔬菜直营店,建设高标准育苗基地,规划建设葡萄沟,私家菜地等观光采摘园,统一施肥,统一用药,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安全问题,为庵上湖瓜菜品牌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如今,庵上湖村基地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亩,其中流转外村土地近400亩,带动周边村庄大棚种植户1000多户,全村基本实现全面脱贫。村子道路硬化,四通八达,房屋整齐排列,一片安宁祥和。
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引领下,庵上湖从一产到二产三产、再到新六产,成功的由一个无资源优势、无地域优势、无产业优势的“三无”村变成了如今的先进村、富裕村、示范村,实现了华丽嬗变。 “全国文明村”“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目前的庵上湖村,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庵上湖的建设历程中,集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民俗文化等元素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田园综合体”已初见规模,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昌乐县积极推广庵上湖村做法,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政治、组织和合作社、企业的市场、技术、资本两类优势,全县80%以上的村实行了该发展模式,先后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22家,走出了一条村社联姻、强村富民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