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能自发地从自身生活中选择正确研究专题,从而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以探究性的方式去认识课程中或与本课程相关的某一问题,是应用所拥有的知识去发现、探求我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赖瑞去《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不再作为权威,全知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学生讨论、探究,因此有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这是因为:
  第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必须认真去研究学习内容,并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学生要提出一个问题必须得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并的参与到对课文的理解当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下。学生的思维被集中于学习材料当中,为了发现问题或者解决他人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学生长期这样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之下,思维能力会得到培养,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接触到各类不同的语文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在一个单位性质的群体中完成的,在这个群体当中不同成员依据其特长承当着不同的任务,要想完成整个任务,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就得到了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就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出问题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获取大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是由老师直接抄摘,而是让学生主动去获取,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得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提取最有用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得到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有诸多益处,主要在于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特点所决定。
  第一,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研究研究课题,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完成学习,而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经验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探究、思考、发现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再用自己假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问题来调整或者重新制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量会获得增加,实践能力会获得提升。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创新的创新过程。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入手解决,例如对于一个人物的分析,可以从语言、动作、心理、外表以及所影射出的社会现象诸方面来入手,针对不同的角度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或者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时,会采取一种方法解决,当发现一种方法不行时,学生必须得选择另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学生又会发现其他解决此问题的方法,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的过程
  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努力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处于思索的状态,经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的。
  第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得搜集大量的资料,而需要哪些资料则是学生依据学习任务或者要求自主的寻找,教师也只是学习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能力得到了培养。
  研究性学习也并不是什么都完全由学生完成,听之任之,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老师进行指导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尊重学生自主兴趣的原则。教师在分组与分配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进行任务分配。
  第二,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必须全部参加学习,不能成为优生的“专利”,要学尽其才。
  第三,学习过程程序性原则。就是学习过程中要按一步的程序逐个完成,不能任意而为。
  第四,学习过程反馈、指导原则。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习,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裴东,教师,现居甘肃张掖。
其他文献
《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巧借对比展开叙述,是本文一个非常显著的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创作才能。现就此粗略分析如下。  一、通过对比,巧妙揭示作品主题  关于《项链》的主题,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虚荣说”,有“命运说”。但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是巧借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来揭示作品主题,展现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巴黎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图景的。 
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翁。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典范加以传颂,但我们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并仔细研读文本,从不同角度来看刘兰芝的情感生活,才发现一个生活中不一样的刘兰芝。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并不幸福,也不美满,而是充满痛苦、心酸与苦涩。其理由如下:  一、奴隶般的家庭劳动  少女时代的刘兰芝可以说是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的,她像一只美丽的金孔雀,聪颖而娴静。“十三能织素
文章是一个整体,脱离了整体,文章只能是词汇的堆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把文章肢解后让学生去理解,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但不够全面。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以整体的思想去看待文本。整体阅读所强调的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整体理解,把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理清文章的内容关系,从宏观角度去领会文
同学们:课堂的主角是你们,我今天只是一个主持人,作为主持人,我宣布高一3班《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   根据标题关键词“万方多难”“成就”“诗圣”,我们已商定读完本文后汇报6个方面的内容: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坎坷铸就不朽人生、沉郁顿挫终成诗史、人格魅力光照千古、生命姿态凄美史册、深情回眸再诵经典。   一、风雨飘摇的唐王朝   1、教师导语:你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炎黄子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因为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多种素养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其突出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然而,不管是上作文课还是向学生布置作文时,老师们常常为没有合适的作文素材而苦恼,“写什么”已成为教师指导作文时遇到的最伤脑筋的问题。“今天写什么”也同时困扰着我们的学生,是学生作文时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造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要解决学生写作
“《生死疲劳》打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2006年3月15日,莫言做客新浪读书名人堂谈《生死疲劳》时如是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生死疲劳》这部49万字的长篇小说,着重叙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一家和长工蓝脸一家50年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1950年到2000年年底,通过“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着重写了邹忌以生活中的小事为喻,劝说齐王接纳民意,兴利除弊,利国图治的故事。全文仅三百多字,却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一、虚实相生的构思美  全文前半部分是“虚处实写”,后半部分是“实处虚写”。文章前面部分作者非常高明,他把邹忌“窥镜”、比美和他从妻、妾、客献媚的包围圈中钻出来,以及以家事引出国事规劝齐王等虚构的细节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煞有介事地接上
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表达真情实感”、“感情真挚健康”,现实中学生作文却多有虚假,难觅真情,近几年来已成为作文的顽症。其固然有社会功利风气对学生认知的干扰,学生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陷入了误区,更有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试从阅读中语言积累方面谈谈如何获取真情实感。  《中国教育报》上钟能文老师的文章《语文学习应积累什么》提出了语文学习应该“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习惯”。其中“积累习惯”深受触动
学生语文学习需要阅读感悟的创新,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但实际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同仁是否能够理想地关注这一问题,窃以为不能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就算不上本真的阅读教学,也就不是理想的阅读创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感悟,必须做到这样的几点。   一、学生阅读的创新需阅读情境优化   小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篇目内容,或者就是些比较有意义的感悟和创新感悟,需要我们为学生去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评价艺术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格外重视。然而,在课堂教学的语言评价中,却有许多尴尬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评价要多元化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评价应该说不能单一,更不能单一和俗套,左一个“真行”,右一个“真行”,这样学生听起来就像吃了肥猪肉一样油腻。其实教学语言的评价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比较艺术的“工程”,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灵活随机的不断“创新”的“机体”,评价形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