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学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中医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认识,诊治的基本原则、模式;常用方药。并简单总结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现代基础医学的一些研究,旨在抛砖引玉,把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更好。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用药;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82-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是一种发生在结肠、直肠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西医治疗效果不太满意。中医药治疗溃结不仅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费用也低。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情况介绍如下。
1中医治疗溃结的基本原则
1.1中医对溃结的认识
根据溃结的临床表现,属中医泄泻,下痢,肠风,肠癖的范畴。慢性结肠炎与自身先天禀赋有关,多因感染、饮食不节和精神因素诱发所致。上述诸因致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气机升降失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又因失治误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中医还认为本病初起多因湿热毒邪内蕴大肠,迁延不愈而致脾胃两伤,但脾虚者,肝气所累,故溃结可有肝脾不和,或进一步累及肝肾,故溃结与肝脾肾及大肠均有关系,杨运高等认为血瘀是溃结的重要病机。中医界对本病之病因论述较多,但归纳起来不外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脾虚湿热、气滞血瘀。鉴于以上病因,1992年临汾学术交流会制定了溃结标准试行方案将又本病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和阴血亏虚6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也有将其分为脾虚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和肝郁脾虚4型的。
1.2辨证论治
根据对溃结患者临证分析,辨明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方法和方药。一般在辨证的基础上,多以经方、验方加减治疗。如大肠湿热者以白头翁或芍药汤加减;脾胃虚弱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则多用四神丸或理中汤加减;肝郁脾虚者以痛泻要方加减。这种方法是辨证而不辨病,在治疗对象中既包括溃结,又包括非溃结,这就是经典的中医治疗原则。
1.3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药为主,治法多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用结肠镜等现代诊断手段确诊本病,在此基础上辨证分型,再应用经方、验方或专方加减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除口服治疗外,还有注射,直肠滴注保留灌肠,用肠镜在病灶处直接用药,针灸、隔药饼炙法等配合应用。此外,还有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中药敷脐、中药坐浴熏洗法起效的报道。在治疗中还加用一定的西药,这样保证了诊断准确,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充分发挥了中药的优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这种治疗模式在近年关文献中比比皆是。
1.4验方内服治疗
近年来许多单位和个人在中医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拟定出治疗溃结有效的专方专药,疗效甚好。其中健脾温肾的方药比较常见,许多人用这类方剂治疗本病,如参苓白术散加四神丸。另外还有许多中成药,如补脾益肠丸、固肠止泻丸、十香暖脐膏、肠胃宁胶囊、胃肠清胶囊、藏药11味草果丸、锡类散等也广泛用于溃结的治疗。
2中医治疗溃结常用方药
2.1常用方剂
溃结的治法也不外乎健脾、温肾、解郁、理气、祛瘀、健胃清肠、清热利湿等,所以有补气、健脾、温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里、疏肝理气类等方。作者复习了近年来66篇文献,发现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丸、痛泻要方、四神丸、阳和汤、小柴胡汤、理中汤、香连丸,四君子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芍药甘草汤等。
2.2常用中药
治疗溃结常用中药多以补脾益气类为主,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温肾药,如补骨脂等;辅以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红花、桃仁、川芎、延胡索等;收敛固涩药,如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罂粟壳等。此外还配合凉血止血药,如地榆、牡丹皮、槐花等;理气药,如木香、郁金、佛手、枳壳、陈皮等;除湿药,如半夏、厚朴、薏苡仁、白扁豆等;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清热解毒药,如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秦皮等。其它口服药还有当归、黄连、防风、白芍等。灌肠方则多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涩药等,如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白头翁、白及、五倍子、明矾、儿茶、赤石脂等。
3现代基础医学研究
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改善溃结患者的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力增强并可使升高的IgA,IgM降至正常,通过治疗前后溃结患者肠黏膜噬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比较,证实中药可使噬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脱颗粒现象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下降,变态反应抑制。可见中药则改善了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实验表明:参苓白术散防治直肠放射性损伤的作用,可推测参苓白术散有保护脏器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参苓白术散能增加肠管对水分及氯化物的吸收,而且大剂量时能抑制肠管的收缩。党参、白术、茯苓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强壮作用,而茯苓、白术、甘草都有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且甘草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抑制变态反应,如此配伍,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可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四神汤有良好的升高胃动素含量和抑制小肠推进运动的效果不仅中药复方制剂有上述作用,单味中药也有类似这样的作用,如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脏器。研究成果及文献记载很多,这里恕不能一一枚举。
4展望
溃结病程较长,患者服药时间也较长。目前临床用药仍以灌肠和口服汤剂为主,但中药汤剂制作不便,且口感不好,这给患者坚持服药带来困难。近年来的报道中虽已出现颗粒剂、片剂和胶囊剂,但为数尚少,大多为原粉末制剂,服用量大,生物利用率低。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或创新剂型,则可大大减少服用量和改善口感,患者方便和坚持服用。又因本病病因较为复杂,多数情况为数种病因交错,治疗时一定要坚持中医药的特色,辨证论治。本着整体恒动观,以整体调节为主,兼顾结肠局部病变。考虑到这些方面,制剂研究中,精制单味中药,以利临证组方时加减。为了适应疗程的需要,中药的控释剂和缓释剂有可能在治疗中发挥较好的作用,也是中医药治疗溃结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用药;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82-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是一种发生在结肠、直肠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西医治疗效果不太满意。中医药治疗溃结不仅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费用也低。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情况介绍如下。
1中医治疗溃结的基本原则
1.1中医对溃结的认识
根据溃结的临床表现,属中医泄泻,下痢,肠风,肠癖的范畴。慢性结肠炎与自身先天禀赋有关,多因感染、饮食不节和精神因素诱发所致。上述诸因致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气机升降失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又因失治误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中医还认为本病初起多因湿热毒邪内蕴大肠,迁延不愈而致脾胃两伤,但脾虚者,肝气所累,故溃结可有肝脾不和,或进一步累及肝肾,故溃结与肝脾肾及大肠均有关系,杨运高等认为血瘀是溃结的重要病机。中医界对本病之病因论述较多,但归纳起来不外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脾虚湿热、气滞血瘀。鉴于以上病因,1992年临汾学术交流会制定了溃结标准试行方案将又本病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和阴血亏虚6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也有将其分为脾虚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和肝郁脾虚4型的。
1.2辨证论治
根据对溃结患者临证分析,辨明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方法和方药。一般在辨证的基础上,多以经方、验方加减治疗。如大肠湿热者以白头翁或芍药汤加减;脾胃虚弱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则多用四神丸或理中汤加减;肝郁脾虚者以痛泻要方加减。这种方法是辨证而不辨病,在治疗对象中既包括溃结,又包括非溃结,这就是经典的中医治疗原则。
1.3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药为主,治法多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用结肠镜等现代诊断手段确诊本病,在此基础上辨证分型,再应用经方、验方或专方加减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除口服治疗外,还有注射,直肠滴注保留灌肠,用肠镜在病灶处直接用药,针灸、隔药饼炙法等配合应用。此外,还有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中药敷脐、中药坐浴熏洗法起效的报道。在治疗中还加用一定的西药,这样保证了诊断准确,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充分发挥了中药的优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这种治疗模式在近年关文献中比比皆是。
1.4验方内服治疗
近年来许多单位和个人在中医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拟定出治疗溃结有效的专方专药,疗效甚好。其中健脾温肾的方药比较常见,许多人用这类方剂治疗本病,如参苓白术散加四神丸。另外还有许多中成药,如补脾益肠丸、固肠止泻丸、十香暖脐膏、肠胃宁胶囊、胃肠清胶囊、藏药11味草果丸、锡类散等也广泛用于溃结的治疗。
2中医治疗溃结常用方药
2.1常用方剂
溃结的治法也不外乎健脾、温肾、解郁、理气、祛瘀、健胃清肠、清热利湿等,所以有补气、健脾、温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里、疏肝理气类等方。作者复习了近年来66篇文献,发现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丸、痛泻要方、四神丸、阳和汤、小柴胡汤、理中汤、香连丸,四君子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芍药甘草汤等。
2.2常用中药
治疗溃结常用中药多以补脾益气类为主,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温肾药,如补骨脂等;辅以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红花、桃仁、川芎、延胡索等;收敛固涩药,如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罂粟壳等。此外还配合凉血止血药,如地榆、牡丹皮、槐花等;理气药,如木香、郁金、佛手、枳壳、陈皮等;除湿药,如半夏、厚朴、薏苡仁、白扁豆等;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等;清热解毒药,如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秦皮等。其它口服药还有当归、黄连、防风、白芍等。灌肠方则多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涩药等,如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白头翁、白及、五倍子、明矾、儿茶、赤石脂等。
3现代基础医学研究
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改善溃结患者的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力增强并可使升高的IgA,IgM降至正常,通过治疗前后溃结患者肠黏膜噬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比较,证实中药可使噬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脱颗粒现象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下降,变态反应抑制。可见中药则改善了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实验表明:参苓白术散防治直肠放射性损伤的作用,可推测参苓白术散有保护脏器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参苓白术散能增加肠管对水分及氯化物的吸收,而且大剂量时能抑制肠管的收缩。党参、白术、茯苓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强壮作用,而茯苓、白术、甘草都有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且甘草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抑制变态反应,如此配伍,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可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四神汤有良好的升高胃动素含量和抑制小肠推进运动的效果不仅中药复方制剂有上述作用,单味中药也有类似这样的作用,如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脏器。研究成果及文献记载很多,这里恕不能一一枚举。
4展望
溃结病程较长,患者服药时间也较长。目前临床用药仍以灌肠和口服汤剂为主,但中药汤剂制作不便,且口感不好,这给患者坚持服药带来困难。近年来的报道中虽已出现颗粒剂、片剂和胶囊剂,但为数尚少,大多为原粉末制剂,服用量大,生物利用率低。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或创新剂型,则可大大减少服用量和改善口感,患者方便和坚持服用。又因本病病因较为复杂,多数情况为数种病因交错,治疗时一定要坚持中医药的特色,辨证论治。本着整体恒动观,以整体调节为主,兼顾结肠局部病变。考虑到这些方面,制剂研究中,精制单味中药,以利临证组方时加减。为了适应疗程的需要,中药的控释剂和缓释剂有可能在治疗中发挥较好的作用,也是中医药治疗溃结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