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方法。 方法 将我院住院部诊治的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50例,并同时选取年龄构成以及性别比相同的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将以上所有患者及对照组志愿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均较正常的志愿者的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不同的证型其具体的数据表现也不尽相同。讨论 血液检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有效判断出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的各项指标,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血液检验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辩证 临床探索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49-02
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1],呈全呈球性分布,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病程表现、疾病的轻重以及预后也会有差异,临床可分为不同的亚型(subsets),但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疾病,如未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属于中医学当中的"痹症"范畴。目前临床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判定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研究血液检验与其关系的的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也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就简要探讨血液检验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方法。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42-75岁,平均58.2±3.1岁;患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时间均超过5年以上,且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表现。以上5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5型,其中每种证型的患者各10例,并选取年龄构成以及性别比相同的健康志愿者15例的血液检验报告作为对照组。
1.2实验室检测方法
检测的项目主要是针对患者的自身抗体,其中血清类风湿因子(RF)检测采用乳胶凝集法,抗核周因子(APF)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2],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C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进行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用χ2检验比较总有效率,以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RF与证型的相关性:对50例RA患者作RF检测,各组的阳性值与对照组的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瘀血痹阻型组患者阳性率要显著高于肝肾阴虚型组和寒湿痹阻型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2APF与证型的相关性:对50例RA患者作APF检测,各组的阳性值与对照组的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差异(P<0.05),瘀血痹阻型组患者阳性率要显著低于肝湿热痹阻组和寒湿痹阻型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3CCP与证型的相关性:对50例RA患者作CCP检测,各组的阳性值与对照组的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痹阻型组患者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组和肝肾阴虚型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下表一。
关键词:血液检验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辩证 临床探索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49-02
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1],呈全呈球性分布,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病程表现、疾病的轻重以及预后也会有差异,临床可分为不同的亚型(subsets),但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疾病,如未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属于中医学当中的"痹症"范畴。目前临床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判定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研究血液检验与其关系的的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也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就简要探讨血液检验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方法。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42-75岁,平均58.2±3.1岁;患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时间均超过5年以上,且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表现。以上5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5型,其中每种证型的患者各10例,并选取年龄构成以及性别比相同的健康志愿者15例的血液检验报告作为对照组。
1.2实验室检测方法
检测的项目主要是针对患者的自身抗体,其中血清类风湿因子(RF)检测采用乳胶凝集法,抗核周因子(APF)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2],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C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进行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用χ2检验比较总有效率,以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RF与证型的相关性:对50例RA患者作RF检测,各组的阳性值与对照组的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瘀血痹阻型组患者阳性率要显著高于肝肾阴虚型组和寒湿痹阻型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2APF与证型的相关性:对50例RA患者作APF检测,各组的阳性值与对照组的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差异(P<0.05),瘀血痹阻型组患者阳性率要显著低于肝湿热痹阻组和寒湿痹阻型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3CCP与证型的相关性:对50例RA患者作CCP检测,各组的阳性值与对照组的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痹阻型组患者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组和肝肾阴虚型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下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