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的文学诠释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sj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80后”散文家韩晗的新著《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九州出版社2014年1月版),令人有移步换景之感。在书中,作者用明白晓畅、洗炼自如的语言与文化散文的创作方式,站在时代的高度,描绘了捷克的文化、历史、艺术、政治等独特的人文风景,并从大文化视角客观分析了捷克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认为不同的国家应该拥有不同的发展方式,“道路自信”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与时下的文化散文相比,这部散文自有其创新之处。在体裁上,它突破了传统的短篇散文创作方式,选择了“长篇散文”的创作形式;在内容上,它丰富而又完整地阐述了“布拉格精神”,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从德沃夏克到查理大桥的街边乐队,将自己在捷克的所见娓娓道来;而且,作者敏锐而又独到地反思了捷克自解体以后二十年多来发展进程中的得失,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无法僭越其宗教、文化、历史甚至地理等决定性原因,无论是中国还是捷克,都不例外。作者对“道路自信”的文学诠释,构成了这部散文颇为出彩的一面。
  在书中,作者明确,捷克今日的成功,归功于欧洲大陆,特别是古罗马帝国深厚的启蒙传统与天主教传统对捷克的影响,以及捷克国父马萨里克对捷克现代政治的贡献——其中包括以卡夫卡、塔克与熊彼得等现代捷克文化巨擘对启蒙思想的推动与传播,当然还有工业革命时期捷克的经济积累,这一切使得捷克能够在全球化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中顺风顺水、游刃有余。
  上世纪60年代,捷克因为迷信苏联模式,使国家经济险些跌入崩溃的深渊,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世界第四的工业强国沦为物资短缺的穷国,结果激起民愤,造成了“布拉格之春”的爆发。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捷克人民不断在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经历了二十余年艰辛的探索之后,捷克终于寻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之路,并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成为世界上“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作者认为,这一切皆归功于捷克在发展中的“道路自信”。
  在旅行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捷克的这种“道路自信”与其国民深厚的爱国情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作者也时常被捷克国民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几乎每一位他遇到的捷克路人,都会热情地向他介绍捷克的历史与名胜古迹,作者甚至认为“每个捷克人都是捷克的宣传大使”。捷克人对于民族英雄的热爱更是让作者深受鼓舞,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作者发现,捷克民众最欣赏的作家是卡夫卡,并不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流亡国外的昆德拉。此外,他们最青睐的画家则是穆夏,因为在二战爆发时,这位画家从美国回到国内,成为了一名积极参与国家救亡的反法西斯战士。
  在全书最后,作者以比较文化学的视野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与捷克在发展的道路中的“四个不同”。进而总结,今日中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政府、人民对于发展道路的自信心不无关系,而这又与长期以来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后中国的发展,势必也离不开“道路自信”与“爱国情怀”这两大“软实力”。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其发展的道路都离不开自身的国情,因此没有必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师法他国”或是照搬别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只要认准了正确的路,就应该自信地走下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作者以其亲身经历,认识到了“道路自信”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文学化,这显得难能可贵。纵观当下文化界,谈“道路自信”的文章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从文学的角度诠释“道路自信”,却并不见。从本质上讲,札记既反映了作者的时代责任感,也映射出了“80后”一代人思想的成熟与稳健。
其他文献
按理说,一个大学英文系的老学究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人,学校的生活是非常规律的,终日与枯燥晦涩的各种古代语言打交道的工作更不会发生什么故事。然而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他的生活中拥有很多的不幸和幸运。  《斯通纳》的作者约翰·威廉斯是美国作家、诗人、学者,除了学术著作和小说,还出版过诗集。他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于英文系。这本书是他任教20年的时候出版的,难免
历史是什么?有人说,历史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往事,它与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时事的新闻报纸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一大堆人名、日期和事件的集合。有人说,历史是一个解释框架,史学家们通过这个解释框架来组织、解释人类的经验。而且,这个解释框架常常依据那些由史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来建构的。因此,研究历史不仅仅是简单地寻找历史事实,“更是一个在对历史事实进行追溯和叙述的过程中发现意义,并将人物、事件和解释
《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马渭源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35.00元  明代第二个皇帝惠帝朱允炆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的四叔朱棣篡夺了他的帝位,他也许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唐太宗”。可是他毕竟是一位文弱的书生皇帝,又没有从政经验,加之心地善良,哪能斗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叔父朱棣呢?  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后,皇宫一片火海,朱允炆下落不明。尽管朱棣
吾窃以为,一本内容有趣或题材新颖的书尚且称得上可看之书,一本传授知识阐明道理的书可以称之为可读之书,一本引人思考启迪心智的书方可被誉为可品之书,《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一书,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探索和品味的上好之书。  这本书由第35届美国总统肯尼迪写于其刚刚踏入美国参议院不久的日子,此书仅仅讲述了包括肯尼迪自己在内的九位参议员坚持信仰的故事,更是作者在踏入政坛以后的深入思考和信仰探索,它给我们展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六中全
雪、原野、流冰,孕育了细腻感受力的北海道的自然与风土。  病历、手术刀、无影灯,培养了冷彻洞察力的医疗现场。  樱花、和歌、古都、京腔,不禁为之倾倒的美丽日本的四季与文化。  北海道、东京、京都,在作家笔下,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叙事、男女之间华丽的情爱纠葛,就诞生于这样的舞台。  作家渡边淳一,来自雪之北国,“一言以蔽之,我对北海道的感情,爱恨参半。”“对我而言,北海道既非东京人所认为的那样偏远之处
近年来,海外有一群非学术人无比热爱中国,对中国不吝赞美之辞。曾经写过《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作者库恩,在其新著《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中对“中国模式”做出了解释:“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仍是最佳的选择。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将资源转变为政治上的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不太可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于是也就不可能为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收益
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是一个关注、分析经济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传媒行业和传媒机构,探寻出版、广电、网络等具体传媒行业的内在经济机理及其对传媒文化的作用规律的研究领域。在过去数十年中,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广泛开展。近年来,中国传媒业在国内外宏观环境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下,正快速经历市场化、产业化转型,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因此在中国获得愈来愈多的关注。中国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战略部署的明
本次语文项目学习设计于我国新冠疫情接近尾声之际,我们一直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疫情中,笔者也曾搜集相关时事材料作为教学载体,带领学生探讨疫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是,由于素材缺乏一定的典型性,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杂乱的状态,对于学生的触动也是片段式的。李煜辉说:“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还是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我们要抓住根本,依托经典阅读构筑牢固的防线,培养学生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识力,让学生具
2009年元旦刚过,我高兴地去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543室见我的导师林崇德教授。手捧着《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我急着翻看正文内容时。听到导师说“封笔著作”,我一下蒙了,在我心目中,林崇德教授永远蒸蒸日上的,怎么就封笔了呢……  读完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我思考万千。现在,我还不时地翻阅其中的片断。    一部娓娓道来的叙事学术著作    “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