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一首诗中曾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地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愿问、善问、乐问,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首先要沟通师生感情,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情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例如,上课时我会提前一两分钟进教室;在课堂上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让其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下课不立即就走;课余有时间就到教室里转转,多和学生交流;走在校园里,遇到学生打招呼亲切回应,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这也正如于永正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老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因此,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敢问。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愿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提问,教师就要创设相关情境,以呈现给学生冲突性的地理信息,诱发其质疑、猜想,唤起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奥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例如,在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结合学生业余生活中最关注的一些重大国际活动的全球直播所产生的不同时差进行讲解,如第30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伦敦当地时间2012年7月27日晚21点在伦敦开幕,而中国却是在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4点收看这一盛况的。从时间的差异性学生就会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差别呢?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听课了。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善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外,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可以指导学生从课题、教材理解、知识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让学生看到某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以提出相关问题。例如,在讲述“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时,先让学生提问要学习的内容,即: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什么是季风?为什么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这样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提问一般都采用机械问法,这是一种最传统的提问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容易设置问题、易于操作。在初期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但不宜长期使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提问的方法,如对比提问法、选择提问法、层递提问法等。对比提问法就是要求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果的一种提问方法。例如,学习完“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后,引导学生提问:公转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跟自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总之,发现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少问几个“是什么”,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善问。
四、调节课堂、激励评价,让学生乐问
课堂上只有45分钟时间,时间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努力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问题能否在课堂上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出发,合理地规划和安排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得倾注自己的爱,用爱去激励学生,带着爱去评价学生,更要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例如,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采用了加分制方法,即根据学生所提的不同质量的问题,如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新颖等酌情加分,计入学期总成绩。教师还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坚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样才能使其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首先要沟通师生感情,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情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例如,上课时我会提前一两分钟进教室;在课堂上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让其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下课不立即就走;课余有时间就到教室里转转,多和学生交流;走在校园里,遇到学生打招呼亲切回应,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这也正如于永正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老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因此,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敢问。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愿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提问,教师就要创设相关情境,以呈现给学生冲突性的地理信息,诱发其质疑、猜想,唤起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奥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例如,在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结合学生业余生活中最关注的一些重大国际活动的全球直播所产生的不同时差进行讲解,如第30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伦敦当地时间2012年7月27日晚21点在伦敦开幕,而中国却是在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4点收看这一盛况的。从时间的差异性学生就会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差别呢?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听课了。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善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外,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可以指导学生从课题、教材理解、知识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让学生看到某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以提出相关问题。例如,在讲述“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时,先让学生提问要学习的内容,即: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什么是季风?为什么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这样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提问一般都采用机械问法,这是一种最传统的提问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容易设置问题、易于操作。在初期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但不宜长期使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提问的方法,如对比提问法、选择提问法、层递提问法等。对比提问法就是要求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果的一种提问方法。例如,学习完“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后,引导学生提问:公转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跟自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总之,发现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少问几个“是什么”,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善问。
四、调节课堂、激励评价,让学生乐问
课堂上只有45分钟时间,时间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努力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问题能否在课堂上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出发,合理地规划和安排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得倾注自己的爱,用爱去激励学生,带着爱去评价学生,更要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例如,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采用了加分制方法,即根据学生所提的不同质量的问题,如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新颖等酌情加分,计入学期总成绩。教师还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坚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样才能使其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