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过这样的“下水”理论:“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言论,力在强调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做些泛泛而谈的指导,玩“空手道”,更要能自己经常动笔,或和学生写同题作文,或另外写些较为精彩的东西,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当然,语文教师不“下水”,也不意味着就指导不了学生,就指导不出佳作。问题在于时代在变迁,生活在多元社会里的学生,其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如果我们不能与学生感同身受,那么我们就理解不了学生的困惑,就无法叩开学生那扇通往想象与联想的思维之门。所以教师勤于“下水”,经常动动笔,知学生作文之甘苦,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此一来,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就是最有用的经验,最有益的启发。
“下水文”要下得有实用价值,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于谋篇布局中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技巧性问题,在教师的指点下往往能比较快速地汲取。他们最大的困惑在于,他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生活积累,但是由于他们不善于倾吐和运用,所以在写作训练和考试中,常常搜索枯肠无话可说,或者是“肚里有货”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打不开”。因而,教师对作文首先应进行“庖丁解牛”似的分解定位,将“下水”作文的重点依次放在不同的环节上。举个例子,我曾指导学生在一次快速作文训练中写过一篇以“包装”为话题的作文,结果一节课下来,班上居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写够八百字,原因是“没那么多话写”。课后我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几篇不成功之作,很容易就找到了其共同点:这几位学生都根据话题中的提示语“包装所带来的效应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论证,然而除此之外,就再也想不到其他的方式和角度来说理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此次的“下水”作文里,就不仅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举例论证,还充分的运用了追忆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从时空的角度将“包装”的前世今生、利弊好丑进行了血肉丰满的论述。讲评时,我给学生读了这篇“下水”作文,很多学生都感到收获匪浅。这次“下水”后,我让学生比照自己的作文和这篇“下水文”,让他们将比对结果形成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找到了自己作文时情思枯竭的原由。之后,我找了一个类似的题目,趁热打铁地让学生再写了一篇,结果,规定时间内没能完成作文的学生只有寥寥几个了。这一实例充分说明,只要我们用实用的方法,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作文便不再是难事。
高中学生作文,文体特征已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性要求,所以文章应注重文采和深度。然而在学生的日常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同的素材,近似的角度,一些学生的作文文采飞扬、纵横捭阖,另一些学生的作文却语言干涩、毫不生动,还有一些学生将作文的文体特征与内容的表达混淆起来,误以为议论文里就不能用叙述性语言,等等。这就是没有巧学活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所形成的。因此,教师在“下水”作文时,尤其应注意多渗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在讲评时让学生去思索某一段文字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通篇文章又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如此便让学生对这些方式有了“形而上”的印象,等到学生再作文时,往往能形成有益的刺激,从而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廓清自己的思路,让文采迸发出来。
在话题作文一统江湖的今天,作文如何立意,从什么角度立意,成了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题就开始头痛的问题。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考完试后,学生走出考场,很紧张地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老师,我的作文这样写跑题了吗”。事实上,大部分失败的考场作文,除了没完成的,绝大部分是切题不佳的,而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应试作文的成败。在这方面,教师往往强于学生。同一道作文题,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考虑,教师则知道哪几种立意是“切题”的,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哪些又是属于走题偏题的,因此,我们教师平时就更应勤“下水”,以具体、明晰、吃透评分标准的文章来更好地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并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进而慢慢写出具有原创性的佳作来。
责任编辑黄日暖
当然,语文教师不“下水”,也不意味着就指导不了学生,就指导不出佳作。问题在于时代在变迁,生活在多元社会里的学生,其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如果我们不能与学生感同身受,那么我们就理解不了学生的困惑,就无法叩开学生那扇通往想象与联想的思维之门。所以教师勤于“下水”,经常动动笔,知学生作文之甘苦,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此一来,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就是最有用的经验,最有益的启发。
“下水文”要下得有实用价值,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于谋篇布局中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技巧性问题,在教师的指点下往往能比较快速地汲取。他们最大的困惑在于,他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生活积累,但是由于他们不善于倾吐和运用,所以在写作训练和考试中,常常搜索枯肠无话可说,或者是“肚里有货”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打不开”。因而,教师对作文首先应进行“庖丁解牛”似的分解定位,将“下水”作文的重点依次放在不同的环节上。举个例子,我曾指导学生在一次快速作文训练中写过一篇以“包装”为话题的作文,结果一节课下来,班上居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写够八百字,原因是“没那么多话写”。课后我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几篇不成功之作,很容易就找到了其共同点:这几位学生都根据话题中的提示语“包装所带来的效应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论证,然而除此之外,就再也想不到其他的方式和角度来说理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此次的“下水”作文里,就不仅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举例论证,还充分的运用了追忆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从时空的角度将“包装”的前世今生、利弊好丑进行了血肉丰满的论述。讲评时,我给学生读了这篇“下水”作文,很多学生都感到收获匪浅。这次“下水”后,我让学生比照自己的作文和这篇“下水文”,让他们将比对结果形成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找到了自己作文时情思枯竭的原由。之后,我找了一个类似的题目,趁热打铁地让学生再写了一篇,结果,规定时间内没能完成作文的学生只有寥寥几个了。这一实例充分说明,只要我们用实用的方法,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作文便不再是难事。
高中学生作文,文体特征已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性要求,所以文章应注重文采和深度。然而在学生的日常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同的素材,近似的角度,一些学生的作文文采飞扬、纵横捭阖,另一些学生的作文却语言干涩、毫不生动,还有一些学生将作文的文体特征与内容的表达混淆起来,误以为议论文里就不能用叙述性语言,等等。这就是没有巧学活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所形成的。因此,教师在“下水”作文时,尤其应注意多渗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在讲评时让学生去思索某一段文字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通篇文章又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如此便让学生对这些方式有了“形而上”的印象,等到学生再作文时,往往能形成有益的刺激,从而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廓清自己的思路,让文采迸发出来。
在话题作文一统江湖的今天,作文如何立意,从什么角度立意,成了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题就开始头痛的问题。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考完试后,学生走出考场,很紧张地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老师,我的作文这样写跑题了吗”。事实上,大部分失败的考场作文,除了没完成的,绝大部分是切题不佳的,而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应试作文的成败。在这方面,教师往往强于学生。同一道作文题,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考虑,教师则知道哪几种立意是“切题”的,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哪些又是属于走题偏题的,因此,我们教师平时就更应勤“下水”,以具体、明晰、吃透评分标准的文章来更好地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并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进而慢慢写出具有原创性的佳作来。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