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课堂结尾的创新设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创新的设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结尾,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达到“课虽尽,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意境。
  关键词:思想品德 结尾 创新性设计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中,精彩的“导入”是桥梁,引导学生走入未知的殿堂;激情的“授课”是磁石,牢牢地吸引学生;而一段创新的“结尾”则是甘露,启迪着学生思维,让人回味无穷。
  思想品德老师最常用的“课堂结尾”方法一般有:总结式结尾、练习式结尾、复述式结尾等。如果教师对所授知识和技能进行富有艺术性的归纳、总结和升华,则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热情。特别是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又肩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精心设计的“课堂结尾”又能起到熏陶学生性情、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所以任何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都不能忽视“课堂结尾”这一环节,而是应该花心思设计好每堂课的“课堂结尾”,以并多种形式、手段展现出来,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在初中教学中,我尝试过用以下几种创新方式给思想品德课结尾,创设“课虽尽,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意境。
  一、用设疑结尾巧设悬念
  一般来说,临近下课,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热情也有所下降,如果此时老师能够在结尾时巧妙设疑,引起学生注意,吊住学生胃口,则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为下一内容的讲授做好铺垫,可谓“一箭双雕”。
  简单的结尾设疑,只需要巧设问题,留下悬念即可,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热情,从而为下节新课巧作铺垫。如学习了七年级第20课“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这一内容后,我作了以下设问:“我国法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究竟制定了哪些法律呢?法律里又规定了哪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呢?这些保护措施你知道能起到怎样的保护作用呢?且听陆老师下回分解。”这样的设疑方式能激发学生了解下节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尝试一下情境故事性的设疑结尾,如学习七年级第22课“未成年人需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时,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后,结尾时我设计一个情境故事让学生思考:“公交车上,一位初一学生发现有个小偷正在从另一名学生口袋里偷窃手机……你会怎么做?”学生会就此展开讨论并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需要自我保护的结论同时,再次设疑:“怎样的做法处理方法既合情又合理呢?我们下节课解开谜底哦!”从而引出下节课“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这样的设疑方式让学生在感到言而未尽时就收住话题,使他们带着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这堂课的学习,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用设疑结尾,学生会有种渴望上思想品德课的感觉,让接下来要讲授的内容变得水到渠成。
  二、用感悟结尾令人回味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终结之际,我还尝试过用一些可以振奋精神的诗歌、名言警句等结尾,既朗朗上口,又让学生留下遐想、回味、思索的余地。
  在讲授八年级第10课“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中,我用《中国青年者的誓词》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在常规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起立并庄重地齐声朗读青年志愿者的誓言:“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这样让学生在高昂激烈的情感体会中,领悟公民必须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
  在讲授完七年级第22课“筑起防火墙”这一教学内容后,我让几个学生上台朗读和表演课前精心准备的《自我保护歌》:“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生人食物不要吃,聚会不碰烟和酒。打雷莫到树底避,遇到坏人沉住气。火警119匪警110,师长电话要记清。夜晚走路邀同伴,独自在家要警惕。马路要靠右边行,红灯停来绿灯行。少玩游戏少聊天,网吧舞厅不能去。遇到诱惑要抵制,依法自律好公民。”通俗易懂的语句,将书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相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用感悟的方式结尾犹如点睛之笔,给学生创设一个回味无穷的“尾声”,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感悟,能让学生在咀嚼、反思中提高认知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三、用音乐结尾烘托气氛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一些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论性强、抽象力大,所以在一节课的结尾时教师恰当地运用音乐,播放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歌曲,既可消除一节课学习后的疲劳,又能在轻松的情境中深化所学知识,从而在课堂尾声部分掀起高潮。
  如我在讲授完七年级第2课中的“我自信我能行”的内容后,给学生播放了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能感觉到那高亢、豪放的旋律激荡着每一位学生心灵,学生的情绪很快被感染,有些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学生因歌曲而共鸣,教学因歌曲而升华。
  再如八年级第18课“民族情,民族魂”上完后,我在总结时播放了歌曲《爱我中华》,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欣赏他们所熟悉的的音乐素材。另一方面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也使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目标、觉悟目标得以落实。
  用音乐给思想品德课结尾的这种方式,与在课前或课中使用相比,可以让学生在深入领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有目的、更有意义地进行欣赏,达到劳逸结合、寓教于乐的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不同的结尾方式,但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都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到教学实际,又要照顾到学生实际,力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有效地学习。
其他文献
目的:   (1)制备自亚微乳化柿叶提取物胶囊并对其特性和化学稳定性进行研究。   (2)建立和确证同时测定比格犬血浆中槲皮素、山柰酚浓度的LC-MS/MS方法。   (3)以自
IMMH002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成室研制的一种选择性S1P受体激动剂,它选择性激动S1P1受体亚型,而对心肌细胞上分布较广的S1P3受体亚型作用微弱,对心脏副作用小:且其半衰期短,对淋巴细胞的转运展现出更为有效和快速可逆的抑制作用。IMMH002作为全新结构的高选择性S1P1受体激动剂,已经申请了国内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其临床适应症拟定位于治疗银屑病。本文开展了对新型
摘 要: 教育的生活化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元素,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 生活化 生活元素  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阶段“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要指导学生学好这门课,应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动手、动脑,
摘 要 :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任务驱动”比较适用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通过精心设计一个个任务,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为学生搭起桥梁;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又要及时做好评价。总之,教师要成为整个任务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欣赏者。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分析任务 评价任务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
摘 要: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启蒙阶段,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因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将生活元素引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会给教学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生活元素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元素引入其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摘 要: 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甚至是一种能力。它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作者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倾听的无效现象与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实践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倾听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越来越新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课
新课程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模块在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一节综合探究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综合探究能力。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形成情景式、问题式、体验式与生活化的新的教学方式。并且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的有效性,收到了显著效果。下面结合我校上课的实际情况,谈谈我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