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陵十三钗》的人物形象和服装造型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guo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电影风格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有时代特征的服装和人物造型。《金陵十三钗》发生的时代背景为日军侵华,具体内容是南京大屠杀事件。电影通过服装搭配及各个人物的造型渲染,刻画出了浴血的中国士兵、转换身份的伪神父、无助惊恐的教会女学生和寻求庇护大义赴死的秦淮女,在有所限定的表达形式之中,引发了观看者的情感共鸣。电影中不同的服装及人物造型非常直观地进行了人物群体的区分,各种人物形象极具代表性,人物因不同的教育和生长环境而展现出来的不同行为,向观众展现了生存绝境下的种种人性。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人物形象;服装造型
  中图分类号:J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1 影片人物群像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具体内容为美国入殓师、女学生、妓女及士兵这样一群身份不同的人在教堂内的相遇、相识与互助,描述了他們反抗法西斯的斗争和对自我的救赎。在这个充当避难所的天主教堂中,各个角色陆续出场,不同身份产生的矛盾持续发展,每个人的未来都不明确。
  1.1 以书娟为首的教会女学生
  教会学校的女学生们是一个群体,她们在教会中学习,在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是纯洁的代表,但是由于心理和生理不够成熟,她们也是自私的。以主人公书娟为首的女学生,对待秦淮女的态度经历了有过程的转变。在影片的前半段,面对秦淮女,她们表现出的是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处处显露着对妓女群体的蔑视[1]。她们认为自己是“纯洁”的,甚至不愿意和她们公用卫生间。但是在影片后半段,学生们经历了在生死边缘的徘徊,看到了豆蔻用命换来的琵琶弦,以及秦淮女为了保护她们自愿顶替她们去参加日本人的宴会之后,她们改变了对秦淮女的看法[2]。一直到最后,影片旁白的话语都表达了书娟对玉墨的追思。
  1.2 以玉墨为首的秦淮河女人
  影片的重点刻画对象便是秦淮河的十三位风尘女子,在战火纷飞、国家沦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女子慷慨就义,以一种凄美而壮丽的方式保护了想要保护的学生[3]。影片对这些女人的身世也有过交代,她们各有各的不幸,在那个年代,为了能活下去,在同龄人还在无忧无虑读书的时候,她们放下尊严,放弃了对未来美好而平静的生活的向往。影片中玉墨在转换身份之前讲到自己曾经也有过普通人家女孩的过往;豆蔻抱着浦生,说要给他做媳妇,要陪他一起种地,要伺候他的母亲。这些都为秦淮河女人的形象增了彩,使她们的形象变得更立体[4]。在以往的作品中,妓女通常以一种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而在《金陵十三钗》中,她们却以英雄形象存在,她们在尚且无法自保的情况下保护了被死神锁定的女学生,她们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亡的黑暗留给自己。她们慷慨就义前的一曲《秦淮景》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让女学生和观众记住了她们的光彩[5]。
  1.3 殡葬师约翰
  约翰是一位美国籍的殡葬师,本是为安葬死去的神父并获取安葬费用而来,但在这场与他不相干的战争中,他被他人的遭遇和行为唤醒良知,穿上长袍扮演起神父,成为学生的保护者,凭借洋人的面孔得到了一些便利。在和玉墨谈话结束后,他实现了真正的身份转变,决定帮助女学生逃生[6]。但在日军的枪下,他依旧是弱者,没有办法真正保护到学生,只能看着悲剧一次次上演。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即将赴宴的前一晚,约翰独自坐在教堂内对着月光祈祷,那应该是他做过的最真诚的祷告,那一刻他仿佛真正成了一个神父,向神发出了最真诚的祈求[7]。
  1.4 孤儿陈乔治
  陈乔治在影片中秉承神父的遗训,承担起保护女学生的使命。在一开始,他拼命挽留约翰,让他带女学生逃离;在发现赴宴少一位顶替者的时候,他主动站了出来,不愿意中途逃跑只是为了给女学生多一点撤离的时间,最终他完成了使命,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女学生的生命。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想过放弃,他的身上既有承担责任、坚守承诺的精神,也有不畏强权、永不放弃的毅力,这样的小人物式的伟大反而更能让人动容。
  1.5 孟先生
  这个人物在一开始只存在于女学生的口中,是一个为了救女儿而不得已为日本人做事的父亲。面对善恶时的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然而在残害人命、扭曲人性的战争中,善恶的界限已经难以分辨,生物对于生存的本能渴望压过了一切,这种时候,每个人都展露出了最真实的人性。为了保住女儿性命而甘做汉奸的孟先生身上糅合了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等多种极端对立的因素。对女儿的爱与对女儿生命的珍视与他无视同胞性命充当汉奸的举措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他的懦弱与冒着生命危险送来修车工具及通行证的行为又使观众难以判断他勇敢与否。孟先生不能被视作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谁也无法对他要求更多[8]。他对女儿深沉、真挚的爱与女儿心中的父亲形象两相对比,尽显生命的无奈。孟先生的形象是战争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的综合,形象的、极具真实性的扭曲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给国人带来的巨大精神摧残展现得淋漓尽致。
  2 服装为人物独特的符号
  服饰造型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亮点。服饰造型并不是人物简单的穿着,而能体现人物身份甚至情感,在影片剧情的推动上也有很大的意义。影片中常用服装的色彩暗示剧情,其中玉墨等人的旗袍颜色最为艳丽[9],她们正式出场于教堂彩色玻璃上的弹孔缝隙中,身上的色彩与教堂玻璃上的颜色交相辉映,非常艳丽,创造出了一幅完美的电影画面[10]。影片虽然并没有对南京曾经拥有的繁华景象进行描绘,但透过精美的旗袍,观众能够窥到曾经金陵城的热闹繁华[11]。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结尾处,秦淮女人在为了悼念豆蔻一起弹唱秦淮曲时,她们的形象由素颜短发的学生装切换至妆容精致、一身旗袍的模样最后又切换回了学生装,以书娟想象的画面为出发点,通过给书娟的一个特写,带领观众体会南京过去美好的回忆,引发其对现实的思考,妓女们艳丽的服装和娇好的容颜成为秦淮美景的化身[12]。   在一部影片中,学生一般都是被保护的对象,而在《金陵十三钗》中,与学生装相伴而行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令人发指的恶行。从影片一开始女学生逃难丢失的一只鞋,到中间学生反抗日本人的暴行而惨死在教堂中,她们身下的鲜血与原本应该没有杀戮气息的教堂极其违和,也与身上的学生装相互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意味,给观众以震撼,赤裸裸地揭露了日本人毫无人性的暴行。教堂、学生等本应是代表美好的词汇,而在影片中,这些美好被生生撕开,给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反抗[13]。
  影片中,士兵一直穿着统一的制服,女学生也始终着素色长袍,但约翰和玉墨等却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服装上的转变,体现了他们身份的转换。显然,服装是他们的心境发生转变的特征。如同雨果笔下描述的最具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卡西莫多一样,影片中人物也同样是美丑存于一身,畸形与优美相依,粗俗中又显示着崇高,善恶难以衡量,而光明同时又连接着无边的黑暗[14]。
  从殡葬师约翰进入教堂的动机以及各种粗俗轻浮的举动可以看出,其最初的形象是粗俗却不涉及善恶的集合。在遇到危险时,他害怕得躲进柜子里,显然是一個在底层沉浮的人物[15]。可是当女学生遭遇险境的时候,他犹豫再三还是愿意挺身而出,以“神”的名义站出来挡在女学生面前,并且之后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教堂外寻找丢失的两名妓女,在看到豆蔻等的惨状时,还会安慰她们豆蔻只是被流弹击中致死,死前并没有受罪。这一刻人性伟大的光辉在他身上闪现,之后为妓女化妆、送女学生出城等行为,更是体现出他完完全全将自己与教堂里的人视作一个整体,将救女学生作为目标。不知不觉中,他身上穿的神父装也不似一开始看起来那般滑稽,他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父[16]。
  影片中的秦淮河女人身着彩色旗袍,女学生却身穿与旗袍形制相似的素色长袍。影片通过两种服装突出了两种力量的对峙和映照。一边是接受了高层次的教育、身家清白的学生,一边是社会最底层的特殊行业人群。在她们的相处中,两方泾渭分明[17],矛盾不断,学生对妓女十分厌恶,甚至会不顾身份与她们扭打在一起,而妓女也会以她们平时最熟悉的泼辣方式回击[18]。而就在观众认为她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解的时候,生死的考验却使两方人达成了和解。在日本人第一次入侵教堂时,玉墨等冒着被发现的危险为学生留着进地窖的门,而学生却为了她们不被发现放弃躲入地窖藏身,仅几个眼神交流就感动了这些秦淮河女人,也为后面妓女顶替学生参加宴会作了铺垫[19]。妓女们为假扮女学生而换装则体现出了影片人物心理的互换。白布裹胸的慢动作、角色形象及身份的变化,仿佛让观众看到了两个群体在发生可见的相融,服装及人物造型的变化又一次具现了人物的心理,自我的救赎在转换的过程中悄然完成。人物自身的良好转变及随之而来的灾难、绝望与无助遍布每一个角落[20]。
  3 结语
  电影的人物与服饰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人物形象和服装造型也必将得到更好的展现,后来的影片将更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电影服装是服务人物外在形象的手段,它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人物建立了身份特点,《金陵十三钗》通过各具特色的服装及造型实现了对人物的刻画,小说中描述的人物跃然纸上。从表象上看,服装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的最直接体现。但实际上,服装不但可以实现对人物外在形象的表现,还能实现对人物心理的具现,于无声中向观众传递情感及内涵,能够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人物的转变及剧情的不断推进,与此同时协调整部影片的总体风格。
  参考文献:
  [1] 何文慧,吕静.古代女子生活美学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以“苏香”文创产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81-83.
  [2] 刘雨柯,骆玮.摄影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再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1):113-114.
  [3] 潘悦,汪汇雯,黄婕.数字化时代下民间故事题材插画的应用传播[J].美术教育研究,2021(02):34-35.
  [4] 邹淑倩,周杨静.沉浸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65-66,69.
  [5] 王思奇.论《红楼梦》中十二钗人物形象再设计[J].艺术科技,2020,33(23):137-138.
  [6] 张宁,李君娴.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J].大众文艺,2019(23):188-189.
  [7] 黄瑞,杨杰.论光在黑白人像摄影创作中的质感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34-35.
  [8] 陈思妤.简述风光摄影中的构图方法[J].艺术科技,2020(13):84-87.
  [9] 倪庆,李雪艳,于成景.南京云锦的创新设计与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32-33.
  [10] 葛雨煊,蒋晖.浅谈传统南京云锦工艺的当代运用[J].艺术科技,2020(21):11-12.
  [11] 张想辉.浅析南京云锦的图案及其传承创新[J].艺术科技,2020,33(24):112-113.
  [12] 冯晓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8(20):186-187.
  [13] 刘云,曹磊,朱宇婷.论民间艺术“土、俗、野、艳”的设色风格[J].艺术科技,2020,33(23):57-58.
  [14]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21):179-180.
  [15] 陈思妤.简述风光摄影中的构图方法[J].艺术科技,2020(13):84-87.
  [16] 刘明珠,展云锋,陈周翔.南京古牌坊的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设计借鉴[J].艺术科技,2020,33(23):164-165.
  [17]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8] 张宁,颜莹露.解读现代摄影的人文关怀[J].大众文艺,2019(22):172-173.
  [19] 吴礼程,王青青.金晓雯,艺术与文化推动设计发展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60-61.
  [20] 刘雨柯,骆玮.摄影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再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1):113-114.
  作者简介:张雅雯(2000—),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贾文婷(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借媒体之势,扩大其影响力,并通过全新艺术形式的表现和阐释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正是当今时代的有益尝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包括融合使用新旧媒体、鼓励扶持新媒体平台发展短视频行业、利用融媒体全方位无死角宣传中国发展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打造中国品牌的文化艺术精品,赋予中国文化新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媒体;短视频;创新思维;艺术精品  中图分
摘要: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作,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本文探析纪录片《山河岁月》叙事策略的特点,从叙事视角、叙事表达、叙事情感的角度分析《山河岁月》对百年党史的叙事表述。  关键词:《山河岁月》;纪录片;叙事策略;党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摘要:博物馆展柜作为游客和展品之间的沟通窗口,对展品的展示效果和游客的游览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现阶段关于智能展柜设计的研究较少。通过服务设计理念的介入,对博物馆展柜的用户体验进行分析,总结需求点和痛点,可以为博物馆智能展柜设计提供思路。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博物馆管理者、游客、解说员等不同相关者对博物馆展厅需求的差异,得出以游客为中心的设计策略、模块化设计策略和管理智能化设计策略。  
摘要:乡村女性是传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智媒时代乡村女性通过自媒体赋权,获得了乡村文化内容制作与传播的机会,重塑了乡村女性形象。乡村女性从刻板印象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转变为自媒体内容生产制作者,实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僭越,新女性形象的树立有助于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乡村女性;弱势群体;自媒体;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播。本文对昆曲的海外传播进行梳理,整理昆曲的海外传播研究的总体情况,探讨昆曲的海外传播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海外传播;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古典戏曲作为我
摘要: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Vlog+新闻”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受到主流媒体的喜爱。内聚焦叙事视角、人格化表达及沉浸式体验等特征使Vlog新闻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但Vlog在新闻生产领域的运用仍然不够成熟,存在选题具有局限性、记者新闻素养待提高以及相关传播平台待整合等问题,本文基于此探寻Vlog新闻局限的突破路径,以实现Vlog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Vlog新闻;媒体融合;传统
摘要: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不论是信息还是各种传统的资产都逐渐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数字时代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纠纷近年来频发。这种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状态并不利于艺术市场的稳定发展。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解决艺术作品版权保护问题,为人们的生活与发展带来更多益处,保持艺术市场的稳定是一件具有现实意义、急需解决的事。本文针对数字时代艺术作品传播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生在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