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的教育任务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而这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实践证明:课前调查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此,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已有的资源,引领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前调查体验中,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高课堂实效。本文笔者就品德课程中“如何应用课前调查,提高课堂效率”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课前;调查;德育实效
一、 调查内容问题化
面对空洞而广泛的调查内容,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调查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前调查的实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调查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互相联系的小问题,开展课前调查活动。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在课前,要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校园、家庭周边的交通现状。如果笼统地抛出“观察一下校园、家庭周边的现状”这一问题,学生会感到茫然,手足无措。这时,我们可以把问题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出示调查任务:1. 到校门口观察:放学时,同学们在马路上是靠哪边行走的?是否有序排队?在过马路时,有没有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2. 在红绿灯处观察:行人是否有按交通指示灯行走?车辆有没有礼让行人?他们是否做到了“红灯停、绿灯行”?3. 除此之外,你观察到了哪些交通现象?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给学生的调查明确了方向,同时由“扶”到“放”,给学生的调查留白,使调查结果求大同,存小异。
二、 调查内容表格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调查的成功开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调查去操作。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在课前调查中不会记录或者记录的内容杂乱无章的情况,此时,表格式调查有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的功效。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有更全面的了解,我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小调查”,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行业。为了增强调查的可操作性,我课前设计了一下调查表:
通过引导学生访问身边的5个人,并填写调查表格。这样,他们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以及各行业在生活中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通过调查活动,清晰明了地呈现了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三、 调查形式小组化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须的交流平台。课前调查由于其途径的多样化——网络、书籍、咨询等,考虑到学生家庭状况及个人交往能力的不同和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差异,部分学生常常会出现课前调查不充分、不完善的情况。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小組分工合作调查的形式,不但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遵守交通规则,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小学生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可是,交通标志和设施那么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孩子的现状,为了降低调查的难度,课前我开展了“交通标志、交通设施大搜索”活动。活动分组进行:行动组和资料组。“行动组”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街上或者公路上观察你看到的交通标志或交通设施,可以用手机拍下来,也可以画下来。“资料组”到网上或者书籍上查找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有哪些?把其中你印象深刻的打印出来或者画下来。这样,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自由选择小组,把调查了解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这一活动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 调查情境儿童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通过创设儿童化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爱吃饭,于是家长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孩子喜爱的椰壳盛饭,结果孩子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姑且把这叫做“椰壳效应”。为了让学生对枯燥的调查活动感兴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应用“椰壳效应”,创设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把调查活动巧妙包装一下。例如:教学部编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身边的水污染现象,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观察(调查)活动:观察(调查)生活中哪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老师最近接到了小水滴的求救信号,他说最近总有人往他身上倒各种脏东西,扔各种垃圾,弄得小水滴全身脏兮兮的。到底是谁做的呢?你们愿意当回小侦探,帮帮小水滴找出凶手吗?孩子们在活动中摇身一变,成了帮助小水滴找凶手的小侦探,调查兴趣高涨,课堂上,调查资料丰富,交流气氛活跃。通过创设儿童化的情境,开展调查,学生对生活中污染水资源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保护水资源的行动做了无声铺垫。
五、 调查展示真实化
课前调查是学生进一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而课前调查之后,教师要提供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交流中再次体验,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说真话、做真人,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总之,我们的德育课堂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前调查”一张帆,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以提升,让品德课堂这艘“巨船”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福建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研讨会获奖论文汇编.2005.12.
[3]苏霍姆里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作者简介:
修惠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腾飞小学。
关键词:课前;调查;德育实效
一、 调查内容问题化
面对空洞而广泛的调查内容,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调查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前调查的实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调查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互相联系的小问题,开展课前调查活动。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在课前,要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校园、家庭周边的交通现状。如果笼统地抛出“观察一下校园、家庭周边的现状”这一问题,学生会感到茫然,手足无措。这时,我们可以把问题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出示调查任务:1. 到校门口观察:放学时,同学们在马路上是靠哪边行走的?是否有序排队?在过马路时,有没有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2. 在红绿灯处观察:行人是否有按交通指示灯行走?车辆有没有礼让行人?他们是否做到了“红灯停、绿灯行”?3. 除此之外,你观察到了哪些交通现象?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给学生的调查明确了方向,同时由“扶”到“放”,给学生的调查留白,使调查结果求大同,存小异。
二、 调查内容表格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调查的成功开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调查去操作。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在课前调查中不会记录或者记录的内容杂乱无章的情况,此时,表格式调查有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的功效。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有更全面的了解,我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小调查”,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行业。为了增强调查的可操作性,我课前设计了一下调查表:
通过引导学生访问身边的5个人,并填写调查表格。这样,他们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以及各行业在生活中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通过调查活动,清晰明了地呈现了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三、 调查形式小组化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须的交流平台。课前调查由于其途径的多样化——网络、书籍、咨询等,考虑到学生家庭状况及个人交往能力的不同和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差异,部分学生常常会出现课前调查不充分、不完善的情况。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小組分工合作调查的形式,不但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学习的难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遵守交通规则,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小学生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可是,交通标志和设施那么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孩子的现状,为了降低调查的难度,课前我开展了“交通标志、交通设施大搜索”活动。活动分组进行:行动组和资料组。“行动组”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街上或者公路上观察你看到的交通标志或交通设施,可以用手机拍下来,也可以画下来。“资料组”到网上或者书籍上查找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有哪些?把其中你印象深刻的打印出来或者画下来。这样,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自由选择小组,把调查了解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这一活动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 调查情境儿童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通过创设儿童化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爱吃饭,于是家长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孩子喜爱的椰壳盛饭,结果孩子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姑且把这叫做“椰壳效应”。为了让学生对枯燥的调查活动感兴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应用“椰壳效应”,创设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把调查活动巧妙包装一下。例如:教学部编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身边的水污染现象,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观察(调查)活动:观察(调查)生活中哪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老师最近接到了小水滴的求救信号,他说最近总有人往他身上倒各种脏东西,扔各种垃圾,弄得小水滴全身脏兮兮的。到底是谁做的呢?你们愿意当回小侦探,帮帮小水滴找出凶手吗?孩子们在活动中摇身一变,成了帮助小水滴找凶手的小侦探,调查兴趣高涨,课堂上,调查资料丰富,交流气氛活跃。通过创设儿童化的情境,开展调查,学生对生活中污染水资源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保护水资源的行动做了无声铺垫。
五、 调查展示真实化
课前调查是学生进一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而课前调查之后,教师要提供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交流中再次体验,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说真话、做真人,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总之,我们的德育课堂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前调查”一张帆,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以提升,让品德课堂这艘“巨船”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福建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研讨会获奖论文汇编.2005.12.
[3]苏霍姆里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作者简介:
修惠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腾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