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道德教育新理论、新流派喷涌迭现的十年。威尔逊(Wilson,J)的理性功利主义模式,赫斯特(Hirst,P,H)的世俗的道德教育学说,麦克菲尔(Mcphail,P)等人的道德教育的体谅学说、斯克利文(Scriven,M)的认知方法、纽曼(Newmann,F)的社会行动模式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这些理论既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也影响着以后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事实上,80年代后兴起的以共生、关怀、理解、责任、体验等为理念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