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80年代以来道德教育一大走向

来源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道德教育新理论、新流派喷涌迭现的十年。威尔逊(Wilson,J)的理性功利主义模式,赫斯特(Hirst,P,H)的世俗的道德教育学说,麦克菲尔(Mcphail,P)等人的道德教育的体谅学说、斯克利文(Scriven,M)的认知方法、纽曼(Newmann,F)的社会行动模式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这些理论既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也影响着以后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事实上,80年代后兴起的以共生、关怀、理解、责任、体验等为理念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
其他文献
经过高速公路路堤高度的研究,提出区域、人口密度等不同情况下的合理路堤高度和构造物设置密度.
桥梁工程中经常遇到双向偏心受压的砌体构件,但现行的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为此,对<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无筋砌体矩形截面的双向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代表了一种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向,而心理健康问题则是一个基本问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