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历史观提供了理解经济演变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本文指出:大历史观不仅强调历史因素对经济变迁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应从长时段、本土化、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变迁,这三者分别从时间、空间、结构维度揭示了大历史观的特征.运用大历史观来审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可以发现:从时间维度看,农业农村发展是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时段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命题,并在不同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多重贡献;从空间维度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是对已有国际经验或"一般规律"的简单验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中国"自身的故事";从结构维度看,
【机 构】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
:
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新型城乡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06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7AJL010)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历史观提供了理解经济演变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本文指出:大历史观不仅强调历史因素对经济变迁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应从长时段、本土化、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变迁,这三者分别从时间、空间、结构维度揭示了大历史观的特征.运用大历史观来审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可以发现:从时间维度看,农业农村发展是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时段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命题,并在不同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多重贡献;从空间维度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是对已有国际经验或"一般规律"的简单验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中国"自身的故事";从结构维度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是嵌入在中国整体发展阶段和制度背景之中,是与城镇之间开展互动并伴随着制度变迁而推进的.立足于大历史观视域下予以审视,我国在政策层面必须动态理解农业农村发展及其作用,突破从经济效率来看待农业农村的局限,注重在城乡互动和体制变迁背景下探寻发展路径,并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本土化特征中形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资源.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将中华传统中的本土宗教作为一个自洽体系进行社会学研究.在西方的宗教社会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本土宗教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亚伯拉罕宗教传统模本的制约,难以形成契合中华本土信仰系统特点的解说与理论建构.中华本土宗教的信仰系统与实践方式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而做出的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回应,有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和现实的社会基础.本文梳理了社会学将中华本土宗教作为独立实体研究的学术脉络,提出以中华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之内在机制为出发点,认识和解释本土宗教并进行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指出"神道设教"原则下政治伦理与信仰
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效果如何?在国际学界尚存有争议,现有文献对中国扶贫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价也不多.本文利用具全国代表性意义的农户样本以及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扶贫政策的效果及减贫动力进行了全面检验,据此认为:首先,国际学界的批评意见大多是不成立的,中国的很多扶贫政策对于减贫都具有显著效应,这些政策不仅能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来降低贫困,而且能降低多维贫困;其次,中国的工业化促进的快速经济增长是减贫的重要动力.本文的证据和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减贫成功的决定因素,并为其他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