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与我们如影随行。良好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寻成功者读书方法的轨迹,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启迪的。
当读完以下几位文学大家的“读书经”后,你会怎样把书读得更好呢?
鲁迅 读书”四法”
多翻法:在手中,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看一遍序言,或者读几页内容。书并不是放在橱柜中了事,更不能写上自己的姓名就算拥有了。书是要读的,不管它是什么书,开卷有益。
跳读法: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读书,谁都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固执于一点,一味地死抠一字一句、钻牛角尖.那么,就会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甚至连这障目的“一叶”也弄不明白了。
选读法: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作品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作者的专集;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背书法:背书方法有点与众不同,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小楷字。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加强记忆。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下来了。
郭沫若 目的不同,方法不同
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娱乐而读书。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免有些差异。
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强迫性的,非读不可。进步的国家要培养健全的国民,一定有周密的国民教育课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是无庸置疑的。一个人有相对的择业的自由,但所学的课程,一经择定,便必须完成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这是不由自主的。
为研究而读书,这或许是狭义的读书方式。譬如研究一门特殊学问,或者特殊问题,凡关于那门学问或那个问题的一切书籍和资料,必须尽可能把它们全都搜罗,把它们读到滚瓜烂熟,这样,你对于那个问题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就可以成为该门学问的权威。
为研究而读书,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束缚;(二)搜罗一切资料,集腋成裘;(三)对于资料毫不容情、毫不惜力地加以检查,而且必须彻底,绝不放松。这样研究才会有成绩。
为创作而读书,实际上就是观摩的意思。我自己在写作上每每有这样的一种准备的步骤。譬如我要写剧本,我便先把莎士比亚或莫里哀的剧本读它一两本;要写小说,我便先把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小说读它一两篇。读时也不必全部读完,有时仅仅读几页或几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而不可遏止地刺激我写作的兴趣。
为娱乐而读书,这应该是人人所有的经验。在工作的闲暇,读起采的确可以使人忘却疲劳而增进生活乐趣。还是应该有限制,书本种类繁多,质素不一,必须加以选择。
茅盾 主张读书要入迷
有些人一拿起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己提醒自己道:“这是做戏呀!”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堂•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
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然后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不算白费。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使有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
巴金 该背就背一些
主张读书应该独立思考。虽然读过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有不少书也曾对他产生过影响,如卢梭、鲁迅、屠格涅夫的作品等等,但他在感动之余,仍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他曾告诫读者:“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障碍,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很自然地得到了应有的结论。”
对于必读的书还得读,该背的就背一些。巴金小时候对《古文观止》等几种书都能背诵或熟记,其中有些文章虽然“背得出却讲不清楚”,似懂非懂,但是,“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他认为小时候熟背一些文章对自己以后写文章很有帮助。
主张多读名著,反对删节的文学名著。曾客观地分析道:“能够看书的读者,他们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已经有一些积累,这些积累可以帮助他们在作品中‘各取所需’。”所谓“各取所需,”就是相信人们在读书时会有自己正确的选择。
老舍 我的读书经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 “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走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林语堂 随缘读书
认为读书当凭兴趣,喜读则读,不爱读就放到一边不读。在他看来,将读书理解成“求知”和“心智进步”是不正确的,“读书之时如怀了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兴趣便完全丧失了。”所以,他非常重视读书的本意。在他看来,如果你高兴,在读书之时,将一条腿放到高处比如桌子和椅子上也没有关系。
很多时候林语堂也无法完全随意,如在字典和工具书面前他就非常毕恭毕敬,对自己要求也格外规范和严格。出门时他总是随身带着那本袖珍英文字典,用他的话说,它只有两双袜子大小,但功用却不可低估。
朱自清 主张力戒浮躁
“概论”“大纲”“小史”等书取其价廉,容易看毕;可是系统全,各方面都说到一点儿,看完了仿佛什么都知道。编这种书只消抄录与排比两种工夫,所以略有文字训练的人都能动手。抄录与排比也有几等几样,这里所要的是最简便最快当的办法。譬如编全唐诗研究罢,不必去看全唐诗,更不必看全唐文,唐代其他著述,以及唐以前的诗,只要找几本中国文学史,加上几种有评注的选本,抄抄编编,改头换面,好歹成一个系统(其实只是条理)就行了。若要表现时代精神,还可以随便检几句流行的评论插进去。这种转了好几道手的玩意,好像搀了好几道水的酒,淡而无味,自不用说;最坏的是让读者既得不着实的东西,又失去了接近原著的机会,还养成求近功抄小路的脾气。再加上编者照例的匆忙,事实,年代,书名,篇名,句读,字,免不了这儿颠倒那儿错,那是更误人了。其实,“概论”“大纲”“小史”也可以做得好。一是自己有心得,有主张,在大著作之前或之后,写出来的小书;二是融会贯通,博观约取的著作;虽无创见,却能要言不繁,节省一般读者的精力。这两种可都得让学有专长的人做去,而且并非仓卒可成。
当读完以下几位文学大家的“读书经”后,你会怎样把书读得更好呢?
鲁迅 读书”四法”
多翻法:在手中,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看一遍序言,或者读几页内容。书并不是放在橱柜中了事,更不能写上自己的姓名就算拥有了。书是要读的,不管它是什么书,开卷有益。
跳读法: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读书,谁都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固执于一点,一味地死抠一字一句、钻牛角尖.那么,就会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甚至连这障目的“一叶”也弄不明白了。
选读法: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作品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作者的专集;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背书法:背书方法有点与众不同,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小楷字。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加强记忆。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下来了。
郭沫若 目的不同,方法不同
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娱乐而读书。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免有些差异。
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强迫性的,非读不可。进步的国家要培养健全的国民,一定有周密的国民教育课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是无庸置疑的。一个人有相对的择业的自由,但所学的课程,一经择定,便必须完成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这是不由自主的。
为研究而读书,这或许是狭义的读书方式。譬如研究一门特殊学问,或者特殊问题,凡关于那门学问或那个问题的一切书籍和资料,必须尽可能把它们全都搜罗,把它们读到滚瓜烂熟,这样,你对于那个问题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就可以成为该门学问的权威。
为研究而读书,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束缚;(二)搜罗一切资料,集腋成裘;(三)对于资料毫不容情、毫不惜力地加以检查,而且必须彻底,绝不放松。这样研究才会有成绩。
为创作而读书,实际上就是观摩的意思。我自己在写作上每每有这样的一种准备的步骤。譬如我要写剧本,我便先把莎士比亚或莫里哀的剧本读它一两本;要写小说,我便先把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小说读它一两篇。读时也不必全部读完,有时仅仅读几页或几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而不可遏止地刺激我写作的兴趣。
为娱乐而读书,这应该是人人所有的经验。在工作的闲暇,读起采的确可以使人忘却疲劳而增进生活乐趣。还是应该有限制,书本种类繁多,质素不一,必须加以选择。
茅盾 主张读书要入迷
有些人一拿起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己提醒自己道:“这是做戏呀!”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堂•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
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然后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不算白费。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使有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
巴金 该背就背一些
主张读书应该独立思考。虽然读过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有不少书也曾对他产生过影响,如卢梭、鲁迅、屠格涅夫的作品等等,但他在感动之余,仍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他曾告诫读者:“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障碍,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很自然地得到了应有的结论。”
对于必读的书还得读,该背的就背一些。巴金小时候对《古文观止》等几种书都能背诵或熟记,其中有些文章虽然“背得出却讲不清楚”,似懂非懂,但是,“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他认为小时候熟背一些文章对自己以后写文章很有帮助。
主张多读名著,反对删节的文学名著。曾客观地分析道:“能够看书的读者,他们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已经有一些积累,这些积累可以帮助他们在作品中‘各取所需’。”所谓“各取所需,”就是相信人们在读书时会有自己正确的选择。
老舍 我的读书经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 “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走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林语堂 随缘读书
认为读书当凭兴趣,喜读则读,不爱读就放到一边不读。在他看来,将读书理解成“求知”和“心智进步”是不正确的,“读书之时如怀了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兴趣便完全丧失了。”所以,他非常重视读书的本意。在他看来,如果你高兴,在读书之时,将一条腿放到高处比如桌子和椅子上也没有关系。
很多时候林语堂也无法完全随意,如在字典和工具书面前他就非常毕恭毕敬,对自己要求也格外规范和严格。出门时他总是随身带着那本袖珍英文字典,用他的话说,它只有两双袜子大小,但功用却不可低估。
朱自清 主张力戒浮躁
“概论”“大纲”“小史”等书取其价廉,容易看毕;可是系统全,各方面都说到一点儿,看完了仿佛什么都知道。编这种书只消抄录与排比两种工夫,所以略有文字训练的人都能动手。抄录与排比也有几等几样,这里所要的是最简便最快当的办法。譬如编全唐诗研究罢,不必去看全唐诗,更不必看全唐文,唐代其他著述,以及唐以前的诗,只要找几本中国文学史,加上几种有评注的选本,抄抄编编,改头换面,好歹成一个系统(其实只是条理)就行了。若要表现时代精神,还可以随便检几句流行的评论插进去。这种转了好几道手的玩意,好像搀了好几道水的酒,淡而无味,自不用说;最坏的是让读者既得不着实的东西,又失去了接近原著的机会,还养成求近功抄小路的脾气。再加上编者照例的匆忙,事实,年代,书名,篇名,句读,字,免不了这儿颠倒那儿错,那是更误人了。其实,“概论”“大纲”“小史”也可以做得好。一是自己有心得,有主张,在大著作之前或之后,写出来的小书;二是融会贯通,博观约取的著作;虽无创见,却能要言不繁,节省一般读者的精力。这两种可都得让学有专长的人做去,而且并非仓卒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