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政治制度的对比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et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2018年考纲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全国卷涉及该考点的试题有:2017年全国Ⅰ卷的24题,2016年全国Ⅱ卷24题,2014年全国Ⅱ卷24题,2013年全国Ⅰ卷24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4题。可见,这一考点属于全国卷比较热的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不多,就是两个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看似较容易。但王国维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这似乎在提醒我们,问题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仅仅照教材讲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么,商代宗法制与分封制到底是什么情况,殷周制度到底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殷周这种政治的“变革”如何理解,这当时国家形态又有何影响?这就需要老师挖掘两者内在的联系,揭示其本质。
  关键词:商周;考纲;对比
  一、 我们来分析商周的宗法制
  先看,商代的宗法制。考查商代的宗法制,可以从商王序列入手,如图一所示(据《史记·殷本纪》)。从《史记》所载的商王世系图(图一)中,我们不难看出,商代宗法制有如下特点:①商代王位始终在一家一姓内传承,故商代确实存在宗法关系;②商代王位继承制度比较混乱,既有父(长)子相继,又有兄终弟及,更有几次篡夺王位的举动,如大戊——中丁,小乙——武丁,祖甲——禀辛,康丁——武乙,这就酿成了“九世之乱”,究其原因,则是“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这表明商代的宗法制度还不成熟和完善。③商代宗法关系还未强化到成为商王与诸侯联系的纽带,这一点,将在后面商代的分封制中分析。
  图一
  图二
  图三
  我们再看周代的分封制,见图二(据《史记·周本纪》)。从图中可知,周代宗法制有以下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并成为普遍的继承原则,从周王到诸侯(见图三);②周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存在血缘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③宗法制已深入到国家权力的分配,整个国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权力,从而形成稳固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分封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另外,周代还通过各种礼乐制度来强化和巩固这种宗法关系,突出大宗的地位,宗法制有制度上的保证。这些都与商代宗法制明显不同,值得我们思考!
  二、 我们再来对比分析商周的分封制
  先来看商代的分封制,商代有分封,不仅商代有,夏朝也有分封。“禹为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史記·夏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史记·殷本纪》)可见,分封本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史记》上述记载的是分封的一种形式,即氏族部落自身分裂分化而成的族邦组织。(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分封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叶称王。汤未放桀之时,亦已称王。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这表明,除了本族子弟外,商代还有大量的臣服于商的方国首领和一些古老的氏族部落,如夏禹称王时的商族先祖王亥和王恒,夏桀时期的商汤,商朝末期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等。除此之外还有方国首领,如犬方的犬侯、鬼方的鬼侯等,这都是归顺受商王朝封爵为侯。它们接受周王的封号,但有自己的领土、独立的经济、军队和自己的政治组织,与商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明显感觉到西周分封制与商代分封制的不同,可得出以下结论:①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并与异姓诸侯存在姻亲关系,从而使西周统治集团内部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宗法制已经贯彻到整个国家权力的分配,已成为分封制的依据;②诸侯国已非原来的方国,相当于中央派到地方的一个统治者,每一个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③每一个诸侯国都完全打乱了原有的血缘部落组织,实行全新的政治统治;④周王对诸侯国不再是“承认”,而是一种权力的授予,是“封赐”。正如学者所言,西周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西周的分封制在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的意义,大于裂土分茅,别分疆土的意义。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柔和,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须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所以,西周分封制可作为向“郡县制”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综合以上分析,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所以由商入周,不是简单的制度的发展与改变,反映了国家形态的深刻变化,说明早期国家逐渐走向成熟。
  作者简介:
  易复官,四川省德阳市,四川省德阳中学校;
  谢蕾,四川省德阳市,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规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类比等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录;性质  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菱形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2.2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菱形性质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知识的
摘 要:近年来,高考历史全国卷Ⅰ试题一贯延续其厚重、稳健的特点,稳中求变,力求变化幅度“温柔”,渐渐形成全国卷Ⅰ的命题规律。为了摸清规律,一线教师积极研究高考真题,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的解题“套路”,帮助考生复习迎考。然而,笔者通过对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试题的分析,认为该卷出现多处“反套路”的表现。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就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中“反套路”的表现作一初探,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越来越与时俱进,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相关教育者也在不断研发适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其中翻转课堂就是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高校英语作为一个重点学科而言,探究其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针对翻转课堂支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校英语;教学  英语学科的重要意义已经广为人知,而且作为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而言,
摘要:初等几何有史2300多年来一直认定相互平行且距离为0的直线必重合从而有直线公(定)理,进而断定:等长的直线段必合同。然而集合、几何起码常识及区间概念凸显此“初等几何起码常识”其实是将无穷多各异直线(段)误为同一直线(段)的“以井代天”的2300年“井底蛙”误区。判断两点集是否≌的全新方法让中学生也能一下子认识3千年都无人能识的伪二重、伪≌直线段,进而认识初等数学有一系列搞错函数的值域的几百年
摘 要:当前的语文课堂,“满堂灌”“一言堂”的情况层出不穷,久而久之,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世界逐渐进入了冬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校进行了“自育自学”模式的尝试,经过这一年来的观课、议课,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确把时间交给了学生,但是却没有深入解读教材,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起到“诱发”的作用,而是根据“自育自学”的模板生搬硬套,导致课堂学习不深入,学生思考不深刻。  关键词:自主学习;留白;对白;补
摘 要:良好的班风能带动学风,促进班级凝聚力。班干部队伍是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注重班干部的培养,发挥班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了解学生特点,开展主题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建设。  关键词:班干部;班风;沟通;抗挫折;理性发言  一、 案例背景  初入大学,部分大一学生对丰富的大学生活往往会表现出迷茫,无从适应。大一学生干部在没有系统的培训下,
摘 要: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教学的核心,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有效提问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启迪他们的逻辑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提出问题的有效性,更要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提问  一、 引言  有效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
摘要: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及其关系对其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具体教育案例,探讨如何引导初中生逐渐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人际冲突;个性案例;引导化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更加成熟,考虑问题的方式及自身的需求都产生了变化。比如交友可能有很强的目的性、选择性。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人际交往
摘要:探究是持续人的一生的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知识建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大趋势,信息技术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但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作为监控对象,自我设计、实施、修正,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其实质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相对独
摘要:本文尝试用思维导图的设计方式,以思维的逻辑和流程作为线索组织教师备课时候的思路。以“世界分区·拉丁美洲”为例展现该种教学设计过程和板书设计,并总结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点,让教学设计表达方式多样、形成过程简洁、课堂效果生动创新,并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提出对该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思维导图;地理教学设计;区域地理  一、 背景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由东尼·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