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问题却日益明显。人民的公平意识日趋强烈,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支持度就可能大大降低。因此,在新经济形势的条件下,认清拉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意义格外重大。
关键词:收入分配不公;制度公正;制度规范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的目标。三十二年过去了,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国的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美元增长到了今年的近4000美元。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分配和收入的不均现象也日趋明显。
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跨过0.4,达到了0.46。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合理的界限,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正确分析这一现状,找到一条适合符合我过基本国情的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途径,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是社会成员通过自己劳动付出或按生产要素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之后获得的收益而进行分配的。由于非公制经济的存在,客观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资料占有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的配置会向有效率的企业倾斜,财富是按要素分配的,谁的贡献大就向谁倾斜。资源配置和财富的分配承认差距,强调差距,客观上有过大的倾向。分配制度不健全体现在,初次分配中,资本挤占劳动所得严重。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从效果上来看,“效率优先”原则坚持的很好,而“兼顾公平”原则却没有得到理应的重视,公平问题没能得到兼顾。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下降,二次分配制度建设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但是纳税的主体仍然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本应是纳税主题的富人阶层则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偷税漏税现象的普遍存在,只缴很少的税。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府在转型期的职能的不适当使用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又一重要原因。相比其他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型期的国家,我国政府掌握和分配的资源过多,政府权利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导致了社会腐败问题的滋生。国有企业凭借对资源的垄断,在银行、电力、石油等部门拥有超强的垄断能力,获得了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但这些利润的并不是在全体国民中分配,而且被少数人或团体占有。
据统计,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水平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这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的工人比其他行业的工人付出的更多,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国家垄断资源。
认清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均现状,对症下药,防止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障碍。制度规范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应对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政府应该以法律为依托,建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可行性的制度,加强对社会利益的调整。
首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公平。
通过整顿市场秩序,力争在初次分配环节就实现相对公平。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尤其是统一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市场体制,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通过非法手段谋取暴利;政府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要防止“寻租”性腐败,实现收入分配起点公平。
其次,消除行政性行业垄断,政府通过税收和分红等手段,控制垄断行业收入,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提高市场竞争活力。
继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限制垄断:预防形成垄断市场结构,保护中小企业,企业合并审查;对垄断市场节后时候调节、肢解,分立垄断企业;限制企业间共谋卡特尔、不正当价格歧视。
再次,完善税制,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构建完整的针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整体系,加大个税申报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偷税逃税分子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形成强大的税法威慑力量;适当提高起征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征税的力度,适当减低中低收入者的课税;开征消费税,因为消费税是直接面向高消费的社会成员,其直接赋税者往往是高收入者,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最后,通过财政之处调整收入分配的差距。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对贫困阶层、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对落后地区的扶贫专项支出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各地提供起点公平的条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农民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总之,收入分配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能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和可怕,如果伴之于其他良好的制度条件,不平等的坏影响甚至有可能消之于无形。
参考文献:
[1]陈享光.论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和政策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7,(7).
[2]冯婧,王培.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天府新论,2007,(12).
[3]康晓光.解析收入分配不均[N].中国经济时报,2000,(9).
[4]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赵文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9).
[6]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4).
关键词:收入分配不公;制度公正;制度规范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的目标。三十二年过去了,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国的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美元增长到了今年的近4000美元。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分配和收入的不均现象也日趋明显。
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跨过0.4,达到了0.46。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合理的界限,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正确分析这一现状,找到一条适合符合我过基本国情的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途径,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入分配不公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是社会成员通过自己劳动付出或按生产要素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之后获得的收益而进行分配的。由于非公制经济的存在,客观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资料占有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的配置会向有效率的企业倾斜,财富是按要素分配的,谁的贡献大就向谁倾斜。资源配置和财富的分配承认差距,强调差距,客观上有过大的倾向。分配制度不健全体现在,初次分配中,资本挤占劳动所得严重。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从效果上来看,“效率优先”原则坚持的很好,而“兼顾公平”原则却没有得到理应的重视,公平问题没能得到兼顾。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下降,二次分配制度建设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但是纳税的主体仍然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本应是纳税主题的富人阶层则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偷税漏税现象的普遍存在,只缴很少的税。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府在转型期的职能的不适当使用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又一重要原因。相比其他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型期的国家,我国政府掌握和分配的资源过多,政府权利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导致了社会腐败问题的滋生。国有企业凭借对资源的垄断,在银行、电力、石油等部门拥有超强的垄断能力,获得了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但这些利润的并不是在全体国民中分配,而且被少数人或团体占有。
据统计,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水平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这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的工人比其他行业的工人付出的更多,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国家垄断资源。
认清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均现状,对症下药,防止收入分配不公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障碍。制度规范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应对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政府应该以法律为依托,建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可行性的制度,加强对社会利益的调整。
首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公平。
通过整顿市场秩序,力争在初次分配环节就实现相对公平。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尤其是统一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市场体制,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通过非法手段谋取暴利;政府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要防止“寻租”性腐败,实现收入分配起点公平。
其次,消除行政性行业垄断,政府通过税收和分红等手段,控制垄断行业收入,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提高市场竞争活力。
继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限制垄断:预防形成垄断市场结构,保护中小企业,企业合并审查;对垄断市场节后时候调节、肢解,分立垄断企业;限制企业间共谋卡特尔、不正当价格歧视。
再次,完善税制,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构建完整的针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整体系,加大个税申报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偷税逃税分子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形成强大的税法威慑力量;适当提高起征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征税的力度,适当减低中低收入者的课税;开征消费税,因为消费税是直接面向高消费的社会成员,其直接赋税者往往是高收入者,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最后,通过财政之处调整收入分配的差距。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对贫困阶层、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对落后地区的扶贫专项支出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各地提供起点公平的条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农民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总之,收入分配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能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和可怕,如果伴之于其他良好的制度条件,不平等的坏影响甚至有可能消之于无形。
参考文献:
[1]陈享光.论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和政策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7,(7).
[2]冯婧,王培.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天府新论,2007,(12).
[3]康晓光.解析收入分配不均[N].中国经济时报,2000,(9).
[4]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赵文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9).
[6]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