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巧妙的导入设计,能承上启下,开宗明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创设物理情境,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三维目标创造条件。笔者根据物理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一、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
设疑激趣就是教师用富有启发性和发人深省的语言给学生创造性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理解新的学习内容提供前提条件。例如,在讲万有引力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知道,由于重力作用,物体总是向下运动的。假设我们从中国的上海沿地球的直径挖掘一条隧道,横穿地球,能够到达美国的加州。若隧道中没有空气阻力,那么一块石头无初速度地落入隧道,它能从上海掉到加州吗?”这样便在学生思想中激起了波澜,从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
直观演示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结合有关内容的讲解,把演示物展示给学生观看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直观演示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亲自动手演示教具的过程中,把演示物与所学对象的形状、特点、结构、性质等结合起来,为他们进行进一步思维加工奠定基础,使学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如讲磁感线时可用模型引入,讲单摆时可用实物引入,讲串、并联电路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讲变压器时可用实物照片引入,等等。采用直观演示比形象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感知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用物理学史的方法导入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材料,并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逸闻出发,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活跃起来。如在讲X射线时,我说:“1895年11月8日晚上,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为了探求阴极射线的实质正在实验。当他接上高压电流进行实验时,意外地观察到一米之外的一个荧光屏上发出微弱的荧光,一切断电源,荧光立即消失。这一现象使他非常惊奇,全神贯注地重复刚才的实验,把屏一步步地移远,发现即使在两米左右的屏上仍有荧光出现。因此,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被人知的新射线,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X射线。”这样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X射线的性质和用途,而且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用实验引路的方法导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可信的特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阶段安排演示实验,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引向高潮,从而为掌握和理解抽象的知识提供保障。如在讲焦耳定律时,可组织学生把火柴头直接接触到发热的电阻丝上,使学生在看到烟和火的同时听到“嗤”的一声响。这些发热、发光、燃烧、“爆炸”等鲜明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操作实验的能力。
五、用以旧拓新的方法导入
以旧拓新就是针对物理学科知识逻辑性较强、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特点。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尤其对那些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加以概括,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合乎逻辑地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欲望。
六、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在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往往能感觉它但是不能理解它。如果把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可以这样导入:“玻璃杯落到水泥地面上会摔得粉碎,而从同一高度落到沙地上却不易摔碎,为什么?”这样导入,能把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七、从审题入手,用提纲挈领的方法导入
课题的标题是这节课的“窗口”,也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课本的标题就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一下子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并很快地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首先这样简述:一切处在高处的物体,在没有其他力的作用时,都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这种下落是一种什么运动?它有什么规律?(自然地引入课题)接着提出问题:(1)历史上伽利略是怎样研究落体运动的?(2)现在又是怎样研究的?(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然后围绕这些问题给予说明,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本义。教师揭示课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有趣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采用逻辑推理、知识的衔接与转折等方法导入。它们同样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向上的气氛中积极接受新知,提高素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也当今物理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
设疑激趣就是教师用富有启发性和发人深省的语言给学生创造性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理解新的学习内容提供前提条件。例如,在讲万有引力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知道,由于重力作用,物体总是向下运动的。假设我们从中国的上海沿地球的直径挖掘一条隧道,横穿地球,能够到达美国的加州。若隧道中没有空气阻力,那么一块石头无初速度地落入隧道,它能从上海掉到加州吗?”这样便在学生思想中激起了波澜,从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
直观演示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结合有关内容的讲解,把演示物展示给学生观看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直观演示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亲自动手演示教具的过程中,把演示物与所学对象的形状、特点、结构、性质等结合起来,为他们进行进一步思维加工奠定基础,使学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如讲磁感线时可用模型引入,讲单摆时可用实物引入,讲串、并联电路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讲变压器时可用实物照片引入,等等。采用直观演示比形象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感知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用物理学史的方法导入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材料,并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逸闻出发,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活跃起来。如在讲X射线时,我说:“1895年11月8日晚上,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为了探求阴极射线的实质正在实验。当他接上高压电流进行实验时,意外地观察到一米之外的一个荧光屏上发出微弱的荧光,一切断电源,荧光立即消失。这一现象使他非常惊奇,全神贯注地重复刚才的实验,把屏一步步地移远,发现即使在两米左右的屏上仍有荧光出现。因此,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被人知的新射线,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X射线。”这样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X射线的性质和用途,而且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用实验引路的方法导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可信的特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阶段安排演示实验,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引向高潮,从而为掌握和理解抽象的知识提供保障。如在讲焦耳定律时,可组织学生把火柴头直接接触到发热的电阻丝上,使学生在看到烟和火的同时听到“嗤”的一声响。这些发热、发光、燃烧、“爆炸”等鲜明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操作实验的能力。
五、用以旧拓新的方法导入
以旧拓新就是针对物理学科知识逻辑性较强、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特点。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尤其对那些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加以概括,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合乎逻辑地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欲望。
六、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在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往往能感觉它但是不能理解它。如果把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可以这样导入:“玻璃杯落到水泥地面上会摔得粉碎,而从同一高度落到沙地上却不易摔碎,为什么?”这样导入,能把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七、从审题入手,用提纲挈领的方法导入
课题的标题是这节课的“窗口”,也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课本的标题就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一下子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并很快地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首先这样简述:一切处在高处的物体,在没有其他力的作用时,都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这种下落是一种什么运动?它有什么规律?(自然地引入课题)接着提出问题:(1)历史上伽利略是怎样研究落体运动的?(2)现在又是怎样研究的?(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然后围绕这些问题给予说明,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本义。教师揭示课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有趣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采用逻辑推理、知识的衔接与转折等方法导入。它们同样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向上的气氛中积极接受新知,提高素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也当今物理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