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哈佛的差距可能就三顿饭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u89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哈佛大学,教授太太请教授们吃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图书馆长请教授吃饭——这样的三顿饭,可能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差距。
  与Michael Szonyi教授一起吃饭,每一次都是新鲜的体验。新鲜的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聊什么。这位中文名为宋怡明的老外,目前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着一对据说是成功秘诀的善于倾听的大耳朵,操着一口流利的带闽南腔的普通话,在座的学者或吹牛,或争吵,有时甚至不欢而散、拂袖而去,但人们仍然期待着下一次私人聚餐,准确地说,是期待下一次碰撞的话题。
  我没有想到这一次饭局的话题主题,关键词居然是:“世界一流大学”与“吃饭”。
   01哈佛大学的第一顿饭:教授太太请教授们
  “哈佛的教授太太文化”,其经典代表就是太太经常请各位教授到家里吃饭。
  哈佛学者把这样的吃饭叫作“读书会”,几乎每周都会在一个教授家举行,教授太太就是当然的女主人。所有的与会者都觉得受益匪浅,因为无数的选题、灵感都来源于此。吃饭的可能是同行,也可能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你可以想象一下:吃饭聊天的有历史学教授、语言学教授、天文学教授、神经学教授,他们可能聊什么?
  邬教授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有一个“鸽笼理论”:现代高等教育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不同专业的学者越来越困在自己的鸽笼里。出路就是要为鸽子们提供“广场”。教授太太提供的客厅饭局,就是这样的跨学科“广场”。
  我不由得想起梁思成家的客厅,和他美丽的太太林徽因。
  教授太太文化的背后其实有若干支撑。
  首先,教授的房子要足够大。如果教授住的就是鸽子笼,恐怕没办法高朋满座。
  其次,教授的工资要足够高。教授太太无须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如果太太带着一脸疲惫下班回家,应该没有多少心情张罗大家吃饭。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授太太文化品位要好。如果家里只有鸡飞狗跳,恐怕没有人敢上门。
  宋怡明对郑教授的说法做了修正:首先,“哈佛教授的太太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准确,哈佛教授相当一部分也是女性。更重要的是,在他印象中“太太文化”早已不存在,如今一些教授的读书会,早就改在餐馆里了。这种“太太文化”的衰落,在宋教授看来绝对是好事情,它代表哈佛的父权文化已经被打倒。
  不过,好事情也有代价,代价之一是原来一些好的校园文化传统也受到攻击。宋教授强调,今天的哈佛应该想办法让原来的凝聚力恢复,但这绝对不等于说要让所谓的“太太文化”恢复。
  特别要说明的是,与其说“哈佛教授的太太也要出去上班了”,不如说“哈佛教授配偶也要去上班了”。哈佛教授的配偶想欣赏更丰富的生活,不一定要做家庭妇女,宋教授认为这是个值得赞扬的现象。
   02哈佛大学的第二顿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
  宋怡明认为哈佛最值得骄傲的文化是本科生文化。哈佛致力于让本科生成为大学的主人。他举的一个例子,居然也是吃饭。
  哈佛会给每一个本科生一笔钱,专款专用,就是请教授吃饭。有一段时间,教授们突然发现自己被密集邀请,一打听,原来学校食堂员工罢工了。
  好些大学的问题就是:本科生见不到教授。越是名牌教授,越不给本科生上课。据说,某985高校有一个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院士,一直到毕业,都没有单独和导师说过一句话。

  哈佛对本科生的好,没有吃亏。据说哈佛的校长做过调查,对哈佛的捐赠,比例最大的来自本科生校友,而且这些捐赠也有相当比例要求直接花在本科生身上。这就是良性循环!
  我曾经写过一篇转发率极高的文章,题目就是:《厚待自己的学生,就是厚待学校的未来》。那些校长办公室有空调,却舍不得给学生开空调的大学,别指望他们毕业了,还会热情洋溢地给你捐款。他们在大学已经热够了!
   03哈佛的第三顿饭:图书馆馆长请教授吃饭
  宋怡明认为哈佛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所有人员自觉为教授服务。他得意地宣布,目前哈佛大学图书馆有关金门的书籍全世界最多!原因就是他在研究金门,而每年哈佛图书馆馆长都会请他吃饭,问他需要买什么资料。
  我问宋怡明:“是不是看你是费正清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对你特别殷勤?”他连连摇头:“我还是副教授的时候,图书馆馆长就这样做了,这是他的日常工作。”
  “这要吃多少饭啊?”我惊叹。
  宋怡明误解我是在谈钱,他笑了:“吃的是快餐啊,没多少钱。买书才花钱!”
  哈佛大学整个行政保障系统都明白:大学教授的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大學教授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时间。因为,大学教授是哈佛最值钱的资产。
  三顿饭的故事讲完了,要强调的是:大学不是请客吃饭,哈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这里。三顿饭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这三顿饭背后的大学文化。
  看一所大学的文化基因,不一定要在其核心地带寻找,其边边角角留下的痕迹,也许最能反映出文化渗透在骨髓里的力量。
  教授太太请教授们吃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图书馆馆长请教授吃饭,分别对应着三个共同体:大学的学术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与行政共同体,它们一起建构着整个哈佛的大学共同体。
  三顿饭请客的共同对象,都是教授,显示出教授是大学的重心。解决好教授这个大学重心,才能解决好学生这个大学中心。因为教授是大学最重要的生产力!
  川流不息的中国大学管理者到哈佛考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哈佛的文化。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人家的实验室、图书馆,哪怕是把整个课程体系、人事政策、管理制度照搬下来,可能仍然是画虎未成反类犬。
  出于记者出身的本能,我问宋怡明,说了这么多哈佛的好,那么哈佛的不好在哪里?
  宋怡明愣了一下:“可能是对年轻教师的剥削。”
  我似乎发现了漏洞:“你一直强调,哈佛文化的精髓就是建构哈佛身份认同的共同体,那么,这些年轻人对哈佛的认同在哪里?”
  宋怡明坦率地笑了:“这和我刚刚讲的真的有一点矛盾,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其他文献
毕竟有年轻的朋友在场,知涯没有再抽烟丝,而是去倒了两杯茶,腾腾热气让双方的表情都模糊不清起来。??  孙今道了谢,擦干净眼中的泪水,这才慢腾腾道:“有一点您没有估计准确,其实我也算是孙默的弟弟,突如其来的弟弟。”??  “怎么说?”知涯被这句话勾起了些兴趣,问。??  孙今惨淡地笑了笑:“接下来的事实可能让您无法接受……但我还是要告诉您,我不是原来的那个孙今,我以前,叫孙古。”??  “孙默确实是
问一个小学生:“第二名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小学生答:“第一名。”  问一个中学生:“全班第一名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中学生答:“全校第一名。”  问一个大学生:“学士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大学生答:“硕士。”  以上的回答,都很顺畅,相信没有人会有问题,就好像人吸入空气、吐出二氧化碳,第二名的更上一层,当然就是第一名。  不是吗?  但,有趣的来了──  如果你问一个上班族,同样的问题! 
我们不是鱼!  我们是温血的身形似鱼、体型巨大,且会游泳的海洋哺乳动物。“鲸”的字义是“巨大”,古人看我们长得像巨型大鱼,便称我们为“鲸鱼”。  我们分为两大类:  1.齿鲸,就是长牙齿的鲸鱼。长有一颗到几十颗的圆柱形牙齿,可以用来猎食鱼类、乌贼、海鸟、海豹、其他鲸类,甚至大白鲨也是我们的盘中餐。  2.须鲸,口中没有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以磷虾等
老项是我高三时的同桌。她是个大美人。  高二的时候我混的是寻衅滋事没事就找抽的圈子,精神世界混乱得一塌糊涂,像一只过于亢奋的青蛙,随时都能蹦起来。  有次闲极了无聊,大家一起说要评选班花,有人提名老项,我立刻反对。从五官和气质上来看老项当班花并没有异议,但是她不具备班花的品德。首先,她很善良,其次她很低调,让她顶着班花的头衔不利于她身心的健康发展。  老项当不了班花,但绝对是高中女朋友的高配。她长
最近,我非常幸运地当选为太空植物基地的小小解说员,内心真是激动又紧张。在耿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演练,给专家参观团、家长还有我的小伙伴们呈现了最棒的解说。  太空植物基地位于我校正南方,是一座全自动恒温太空植物实践园,也是我们学生的“乐园”。我在这里参加了好多劳动实践活动,培土、育种、移苗,一步步探索了太空种子的“奥秘”。  通过讲解,我不仅知道太空种子是怎么来的,知道了它跟普通种子的区别,并且还认
互相谅解  老婆:“你1000多块钱就买了个鱼竿?难道鱼会因为鱼竿贵就上钩?”  老公:“我一个鱼竿都比不上你的一瓶化妆品,难道我会因为你丑就抛弃你吗?”  浪漫  女同事告诉我,她给她老公打电话说:“你没发现今天月亮特别圆吗?”她老公回答:“ 月圆人未圆。”  我一听,嘿嘿,真浪漫!于是就给我男友打電话:“你没发现今天月亮特别圆吗?”  男友说:“咋的,你要变身呐?”  当时就火了  去沙县小吃
我认识四个年龄相仿的女孩。  甲,中产技术干部家庭。  乙,律师家庭。  丙,实业家家庭。  丁,大商人家庭。  四家的家产是递增的。即,富养程度也该是递增的。  经济上,甲最穷养。乙好一些。丙更好一点。丁最富养。  情感上,甲父母待甲最严酷,严酷到外人冤枉了甲,父母会帮腔,全然不顾甲的感受。  乙父母各自忙事,不太在意女儿的教育。  丙父母从小宠爱女儿,无微不至。  丁就是普通的和睦家庭。  即
不过很快,简慧就被带到了李宽的粉丝见面会上。  车中,简慧接过瓶子,有些犹豫:“那我要是失败了呢,我……”“不,如果那个人是你的话,就不会失败,”他打断了她的话,“好了,下去!”  接着9号从后备厢中拿出一束花,递给她。在9号极冷的目光中,她慢慢下了大奔。  拿出入场券进入后,就看见很多十六七岁的少女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李宽:“啊,我终于要见到我男神了,好激动……”  轻轻拍拍一个女孩的肩膀:“请问一
四年前,我和一个旅游团到西雅图,在从机场开往市区的大巴上,导游娓娓地解释着西雅图的别名:“翡翠之城”,公路两旁是能拧出水的一望无际的绿,令我这看惯了加州黄土高坡的人动容,从此开始思念。  今年10月初,我和几位朋友又来到西雅图,导游扯着嗓门问我们一个问题:“各位有谁知道西雅图为啥老下雨?”被时差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我们懒得搭茬儿。“不知道吧?跟你们说,那是因为西雅图的天空总被两朵云压着。”看着大家没反
“时代总是不断发展的,等你们长大了,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科技也会取得巨大进步,需要你们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去适应和创造新生活,这样一个民族、人类进步才能生生不息。从现在起,你们就要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  上面的话是习近平爷爷对我们青少年的深情寄语。可是,创造从哪里来呢?只有当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有了很多本领,才可能去发明创造。而除了书本知识,课外的科技活动也是激发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