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aihong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聂华苓在北京出席回忆录《三生影像》座谈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聂华苓12岁,成了流亡学生。她和同学们一起唱着流亡歌曲《松花江上》,歌词里那句“流浪、逃亡,逃亡、流浪”,竟成了她前半生的主旋律。
  1949年,聂华苓24岁,带着家人迁往台湾。到达台北的那天,碰上台风。狂风呼天抢地哀嚎,薄板房子震得咯吱响,随时要裂开的样子。
  1978年,聂华苓53岁。离开大陆29年后第一次返乡,她和家人几经周折前往诗人艾青家中拜访。她迎着日暮的夕阳,沿着窄窄的胡同往里走,胡同的另一头,艾青焦灼地站在门口等待。走近些,艾青看着她说:“怎么现在才来?”
  2015年,聂华苓90岁,关于她人生的纪录片在武汉首映。这位著名作家、翻译家,因为和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下称“国际写作计划”),为全世界中文作家与国际文坛的接轨提供了平台,在华人世界享有极高声誉。镜头之下,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承载了她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一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
  北京时间6月6日23点,《环球人物》记者拨通聂华苓的电话时,大洋彼岸的她刚刚迎来周末的清晨。
  在低谷中迎来曙光
  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呆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军阀打来打去,本来是朋友的,不知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仇人;本来是仇人的,一下子变成了朋友,结合起来打别人……”在自传《三生影像》中,那个乱世也因为聂华苓的笔触变得鲜活起来。
  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初中毕业后,她辗转来到战时陪都重庆,后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读书,并和同学王正路结了婚。
  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段落。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聂华苓遭遇了生命的低谷。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1934年,安格尔创办面对美国年轻作家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并将它打造为全美最有声望的写作工作坊。
  1963年,在欢迎安格尔访台的酒会上,55岁的安格尔与聂华苓不期而遇。在读过聂华苓的短篇小说集《翡翠猫》后,再见到作者本人,他对这个灵巧的女子着了迷,忍不住发出邀请:“你想去爱荷华吗?”
1979年初秋,萧乾(左二)受邀来到爱荷华,聂华苓(中)和安格尔特意举行了“中国周末”。
1972年,聂华苓和安格尔在红楼后园荡秋千。

  后半生的牵绊
  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
  作家汪曾祺曾说聂华苓“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居然成事”,说的就是国际写作计划诞生的前因后果。但当《环球人物》记者拿着这12个字问起当时的情况,聂华苓哈哈大笑:“其实也算不上完全的心血来潮,是经历积累到那个阶段了。”
  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来到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安格尔曾主持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22年,培养了不少有名的美国作家。他开玩笑:“猎狗闻得出肉骨头,我闻得出才华。”聂华苓和他大概是一类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是在1985年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当时,他刚33岁,出版了两部小说,名气还不是很大。聂华苓记得他很沉默,也很少参加组织的活动,几乎通宵写作。中国作家莫言也是在获诺奖前8年接到的邀请。   1981年,埃及和以色列正在开战,国际写作计划邀请了这两个国家的作家。在爱荷华一见到彼此,他们就互掷酒杯,破口大骂,可几个月过后,离开爱荷华时,他们在机场抱头痛哭。
  就这样,40多年中,1400多位来自70多个国家的作家来到爱荷华。用中国作家刘恒的话说:“这是一个缩微的世界。它融合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形形色色的作家、形形色色的人,也创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交流方式。”1976年,聂华苓和安格尔被24个国家联合推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聂华苓也一直没有停止写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一朵小白花》,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等作品。
  “我们这一刻在一起”
  大陆作家真正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是1979年中美建交后。作品好、会英语又出过国的萧乾,成了他们的第一个邀请对象。
  那年初秋,聂华苓和安格尔特意举行了“中国周末”。在彼此隔绝了30年后,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的20多个华人作家第一次聚在一起,讨论中国文学。聂华苓记得,“每个人都抓着萧乾谈话,仿佛抓着的是故乡的泥土。萧乾应接不暇,却一直微笑着”。也是在那次讨论会上,她说:“我们不是来交锋,而是来交流,来互相了解、互相认识的。今天不可能得到任何具体结论。我们这一刻在一起,这就是结论。”
  萧乾之后,丁玲、艾青、王蒙、刘宾雁、茹志鹃、王安忆、汪曾祺、余华、苏童、毕飞宇等大陆作家,郑愁予、白先勇、林怀民、蒋勋、陈映真等台湾作家,以及董启章、李怡等香港作家,先后来到爱荷华,通过国际写作计划与各国作家交流。聂华苓选人的标准只有3个字:作品好。爱荷华大学的图书馆、芝加哥图书馆等,都是她借阅中国文学作品的宝库。读过了,觉得好, “就和这位作家朋友取得联系,发出邀请”。
  丁玲是在1981年来到爱荷华的,在此之前,西方世界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丁玲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像个天真的小女孩。”她和丈夫陈明住在山下的五月花公寓,聂华苓夫妇住在山上,散步10分钟就到了,4个人常一起坐在小院的台阶上谈天说地。
  丁玲在爱荷华碰见了蒋勋。“她对他又喜欢又好奇,喜欢的是他这个人,好奇的是他从台湾来的。她总是笑眯眯地望着他。那时候,两岸还没有来往。”同样来自台湾的林怀民也说:“来到国际写作计划后,我才发现原来世界是可以这样自由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你开始摸索,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安忆是在1983年跟着母亲茹志鹃来爱荷华的。在聂华苓眼中,这对母女的思想和对现实的看法,如同她们的创作,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王安忆是历年在爱荷华活动最多的中国作家,和美国年轻人接触最多。活动之余,她会参加中国作家的聚会。她比大部分中国作家都洒脱,摆脱了很多牵牵绊绊,能独立地去看外面的世界。”
  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
  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的生活“似乎是老样子,很生动,很丰富。但回想起来,只是一片空白”。工作却并未停止。一位匿名人士向学校捐来50万美元的赞助,指明“供聂华苓为爱荷华大学运用”。“我用它来邀请中国作家。近十年,每年一位中文作家的费用,都是用这笔钱的利息支付的。”
  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聂华苓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
  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其他文献
为了搞清楚量子叠加、纠缠的问题,他选择出国留学;回国后他让中国在量子通信方面领跑世界  潘建伟(口述)  个人简介  1970年生于浙江东阳,1992年到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回国任教。现为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京沪干线”量子通信网络首席科学家。  当脱下实验室白大褂,换上西装,站在未来科学大奖
美国名嘴大卫?莱特曼9月8日告别著名脱口秀节目《深夜秀》,正式退休。被中国年轻人昵称为“扣扣熊”的史蒂芬?科拜尔接档主持《深夜秀》。  美国的脱口秀文化异常发达,功底深厚的名牌主持人把政治立场、价值判断融入幽默、讽刺、轻松的谈话节目中,使得时政新闻也极富喜剧效果,因而备受美国人喜爱。科拜尔就是其中的翘楚。他主持了9年的《科拜尔报告》,专门吐槽各路政客,嬉笑怒骂,叫好又叫座。凭借这档节目,艾美奖和格
德国艺术家扬?福尔曼5年前发起了“积木修城”计划。他发现德国有些路边的砖墙破损了却没有及时修复,于是拿来孩子们玩的乐高积木,把不同颜色的积木一块块摆好拼接,填补墙上的空缺。每次福尔曼在街上用乐高补墙时,总会有人好奇地凑过来,问他在做什么。他总是微笑着递给行人一堆乐高积木,邀请他们一起参与:“你只有试试,才能明白我想干什么。”行人接过积木,往往很疑惑,这小塑料块能补好墙?他们将信将疑跟着福尔曼干起来
苏海德,美国人,1972年出生于加拿大,美国最大P2P平台Lending Club联合创始人,2013年在中国再创P2P平台点融网,并任CEO。    2012 年,苏海德带着时任上海白玉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宇航,在位于旧金山的Lending Club(贷款俱乐部)参观。郭宇航说了一句:“苏,你在中国完全也可以这么干!”这让苏海德着实兴奋了:“那我们就开始干吧!”没过多久,苏海德便来到上海,开始了
东京阳光水族馆的饲养员往社交网络上传了水獭憨态可掬的萌照,没想到大受好评。水族馆方面想,既然这么受欢迎,那办个水獭大赛吧!但自家只有寥寥数只水獭,于是他们联合了日本多家动物园、水族馆,凑了整整84只水獭。主办方在网站上放了选手们的照片,号召网友投票,规定哪只水獭得票最多,哪只就能夺冠。经过一番激烈廝杀,众望所归的水獭布布成了冠军。但它懒得上台领奖,只得由工作人员代为收下一箱小鱼。
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有类似证监会的行政管理机构,有的是一家,有的是几家,它们用法律、经济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  美国,重视打击违法行为  美国的证券交易活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银行贷款条件宽松,人们纷纷投身证券交易。那时,美国人信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证券市场完全靠自律式监管,直到他们发现这并不可靠。  1929年10
赵涛,1978年生于山西太原,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舞系。2000年凭借电影《站台》一举成名,2006年主演的电影《三峡好人》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2012年凭借电影《我是丽》获得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等奖项。2015年8月27日,赵涛接受本刊专访。  “墙内开花墙外香。”用这句话形容赵涛,再恰切不过。西方观众对这位中国女演员的认可和喜爱,甚至远远超过了国内观众。作为贾樟柯电影的“御用”演
正值春运,过年回家成了中国人最头疼的事——飞机票基本原价,火车票时刻秒杀,好不容易守在电脑前抢到一张,还得一路挤回家。这样的烦恼不只中国人有,外国人在他们的“春运”——圣诞假期间,同样是焦头烂额。不过,有人就能从中看准商机。  这个人就是Blablacar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费雷德里克·马泽拉,这位一脸憨厚的理工男,去年拿到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成为欧洲经济危机之后,法国拿到融资数额最大的企
他钦慕清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使朝鲜的社会氛围焕然一新  “丙子之役”后,朝鲜上下暗自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对清朝的朝贡和蔑视奇怪地共存着。朝鲜知识分子还一度极力主张复仇雪耻的“北伐论”。甚至在明朝灭亡60周年时,朝鲜国王还修建了一座名为“大报坛”的祭坛,专门祭祀明朝皇帝。 这种敌视清朝、排斥清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华夷观”持续了100多年。直到正祖上台后,朝鲜对清朝的态度才焕然一新。从“北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先听哪一个?先说好消息,根据很多权威机构的预测,在2030年之前,我们将经历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就是全世界中产阶级人口会第一次超过贫困人口,我们的地球村正在脱贫。坏消息就是,与此同时,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动荡不安。  大家知道,我一直在中东做记者,从2010年开始跟踪当地一些示威抗议,大家称之为“阿拉伯之春”。如果把眼光放宽一些,世界很多角落都在接连发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