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灯烛涵义;灯烛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灯烛的描写,灯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
一、灯烛意象在唐代诗词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中国古典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杜甫所谓“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直接表明烛光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漫漫长夜,一烛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力量。独坐窗下,烛影摇红,那是一种迷离温馨的情怀。
二、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的多重涵义
(一)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在这首诗中,夜雨、秋池的意象组合,给人以清冷寂寥之感。既是“涨”,这秋雨便已落了很久,而此时相问的又是“未有期”的“归期”,归期竟是遥遥无期了,于是便有了烛下绵长的思念。“西窗剪烛”是个温暖亲切的情境,一个“共”字,说明诗人所怀念的,原是暖意中相知相守的默契,于是朦胧的烛光隐去了巴山的夜雨,寄托了诗人无尽的守候。
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
(二)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
(三)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首联写筵会时间和地点,颔联写今日处境与感受,虽身已相隔,而心却相通。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尾联写别后离恨,诗人难以忘怀昨夜的红烛,实际上是对良辰美景的渴望与追忆。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
这是一个夜深客散,醉中赏花的情境,诗中出现了“红烛”与“残花”的意象组合,在绮艳之中让人感喟,把“消逝”“幻灭”的意义同“留存”结合了起来。“残花”是一个最后的断片,不知是败于地上的花,还是垂于枝上的花,但它们都以自身的存在指向了另一段韶光。是怀念,也是告别。暖艳的红烛从容地对望于残花,如迟暮的美人惺惺相惜。流年逝水,却是哀而不怨,只保留委婉的感伤。李商隐通过暖艳的红烛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对逝去的良辰美景的追忆。
(四)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
此诗写的是一个“梦为远别”的情境。思念之人现于梦中,默默地走来,又悄悄地离开。忽却梦醒,只有斜月空照着楼阁,远处传来缥缈的钟声,梦中之人已远隔千里,相思之语却不及道出,迷离之中满是孤单。“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帷帐被半笼在烛影下,依稀有余香萦绕于屋内。“金翡翠”“绣芙蓉”纵然和美,而在恍惚的烛影下,一切不过似真还幻,一如飘忽不定的人生,只有于渺茫之中与思念之人怅然相望了。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第一句描绘深夜室内情况。精美的云母屏风放在床前,夜色已深,烛光暗淡,屏风上的烛影也越来越暗。这里用一“深”字,表现烛影,同时也展示了夜色之深,又暗示女主人公独处无眠。次句写室外景物。女主人公长夜不眠,庭中仰望,天将拂晓,耿耿银河已逐渐西移,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际中,但随着天色将明,晨星渐渐隐没。这句的一个 “渐”字,表明时间推移,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又将度过了一个彻夜不眠的长夜。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是很恰当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烛光、烛影、烛泪,点点烛光,向我们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摇曳的红烛,照亮了中国诗坛,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风韵。烛光悠悠,迷离朦胧,启发我们追溯这一意象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古典艺术的静照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石金凤,女,本科,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唐诗;灯烛涵义;灯烛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灯烛的描写,灯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
一、灯烛意象在唐代诗词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中国古典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杜甫所谓“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直接表明烛光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漫漫长夜,一烛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力量。独坐窗下,烛影摇红,那是一种迷离温馨的情怀。
二、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的多重涵义
(一)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在这首诗中,夜雨、秋池的意象组合,给人以清冷寂寥之感。既是“涨”,这秋雨便已落了很久,而此时相问的又是“未有期”的“归期”,归期竟是遥遥无期了,于是便有了烛下绵长的思念。“西窗剪烛”是个温暖亲切的情境,一个“共”字,说明诗人所怀念的,原是暖意中相知相守的默契,于是朦胧的烛光隐去了巴山的夜雨,寄托了诗人无尽的守候。
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
(二)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
(三)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首联写筵会时间和地点,颔联写今日处境与感受,虽身已相隔,而心却相通。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尾联写别后离恨,诗人难以忘怀昨夜的红烛,实际上是对良辰美景的渴望与追忆。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
这是一个夜深客散,醉中赏花的情境,诗中出现了“红烛”与“残花”的意象组合,在绮艳之中让人感喟,把“消逝”“幻灭”的意义同“留存”结合了起来。“残花”是一个最后的断片,不知是败于地上的花,还是垂于枝上的花,但它们都以自身的存在指向了另一段韶光。是怀念,也是告别。暖艳的红烛从容地对望于残花,如迟暮的美人惺惺相惜。流年逝水,却是哀而不怨,只保留委婉的感伤。李商隐通过暖艳的红烛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对逝去的良辰美景的追忆。
(四)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
此诗写的是一个“梦为远别”的情境。思念之人现于梦中,默默地走来,又悄悄地离开。忽却梦醒,只有斜月空照着楼阁,远处传来缥缈的钟声,梦中之人已远隔千里,相思之语却不及道出,迷离之中满是孤单。“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帷帐被半笼在烛影下,依稀有余香萦绕于屋内。“金翡翠”“绣芙蓉”纵然和美,而在恍惚的烛影下,一切不过似真还幻,一如飘忽不定的人生,只有于渺茫之中与思念之人怅然相望了。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第一句描绘深夜室内情况。精美的云母屏风放在床前,夜色已深,烛光暗淡,屏风上的烛影也越来越暗。这里用一“深”字,表现烛影,同时也展示了夜色之深,又暗示女主人公独处无眠。次句写室外景物。女主人公长夜不眠,庭中仰望,天将拂晓,耿耿银河已逐渐西移,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际中,但随着天色将明,晨星渐渐隐没。这句的一个 “渐”字,表明时间推移,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又将度过了一个彻夜不眠的长夜。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是很恰当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烛光、烛影、烛泪,点点烛光,向我们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摇曳的红烛,照亮了中国诗坛,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风韵。烛光悠悠,迷离朦胧,启发我们追溯这一意象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古典艺术的静照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石金凤,女,本科,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