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抢了我们的饭碗吗

来源 :教师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这样的思维实验:假设你是1890年的一名工程师,请你预测1920年时纽约市的马粪总量.如果你用直线思维来推算的话,结果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后来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交通的外部效应,1920年的纽约并没有出现堆积成山的马粪,而是出现了郊区、麦当劳餐厅、高速公路,以及汽车带来的其他各种副作用.它们的影响从1930年开始,延续于20世纪,直至今日.rn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我们今天对信息技术和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技术造成的失业影响的预判.
其他文献
在学校里我们都学过,那个主导着人体一切活动过程的器官叫作大脑,有超过860亿个神经元,是人类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如今神经科学
期刊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音、形、义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了解汉字的源流和演变,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小学生对古代汉语是很陌生的,他们并不是专门的古代汉语的研究者,语文教学只要给予他们一些启蒙、一些引领就可以了。如若教师一味地以字源阐释与释义来教学,未见得能取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识字教学应该依托汉字的建构理据,根据相关的课型,选择合宜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渔夫有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两个路人分别向渔夫要了鲜鱼和鱼竿。要了鲜鱼的路人很快就将鱼煮熟吃了,之后不久他就饿死了。而要了鱼竿的路人向大海走去,可是还没到海边他就饿死了。  读完这则故事,笔者认为,要了鲜鱼的人很快就饿死了,是因为他只考虑当前而无长远打算;要了鱼竿的人还没走到海边就饿死了,是因为他虽然有长远打算,但是没考虑到先满足目前的需求。这样看来,该故事的寓意是告诫人们应该将
当汉字难认、难写、难记成为大多数人共识的时候,当识字教学在少慢差费、事倍功半中苦苦挣扎前行的时候,当小学生十遍、百遍机械地写着同一个汉字,拼命要记住它的时候,当五花八门的识字教学法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教汉字的教师们是不是真正了解汉字?比如,有多少教师能够讲清楚“即”为什么不能写成“既”?“燕”和“照”的“四点底”有什么不同?“彳”为什么与人无关?区分“寇”与“冠”的有效的方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教授在《汉字王国》一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这里的“汉语”指的是“汉字”。的确,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汉字学基础知识,致使语文教学整体效率低下。“汉文化是汉字的根”,汉字形体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书法、对联等以汉字为本体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更是不胜枚举。教师遵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