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年患者前牙内收后上气道三维形态及流体力学变化,探讨强支抗内收前牙对双颌前突患者上气道形态及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并行全口固定矫治的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年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利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下颌前牙,前牙内收前后行锥形束CT扫描,使用Mimics 16.0软件对患者上气道锥形束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使用Ansys 14.0软件对上气道的气流流场特征进行数值模拟。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前牙内收前后上气道鼻咽段、口咽段及喉咽段的体积、平均横截面积、横截面最大左右径与最大前后径比值(LP/AP)以及气流最高压(Pmax)、最低压(Pmin)及气流压降(△P)的变化,并对前牙内收前后气道内△P变化最显著部分的压降变化量[△(△P)]与上气道形态指标的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
结果患者鼻咽段三维形态及气流流场特征指标的前牙内收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内收后患者上气道口咽段及喉咽段体积[分别为(6 885±601)及(2 535±156)mm3]和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197±37)及(236±42)mm2]均较前牙内收前[口咽段及喉咽段体积分别为(7 580±622)及(2 564±162)mm3,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217±40)及(239±43)mm2]显著减小(P<0.05),其中口咽段体积及平均横截面积的变化最明显,且前牙内收后口咽段LP/AP由前牙内收前的1.9±0.6显著增大为2.1±0.7(P<0.05)。前牙内收后患者上气道口咽段Pmin、喉咽段Pmax及Pmin[分别为(-16.4±6.5)、(-11.9±3.6)及(-46.0±11.0)Pa]均较前牙内收前[分别为(-13.7±4.3)、(-8.3±3.8)及(-42.8±9.5)Pa]显著减小(P<0.05),口咽段△P由前牙内收前的(42.7±10.1)Pa显著增大为(45.2±13.0)Pa(P<0.05),且口咽段前牙内收前后体积及平均横截面积的变化量与△(△P)呈显著负相关(r=-0.681,P=0.001;r=-0.844,P=0.000)。
结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年患者前牙内收后上气道口咽段发生缩窄且气道阻力增加,全面系统地评估上气道形态及通气功能对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矫治计划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