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的灵魂作用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寓德育于规范要求之中
  课堂常规是体育课的规章制度,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常规要求学生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无事不旷课,认真听讲,刻苦训练、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要把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材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不同的内容蕴含的德育因素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肯于吃苦;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自信、果断、坚韧不拔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规定了练习的数量、次数、距离、组次,并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去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大,不愿去完成任务;有的同学畏难情绪严重,动作拘谨,完不成任务。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表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全体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目的。
  理论课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和卫生保健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使之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学习的影响,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教师在介绍各个运动项目时,要结合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比赛中克服困难、为国争光、挑战极限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学校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运动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活动。学生可以从实际行为中表现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许多思想、态度和感情。在竞赛中教育学生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应从集体利益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好习惯,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为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因而,体育课比教室内静坐的文化学习课有更多实际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可以发挥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活跃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的有力手段。体育教师要给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教育目标,使群体活动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体育节,举办队列队形、广播操、拔河比赛等。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考核,并实行量化管理,成为评选三好生、文明班集体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形成制度化、系列化。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正>2008年6月的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亲往天津静海县,拜访了我仰慕已久的合一通背拳技击高手陈树祯先生。陈先生看上去很年轻,约五旬开外,腰板笔挺,步履矫健,行走如风,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