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葛浩文成为焦点,翻译界对葛浩文研究也大增,但对其在习语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众所周知,习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习语的英译可见译者的功底以及翻译的忠实观。通过对葛浩文翻译作品的研究,发现其主要使用直译,逐字翻译,意译和仿译等方法翻译习语。直译与逐字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体现,而意译和仿译主要采用归化。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同类型的翻译内容有时候就可能有差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归化异化并用。
关键词:葛浩文 习语 归化与异化
葛浩文既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翻译了来自30多位中国作家创作的七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对莫言作品翻译数量居于首位。莫言是中国本土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对于莫言的成功,葛浩文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因为葛浩文精准恰当的翻译,与其不仅忠实于原文,也忠实于读者的翻译观,使得莫言的作品广为流传。通过对葛浩文翻译价值观,翻译实践的研究,可以得出葛试图在忠诚和创造力之间取得平衡(孟祥春,2015)。在不违背忠实的情况下,同时和作者出版社沟通,适当润色译文,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与可接受性。
习语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流传于民间,同时具有口语和书面形式。习语使得中国文化独具一格,而与西方文化有巨大差异。因此,对习语的翻译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分析葛浩文在习语翻译中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情况。通过对《红高粱》、《丰乳肥臀》和《蛙》的研究可见,葛浩文在习语英译中更倾向于采用异化,并且异化比例一直在增加,这样大幅度的保留中国文化因素,不仅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同时这也中国本土作家难以做到的。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归化是读者导向型的翻译策略,而异化是倾向于源语言的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那时异化就被称为逐字逐句翻译,归化被称为理解意思之后的翻译。德国的翻译家施莱尔马赫(Friedirch Schleiermacher)在1813年指出,譯者要么就尽可能尊重原作者,要么就尽可能尊重读者。1995年,著名翻译家韦努蒂(Venuti)受到施莱尔马赫的鼓舞,首次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Venuti,1995)。归化翻译采用了一种清晰流畅的翻译风格尽量减少目标语读者对外文的陌生感;异化翻译打破了目的语的传统,保留了一些异国情调(Shuttleworth
关键词:葛浩文 习语 归化与异化
葛浩文既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翻译了来自30多位中国作家创作的七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对莫言作品翻译数量居于首位。莫言是中国本土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对于莫言的成功,葛浩文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因为葛浩文精准恰当的翻译,与其不仅忠实于原文,也忠实于读者的翻译观,使得莫言的作品广为流传。通过对葛浩文翻译价值观,翻译实践的研究,可以得出葛试图在忠诚和创造力之间取得平衡(孟祥春,2015)。在不违背忠实的情况下,同时和作者出版社沟通,适当润色译文,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与可接受性。
习语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流传于民间,同时具有口语和书面形式。习语使得中国文化独具一格,而与西方文化有巨大差异。因此,对习语的翻译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分析葛浩文在习语翻译中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情况。通过对《红高粱》、《丰乳肥臀》和《蛙》的研究可见,葛浩文在习语英译中更倾向于采用异化,并且异化比例一直在增加,这样大幅度的保留中国文化因素,不仅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同时这也中国本土作家难以做到的。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归化是读者导向型的翻译策略,而异化是倾向于源语言的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那时异化就被称为逐字逐句翻译,归化被称为理解意思之后的翻译。德国的翻译家施莱尔马赫(Friedirch Schleiermacher)在1813年指出,譯者要么就尽可能尊重原作者,要么就尽可能尊重读者。1995年,著名翻译家韦努蒂(Venuti)受到施莱尔马赫的鼓舞,首次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Venuti,1995)。归化翻译采用了一种清晰流畅的翻译风格尽量减少目标语读者对外文的陌生感;异化翻译打破了目的语的传统,保留了一些异国情调(Shuttle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