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是当前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督、防范违法违纪的要求。这就必须从会计的基本理论出发,掌握好、运用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理论,把会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
一、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
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获利。施工企业的效益目标要通过一个个的施工项目来落实和实现,因此,施工项目就是施工企业的效益责任中心。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是必须对每个工程项目进行内部控制。目前,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重生产指标计划,重事后分析,轻过程控制标准的制定,轻过程控制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帐报帐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2.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的事,是财务控制货币支出的事,其实质是对管理认识的误解,是实施全面控制管理的障碍。
针对内部会计控制,有的人认为就是内部控制或内部会计监督;有的人则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单位内部制订出来的一些与财务会计有关的文件、制度等等,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即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还应包括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内部责任控制等等。首先,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其次,内部会计控制实际上是在一定控制环境中,由内部控制人(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人员)依据一定的理念和一定的程序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和重要环节进行监督的过程。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不惜牺牲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维护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则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4.现行的管理制度没有规范化、缺少科学性,因此造成考核、奖罚、监督的力度不够。
项目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职责不明,内部审计机构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另外,考核項目经理业绩的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对项目部的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少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
5.施工工程项目核算过于业务化、内部控制趋于简单化,缺少力度。
二、 施工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要点
1.项目部是成本控制中心,其成本核算对象是项目部的各个单项工程成本。
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成本控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由合同预算部门会同项目经理部共同确定项目成本计划;
(2)项目经理部编制目标成本;
(3)项目经理部实施目标成本;
(4)合同预算部会同工程财务部、材料部、生产管理部共同审定项目成本报告,监督目标成本的实施情况。
(5)项目经理部、生产管理部、合同预算部、工程财务部对反馈的工程成本信息进行分析考核,具体程序如下:
2.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该项监督可以在项目部内设立一个专业岗位(成本员),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于被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项目部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施工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健全成本责任制。
成本控制与经济责任制相互补充,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又是保证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落实成本责任是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
(2)制度建设。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控制施工费用的支出,防止损失和浪费,对施工各项费用应分别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通过各项制度,使施工的消费和支出,按照预定的工料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进行严格控制,达到节约的目的。例如:对材料的领用,余料、边角料、废料以及包装物的退回,应当详加规定; 应根据国家财经制度,具体规定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规定各级的审批权限,作为财务会计部门控制把关的依据,实行这些制度,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工、料、费支出,克服施工中人、材、物的浪费。
(3)提高全员成本意识,以效益引导分配是落实成本责任,提高全员成本意识的重要手段。
如果在分配上,只管工期,不管效益,只管产值,不管成本,只讲辛苦,不讲实效,这种把收入与效益脱钩的分配办法,必然导致项目成本意识差,不讲成本的短期行为的发生,必然导致成本失控, 对于造成成本严重失控的责任人,要给与重罚。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提高全员成本意识,项目才能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达到预定的目标。
四、实行对企业成本影响因素的全过程控制
根据施工企业的经验,全过程的控制,可以概括为以下若干方面: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2)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3)项目部应对项目目标成本经行分解,落实项目各级人员的成本责任和奖罚办法,并与项目各级人员签订成本目标责任合同,提高项目各级人员的成本意识,以动员全员参与项目的成本控制。
(4)加强劳动工资管理,特别是加强劳务队伍管理。
(5)加强物资管理,降低材料消耗。
(6)加强设备管理,提高完好率、利用率和装备效益。
(7)加强质量管理。
(8)合理设置项目管理机构。
(9)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及时进行成本分析,落实成本改进措施,使各项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
一、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
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获利。施工企业的效益目标要通过一个个的施工项目来落实和实现,因此,施工项目就是施工企业的效益责任中心。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是必须对每个工程项目进行内部控制。目前,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重生产指标计划,重事后分析,轻过程控制标准的制定,轻过程控制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帐报帐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2.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的事,是财务控制货币支出的事,其实质是对管理认识的误解,是实施全面控制管理的障碍。
针对内部会计控制,有的人认为就是内部控制或内部会计监督;有的人则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单位内部制订出来的一些与财务会计有关的文件、制度等等,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即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还应包括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内部责任控制等等。首先,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其次,内部会计控制实际上是在一定控制环境中,由内部控制人(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人员)依据一定的理念和一定的程序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和重要环节进行监督的过程。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不惜牺牲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维护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则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4.现行的管理制度没有规范化、缺少科学性,因此造成考核、奖罚、监督的力度不够。
项目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职责不明,内部审计机构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另外,考核項目经理业绩的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对项目部的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少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
5.施工工程项目核算过于业务化、内部控制趋于简单化,缺少力度。
二、 施工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要点
1.项目部是成本控制中心,其成本核算对象是项目部的各个单项工程成本。
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成本控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由合同预算部门会同项目经理部共同确定项目成本计划;
(2)项目经理部编制目标成本;
(3)项目经理部实施目标成本;
(4)合同预算部会同工程财务部、材料部、生产管理部共同审定项目成本报告,监督目标成本的实施情况。
(5)项目经理部、生产管理部、合同预算部、工程财务部对反馈的工程成本信息进行分析考核,具体程序如下:
2.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该项监督可以在项目部内设立一个专业岗位(成本员),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于被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项目部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施工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健全成本责任制。
成本控制与经济责任制相互补充,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又是保证成本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落实成本责任是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
(2)制度建设。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控制施工费用的支出,防止损失和浪费,对施工各项费用应分别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通过各项制度,使施工的消费和支出,按照预定的工料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进行严格控制,达到节约的目的。例如:对材料的领用,余料、边角料、废料以及包装物的退回,应当详加规定; 应根据国家财经制度,具体规定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规定各级的审批权限,作为财务会计部门控制把关的依据,实行这些制度,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工、料、费支出,克服施工中人、材、物的浪费。
(3)提高全员成本意识,以效益引导分配是落实成本责任,提高全员成本意识的重要手段。
如果在分配上,只管工期,不管效益,只管产值,不管成本,只讲辛苦,不讲实效,这种把收入与效益脱钩的分配办法,必然导致项目成本意识差,不讲成本的短期行为的发生,必然导致成本失控, 对于造成成本严重失控的责任人,要给与重罚。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提高全员成本意识,项目才能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达到预定的目标。
四、实行对企业成本影响因素的全过程控制
根据施工企业的经验,全过程的控制,可以概括为以下若干方面: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2)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3)项目部应对项目目标成本经行分解,落实项目各级人员的成本责任和奖罚办法,并与项目各级人员签订成本目标责任合同,提高项目各级人员的成本意识,以动员全员参与项目的成本控制。
(4)加强劳动工资管理,特别是加强劳务队伍管理。
(5)加强物资管理,降低材料消耗。
(6)加强设备管理,提高完好率、利用率和装备效益。
(7)加强质量管理。
(8)合理设置项目管理机构。
(9)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及时进行成本分析,落实成本改进措施,使各项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